摘要:这年秋闱,周文瑜收拾行囊,告别老母,踏上了前往开封府赶考的路途。临行前,母亲将家中仅有的三钱银子塞进他手中,含泪道:“儿啊,此去路途遥远,务必小心。为娘在家盼你高中归来。”
北宋仁宗年间,开封府祥符县有个名叫周文瑜的年轻书生,家境贫寒却志向高远,日夜苦读盼着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这年秋闱,周文瑜收拾行囊,告别老母,踏上了前往开封府赶考的路途。临行前,母亲将家中仅有的三钱银子塞进他手中,含泪道:“儿啊,此去路途遥远,务必小心。为娘在家盼你高中归来。”
周文瑜心中酸楚,暗自发誓定要考取功名,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走了大半日,周文瑜来到祥符县与陈留县交界处的一片山林。此时天色渐暗,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将至。他加紧脚步,想寻个避雨之处。忽见前方山道旁有一棵参天古槐,树干粗壮,枝叶繁茂,便快步向树下奔去。
刚至树下,豆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周文瑜靠在树干上,望着瓢泼大雨,心中焦急,担心误了考期。
“这雨来得急,怕是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他自言自语道。
“是啊,这雨至少要下两个时辰。”一个细小的声音忽然接话。
周文瑜吓了一跳,环顾四周,不见人影。“谁在说话?”
“是我,你头顶上呢。”
周文瑜抬头,只见槐树粗壮的枝干上坐着一个巴掌大小的小人,身着绿衣,头戴槐花冠,正晃着两条腿看他。
“你、你是何方妖怪?”周文瑜惊得后退两步。
小人咯咯笑道:“莫怕莫怕,我是这槐树的精灵,名唤槐安,在此修行三百年了。平日里难得有人路过,今日见你是个书生,忍不住搭个话,解解闷。”
周文瑜见这小精灵言语和善,渐渐放下心来,拱手道:“原来是槐树仙,小生周文瑜有礼了。”
槐安从树上轻盈跃下,落在周文瑜肩头:“周公子这是要往哪里去?”
“小生正要前往开封府参加秋闱。”
二人就这样聊了起来。槐安虽为精怪,却对人间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喜欢听周文瑜讲诗书文章。周文瑜也觉这槐树精灵见识不凡,谈吐文雅,不知不觉间,雨停了,天色已晚。
“周公子,天色已晚,前方尚有二十里才有客栈,不如就在我这树洞中歇息一晚,明早再赶路?”槐安热情相邀。
周文瑜犹豫片刻,见天色确实太晚,便答应了。槐安引他来到古槐树干上一个隐蔽的树洞前,说来奇怪,从外面看树洞不大,内里却别有洞天,宽敞整洁,竟似一间雅致书房。
当晚,槐安取出自酿的槐花蜜款待周文瑜,二人彻夜长谈,相见恨晚。
次日清晨,周文瑜收拾行装准备上路。槐安依依不舍,从怀中取出一枚形似人耳的玉坠,递给周文瑜:“周公子,你我相识一场,此物赠你留个念想。这是我用槐树精华炼制的‘通心玉’,佩戴在身,若有急难,对着它轻唤三声我的名字,我便可与你心意相通,为你出谋划策。”
周文瑜感激收下,系在腰间,与槐安告别后,继续赶路。
几日后,周文瑜抵达开封府,找了一家偏僻简陋的客栈住下,日夜苦读备考。
一日,周文瑜在客栈院中读书,忽闻隔壁院中传来女子啼哭之声,凄凄切切,好不伤心。他向客栈伙计打听,得知隔壁住着一位姓苏的寡妇,带着独女苏娘儿过活。苏家原本家境尚可,不料苏寡妇的丈夫早逝,家道中落,如今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那苏娘儿为何哭泣?”周文瑜问道。
伙计压低声音:“客官有所不知,本地有个叫赵大的泼皮,看中了苏娘儿美貌,要强娶为妾。苏家不从,那赵大就使了些手段,诬陷苏家欠他百两银子,告到官府。明日就是最后期限,若还不上钱,苏娘儿就要被强行带走抵债了。”
周文瑜听罢,心中不忍。当晚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想起自家母亲也是守寡将他拉扯大,感同身受。他摸出腰间玉坠,忽然想起槐安的话,便对着玉坠轻唤三声:“槐安,槐安,槐安。”
片刻,脑海中果然响起槐安的声音:“周公子,何事唤我?”
周文瑜又惊又喜,忙将苏家遭遇说了一遍,问道:“槐安,你可有办法帮她们?”
槐安沉默片刻,道:“此事不难。明日你且去苏家,如此这般...”
