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天龙岛,健康不迷路摘要:晨起推窗,一丝凉意钻进领口,不由得打了个轻颤。秋天,这个金风送爽的季节,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它带着丰收的喜悦,也携着几分对身体的考验——尤其是我们体内那纵横交错、日夜奔忙的血脉河流。
晨起推窗,一丝凉意钻进领口,不由得打了个轻颤。秋天,这个金风送爽的季节,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它带着丰收的喜悦,也携着几分对身体的考验——尤其是我们体内那纵横交错、日夜奔忙的血脉河流。
老祖宗看得透彻,他们把秋天交给了“太阴”来掌管。
这“太阴”啊,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我们身体里两位极其重要的“大管家”——肺和脾。肺,像个精妙的空气调节器,也像天空,主导着气的升降和津液的布散;脾,则像大地,是气血生化的源头,稳稳托住我们所有的能量来源。这二位,在秋天可是当值的主角。
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秋天的风,带着特有的“燥”劲儿,像一把看不见的小刷子,悄悄刷走了空气中的水分,也带走了我们身体里的津液。
肺这个“调节器”最先感知,它喜欢湿润,厌恶干燥。
燥邪一来,肺就容易“闹别扭”,宣发肃降的功能打了折扣。您想啊,它负责把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它一“卡壳”,那奔流的血脉会不会也变得不那么顺畅?就像是河道里的水变少了,流速自然就慢了,甚至有些地方还会淤堵。
同时,脾这位“大地母亲”在秋天也容易受累。
民间有“贴秋膘”的说法,胃口开了,但若不加节制,过食肥甘厚味,或者贪了凉,脾的运化负担就重了。它本来是负责把吃进去的好东西转化成气血精微的,负担一重,它就可能“怠工”,运化不掉的水湿就容易变成身体里的“痰浊”。这些痰浊啊,最喜欢和淤血“勾勾搭搭”,就像河道里沉积的淤泥,附着在血管壁上,日久天长,就成了阻碍气血畅通的“路障”。
所以您看,秋天里,那偶尔不明所以的头晕目眩,像踩在棉花上;那比别人更早感知凉意的手脚,半天捂不热乎;爬个楼梯小腿肚就酸胀发沉;或者眼前忽然飘过几个不明飞行物似的小黑点……这些身体发出的“小信号”,很可能就是肺和脾这两位“管家”在秋天的特殊气候下,没能完全协调好工作,导致我们的血脉河流遇到了一点小小的“季节性拥堵”。
知道了根由,养护就有了方向。核心就是:润肺、健脾、通脉。 不用多么复杂的手段,就在日常的点滴里用心。
吃,讲究“润”与“通”:
早餐不妨来碗热腾腾的山药小米粥,山药健脾,小米温和,再加几颗红枣,既补气血又防血液过于粘稠。午后,用带着皮儿的梨块加上几片百合煮上一壶水,淡淡的甜润沁入心脾,这就是给肺最好的“加湿器”。那些辛辣燥烈、油腻厚重的食物,还有冰火两重天的搭配(比如热火锅配冰啤酒),在秋天就暂且放一放吧,它们可是给脾肺和血管“添堵”的好手。
动,重在“和缓”与“坚持”:
别让身体在秋天“猫”起来。早晨起床,别急着看手机,不妨用空心拳头轻轻敲打敲打大腿外侧的胆经,从上到下,帮助气机舒畅。傍晚时分,如果条件允许,在公园的落叶小径上,脱掉鞋子(确保地面安全温暖),赤脚走上几分钟,感受大地的温厚气息,这也是激发脾阳、疏通经络的古老智慧。最重要的,是减少久坐,每隔一小时起来活动活动筋骨,追剧时也别忘了站起来扭扭腰、伸伸腿。
穿,核心在于“避风”与“暖末”:
秋天的风,有时带着“贼”性。护好三个关键点:颈后的大椎穴(低头时脖子后面最突出的骨头下面),这里是诸阳之会,一条轻薄透气的围巾就是最好的“防风盾”;腰腹部是元气所在,贴身穿一件保暖透气的莫代尔或纯棉内搭,像个小暖炉护住核心;脚踝处的三阴交(内踝尖上方四横指)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汇的要塞,穿上稍长的袜子或裤脚,把它好好地“封印”保护起来,寒气就不容易从此处直中经络血脉。
还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小妙招,简单却有效:
睡前,用个灌了温热水的热水袋(别太烫),裹上薄毛巾,敷在小腿肚上,暖暖的促进血液回流,比长时间泡脚更省心省力。早晨醒来,先别急着忙叨,推开窗(避开大风直吹),面向东方,深深地、缓缓地呼吸七次新鲜的空气,想象把清冽的秋气吸入,把体内的浊气呼出,肺最喜欢洁净的气息了。
当然,身体的语言需要细心倾听。
如果那些“小信号”——头晕、肢体麻木或无力、持续的头痛、视力突然模糊等——变得频繁或顽固,千万别抱着“秋乏正常”的想法硬扛。这就像河道发出了更明显的警报,及时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查明原因,才是对生命之河最大的负责。 对于有慢性基础问题的朋友,规律用药、定期监测是基础,这些生活里的养护之道是锦上添花,万不可本末倒置。
秋天,是收敛和沉淀的季节。顺应天时,照顾好身体里当值的“太阴”管家——肺与脾,就是为奔流不息的血脉之河扫清障碍,让它在这个略显干燥和善变的季节里,依然能承载着生命的能量,从容流淌。愿您安然度秋,步履轻盈。您又有哪些私藏的秋日养脉心得呢?不妨在下面分享出来吧。
来源:晨朗健康达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