次日一早,周文瑜按照槐安指点,来到隔壁苏家敲门。开门的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女,眉眼清秀,却面带泪痕,想必就是苏娘儿。
周文瑜拱手道:“小生周文瑜,听闻府上有难,特来相助。”
苏娘儿疑惑地请周文瑜进屋。屋内,苏寡妇正躺在床上,面色憔悴,见有客人来,强撑着要起身。
周文瑜忙道:“夫人不必多礼。小生有办法解你家之困,只需按我说的做便可。”
苏家母女将信将疑。周文瑜取出仅有的三钱银子,交给苏娘儿:“姑娘速去集市,买三匹白布、五斤棉花回来。”
苏娘儿不解,但仍照办了。东西买回后,周文瑜请苏娘儿将白布裁成孝带,棉花填充做成孝帽,又让她在院中搭起简易灵堂。
刚布置妥当,就听门外一阵喧哗,赵大带着几个家丁闯了进来,嚷道:“苏家婆娘,期限已到,还不还钱,就跟我回去做妾罢!”
一进院门,却见院中设着灵堂,苏娘儿身着重孝,跪在灵前痛哭。周文瑜站在一旁,厉声道:“尔等何人?苏家老爷刚刚过世,正在办丧,休得无礼!”
赵大一愣:“苏家老爷?他不是早就...”
“昨日苏老爷魂归故里,临终前已将债务还清,这是借据副本和收据,你自己看!”周文瑜递过一张纸。
赵大接过来一看,竟是苏家借款的借据副本,上面赫然盖着官府的注销印鉴,还有“债务已清”的字样。他目瞪口呆,不明白这借据副本从何而来。
原来,这一切都是槐安的计策。槐安夜间潜入赵大家中,找到借据原件,用法术复制后,又潜入官府,在副本上盖了注销印鉴。赵大手中的借据虽是真的,但官府记录已被修改,他就是告到官府也无用。
赵大悻悻而去,苏家危机解除。苏家母女对周文瑜千恩万谢,周文瑜如实相告是槐树精灵相助。苏娘儿听罢,若有所思:“莫非是城南古槐的树仙?小时候听祖父说,我家祖上曾救过一株槐树苗,莫非就是它?”
周文瑜这才明白槐安为何如此热心相助,原是报恩而来。
时光飞逝,转眼秋闱开始。周文瑜胸有成竹入考场,不料考题极其冷僻,许多考生面面相觑,无从下笔。周文瑜也觉棘手,正焦急时,忽听耳边响起槐安的声音:“周公子莫急,这题目我曾在一位大儒梦中听他讲解过,我念你写。”
周文瑜大喜,依言下笔,文思如泉涌,不多时便完成了一篇锦绣文章。
放榜之日,周文瑜果然高中举人。喜讯传回家乡,母亲喜极而泣。周文瑜准备赴京参加明年春闱,便在开封府租了间小屋暂住,日夜苦读。
期间,他与苏娘儿往来渐多,互生情愫。苏寡妇看出二人心意,也不阻拦,只等周文瑜金榜题名后成全好事。
一日,周文瑜在书肆偶遇同年举子李文才。这李文才出身富贵,为人傲慢,见周文瑜衣着朴素,初时不屑一顾。后见周文瑜谈吐不凡,才稍改态度,邀他至家中品茶论诗。
周文瑜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李府奢华,藏书万卷,周文瑜看得目不转睛。李文才眼中闪过一丝算计,笑道:“周兄大才,明年春闱必中进士。小弟有一妹,年方二八,颇有才貌,若周兄不弃,愿结秦晋之好。
周文瑜一愣,婉拒道:“李兄美意,小生心领。只是小生家境贫寒,不敢高攀。”
李文才却不罢休,再三劝说。周文瑜只好坦言已心有所属。李文才面色不悦,不再多言。
当晚回家,周文瑜将此事告知槐安。槐安沉吟道:“此人气量狭小,你当众拒婚,他必怀恨在心,须多加小心。”
果不其然,几日后,开封府传出流言,说周文瑜考试作弊,才有幸中举。更有甚者,说周文瑜与一妖孽往来,危害乡里。
周文瑜气愤难当,却苦无证据自辩。更糟糕的是,苏娘儿听闻流言,心生疑虑,避而不见。周文瑜内外交困,忧愤成疾,一病不起。
病中,周文瑜昏昏沉沉,忽见槐安现身床前,递给他一丸药:“周公子,服下此药,病自会好。那李文才心术不正,我已查知,他与你结交,实则是看中你的才学,想招你为婿,借你之力在朝中立足。被你拒绝后,便散播谣言,欲毁你前程。”
周文瑜服下药丸,顿觉神清气爽,病痛全消。他紧握玉坠,问道:“槐安,如今我该如何是好?”
槐安道:“解铃还须系铃人。三日后,知府大人将在明伦堂召集本届举子,考核学问,你可当场证明自己清白。”
三日后,明伦堂上,祥符县本届中举的十余名举子齐聚一堂。知府大人端坐堂上,目光如炬,扫视众人。
李文才站在周文瑜身旁,低声道:“周兄,听说你病了一场,今日可还能应对知府考核?若实在不行,不如早早认输,免得出丑。”
周文瑜淡然一笑:“不劳李兄挂心。”
考核开始,知府出了三道难题,众举子苦思冥想,唯周文瑜对答如流,引得知府连连点头。最后,知府道:“本官有一绝对,多年来无人能对,今日便以此为题,考考诸位。”
知府出的上联是:“槐安国中槐安客,槐安一梦。”
这上联巧妙运用“槐安国”的典故,又暗合“南柯一梦”的传说,确实难对。众举子面面相觑,连李文才也皱眉不语。
周文瑜心中一动,想起槐安昨夜嘱咐:“明日知府必出此对,你且对‘耳报神前耳报神,耳报千真’。”
于是周文瑜朗声道:“学生有一下联:耳报神前耳报神,耳报千真。”
知府拍案叫绝:“妙极!‘耳报神’对‘槐安国’,‘千真’对‘一梦’,对仗工整,意境相合!周举人大才,本官佩服!”
堂上众人纷纷称赞,李文才面色铁青。
周文瑜趁机道:“知府大人,近日城中有些关于学生的流言蜚语,今日借此机会,学生愿接受任何考校,以证清白。”
知府点头:“本官正有此意。”当即命人取来四书五经,随机抽取段落考校。周文瑜在槐安暗中相助下,应对自如,甚至能指出某些版本的错误之处。
知府大为赞赏:“周举人学问扎实,何来作弊之说?看来确是有人嫉妒贤能,散布谣言。本官定会严查此事,还你公道!”
事后,知府果然查清是李文才散播谣言,剥夺其举人功名,责打四十大板。周文瑜清白得雪,名声更盛。
经此一事,周文瑜与苏娘儿误会冰释,感情更深。在苏寡妇主持下,二人定下婚约,只待春闱后成亲。
冬去春来,周文瑜告别苏家母女,赴京应试。临行前,槐安道:“此去京城千里之遥,我本体不能远离,但通心玉仍可联系。只是京城能人异士众多,非到万不得已,莫要唤我,以免惹来麻烦。”
周文瑜谨记于心,一路跋涉来到京城。京城的繁华令他眼花缭乱,但他不敢懈怠,闭门苦读。
春闱之日,周文瑜沉着应试。有了槐安平日教导,他学问大进,不再需要暗中相助,也自觉考得不错。
放榜那日,周文瑜挤在人群中,一眼看到自己的名字高悬榜上,中了二甲第十八名进士!他喜极而泣,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回报。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参加琼林宴,面圣谢恩。周文瑜身着进士服,意气风发地步入皇家园林,与众进士一同拜见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勉励众人一番后,特地点名周文瑜:“周爱卿,朕闻你乡试时曾对出‘槐安一梦’的绝对,可是属实?”
周文瑜忙出列跪奏:“回陛下,确是学生侥幸对出。”
仁宗笑道:“果然年少有为。今日朕也有一联,请众卿对来: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中举。”
此联暗藏玄机,“千”和“里”组成“重”字,又暗指科举之路艰难。众进士苦思冥想,无人能对。
周文瑜凝神思索,忽听耳边传来槐安微弱的声音:“周公子,京城龙气太盛,我勉强传来此音...你可对:‘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周文瑜心中一喜,朗声对出下联。仁宗听罢,龙颜大悦:“妙!‘一’和‘人’组成‘大’字,又赞朕为明君,周爱卿果然才思敏捷!”当即钦点周文瑜为翰林院编修。
周文瑜叩谢皇恩,心中对槐安感激不尽。
不久,周文瑜接母亲与苏家母女来京,与苏娘儿完婚。婚后夫妻恩爱,孝敬母亲,一家和睦。
周文瑜为官清正,屡得升迁。然而官场险恶,他因不愿依附权贵,遭人排挤。有一年,黄河决堤,灾民遍野,周文瑜奉命赈灾,他倾尽全力,救民于水火,却因得罪当地豪强,被诬告贪污赈灾银两。
仁宗震怒,将周文瑜革职查办,关入大牢。狱中,周文瑜对着通心玉呼唤槐安,却始终没有回应。他不知,此时槐安因修炼至关,正在闭关,无法感知他的呼唤。
眼看刑期将近,周文瑜心灰意冷。一日,狱卒带来一人探监,竟是多年未见的李文才。此时的李文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与昔日判若两人。
李文才跪地痛哭:“周兄,我对不起你!当年我散布谣言,毁你名誉,你却以德报怨,在我被剥夺功名后,还托人送银两助我回乡。这些年来,我每每想起,羞愧难当!”
周文瑜扶起他:“往事已过,李兄不必挂怀。”
李文才擦干眼泪:“周兄,我今日来,是要救你出去。我如今在开封府做书吏,偶然看到当年你中举的档案,发现其中有问题。那李文才...不,我那表舅与当地豪强勾结,篡改了赈灾账本,我已拿到真账本和他们的往来书信!”
原来,李文才回乡后痛改前非,在开封府谋了个书吏的差事。得知周文瑜蒙冤,他四处搜集证据,终于找到真账本和豪强与官员往来的密信。
周文瑜大喜。李文才连夜进京,将证据直呈御史台。经查证,周文瑜冤情得雪,官复原职。而那些诬告他的豪强和官员,则被依法严惩。
出狱后,周文瑜重谢李文才,二人前嫌尽释,成为挚友。
经此大难,周文瑜深感官场险恶,渐生退意。次年,母亲病逝,周文瑜丁忧回乡。三年守孝期满,他辞官不做,在故乡开办书院,教书育人。
这年秋天,周文瑜带着妻儿来到那棵古槐树下。古槐依然枝繁叶茂,只是树洞已不知所踪。
周文瑜取出通心玉,轻唤三声槐安。这一次,脑海中终于响起了那熟悉的声音:“周公子,别来无恙。”
周文瑜热泪盈眶:“槐安,多年不见,你可安好?”
槐安笑道:“我好得很。这些年来,我虽在闭关,但你的事我都知晓。你为官清正,为民请命,最后急流勇退,教书育人,不愧是我槐安的朋友。”
周文瑜感慨道:“若无你当年相助,我何来今日?此恩此德,永世难忘。”
槐安道:“相助是缘,成事在人。你若非心存善念,勤奋向学,我就是有通天的本事,也帮不了你。如今你桃李满天下,比在朝为官更能造福百姓,我心甚慰。”
周文瑜问道:“槐安,你可还记得当年知府出的那个上联?‘槐安国中槐安客,槐安一梦’。”
槐安笑道:“自然记得。你我对联相识,如今想来,真如一场大梦。”
周文瑜摇头:“对我而言,这不是梦。你是真实的友人,这些年的经历也是真实的人生。便是梦,也是值得珍藏的美梦。”
槐安静默片刻,轻声道:“周公子,我修行已满,不日将离开此地,前往昆仑仙境继续修行。今日一别,恐再无相见之日。”
周文瑜闻言,黯然神伤。良久,方道:“仙凡路别,理所应当。只盼你修行圆满,早成大道。”
槐安道:“这通心玉留给你作个念想。虽不能再联系我,但佩戴在身,可保心神安宁。你多行善事,广积功德,将来必有余庆。”
周文瑜携家人对着古槐拜了三拜。一阵秋风吹过,槐叶纷飞,似在作别。
回家途中,苏娘儿见周文瑜闷闷不乐,温言安慰:“夫君不必伤感,槐安先生得道成仙,是喜事。你我有幸得遇仙缘,更当珍惜眼前,好好生活。”
周文瑜点头称是,握紧妻子的手。
多年后,周文瑜的书院已是名满天下,培养出无数贤才。他的子孙也都成才,周家成为当地望族。
一个夏日的午后,年过花甲的周文瑜在书院槐树下小憩,朦胧中见一青衣道人飘然而至,眉目依稀是槐安模样。
周文瑜惊喜起身:“槐安,是你吗?”
道人微笑颔首:“周公子,别来无恙。我今已成地仙,特来相见。念你一生行善,功德不小,特来度你修行,你可愿意?”
周文瑜摇头笑道:“多谢好意,但我尘缘未了,还有学生要教,子孙要疼。修仙了道,非我所愿。”
道人也不强求,取出一卷书册:“既然如此,这部《槐安笔记》赠你,记载了我数百年来所见所闻,或可助你教化学生。”
周文瑜接过书册,再抬头时,道人已不见踪影。只有槐花香飘满院,沁人心脾。
周文瑜活到九十八岁高龄,无疾而终。去世前,他将通心玉与《槐安笔记》传给长子,嘱咐道:“仙缘难得,善心更珍。周家子孙当以善传家,不必求仙问道。”
而那枚通心玉,作为周家传家宝,代代相传。据说每逢家族有难,玉坠便会微微发热,提示主人避凶趋吉。周家也因此历经朝代更迭,始终家道兴旺,成为当地有名的善人之家。
至于那棵古槐,在周文瑜去世后不久便枯萎了。村人不忍砍伐,任其屹立山岗。奇怪的是,每到春天,枯树上总会开出几朵槐花,香气袭人。有人说,那是槐安偶尔回来看望老友。
而那“耳报神”的传说,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劝人向善、珍惜缘分的美丽故事。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小芳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