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笑归笑,把镜头拉近,问题就扎心了:初二期中榜单贴出,王大艺语文年级前30%,数学英语却在中游晃荡。175cm的大个子,站在成绩单前,把校裤穿成九分,低头那几秒,像突然发现自己长高的不是腿,是差距。
“爸,你升职了,能不能别继续教我?
”——王大艺这句小声嘀咕,被后排同学录下来,中午就传遍了全校。
画面里,王副校长端着粉笔,尴尬地咳了两声,没接话。
网友笑疯:全国最硬核“关系户”,关系硬到亲爹升了官都甩不掉。
笑归笑,把镜头拉近,问题就扎心了:初二期中榜单贴出,王大艺语文年级前30%,数学英语却在中游晃荡。175cm的大个子,站在成绩单前,把校裤穿成九分,低头那几秒,像突然发现自己长高的不是腿,是差距。
父亲教了十几年书,第一次被一张A4纸噎住——自己班上有6个满分,亲闺女96,排名却掉出安全区。
晚上回家,他把奖状和试卷并排贴在冰箱上,红彤彤的银奖旁边,数学卷子用红笔圈了“79”,像故意撞色。
第二天早读,王副校长没讲《木兰诗》,临时加了一段“自由朗诵”——实际是给女儿开小灶。
学生们起哄,王大艺耳根红到脖子,声音越念越小。
镜头外的母亲正拍短视频,原本想剪“父女同框暖心教学”,素材到手却删掉一半:评论区早吵翻了,“消费孩子”“表演式陪读”刷屏。
母亲盯着编辑界面发呆,手指悬在发布键上,最终点了保存草稿。
那一晚,账号没更新,粉丝群里有人留言:原来网红爸妈也会怂。
省赛回来的大巴上,王大艺把银奖奖牌塞进书包最底层,拉链头故意留一道缝,像怕它喘气。
同排小队员刷着短视频,刚好刷到去年她朗诵十万加那条,起哄要重播。
王大艺抢过手机,按下锁屏,嘟囔“别闹,我嗓子疼”。
车窗倒影里,她嘴巴抿成一条线,和去年领奖台上咧到耳根的笑脸,像两个人。
那一刻,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也许是数学卷子上那道空着的大题,也许是父亲升职公示里“仍坚持一线教学”那行字——意味着初三还得继续同桌“校长爸”。
家里也在悄悄改剧本。
母亲把周末的播音主持课从两节砍成一节,空出来的下午,塞进一对二理科辅导,老师是同校刚休完产假的“名师”。
协议上签名栏,王副校长三个字写得比公文还工整,像给自己下军令状。
客厅白板不再写“今日金句”,换成一张倒计时表——距离中考还有700天,数字用蓝色记号笔描了三遍,冷静得吓人。
王大艺回家第一眼,把书包往沙发一甩,白板笔震落,滚到脚边,她没捡,只嘀咕一句“蓝色真丑”。
最微妙的是学校层面。
副校长的听课笔记里,初二两个班被标成红色重点,落款日期就是他公示结束第二天。
老师们私下打趣:以后公开课例,干脆直接拿王大艺当样本——进步算教学创新,退步算反面教材,横竖都是教研素材。
孩子走在走廊,能感觉到窗户后面有眼睛,像自带弹幕:“看,那就是教学副校长的女儿,数学79。”青春期的自尊被这种无声围观撕得七零八落,她只好把耳机音量调到最大,循环一首《孤勇者》,脚步踩得比鼓点还重。
有人算过账:从一年级到初二,父亲为了“同步陪伴”,主动放弃两次去分校当一把手的机会,职称工资少拿一大截。
现在终于升了,却还得陪跑,性价比肉眼可见地低。
办公室年轻老师调侃:“王校,等孩子考上重点,您干脆申请回小学,带外孙得了。
”一句玩笑,把他说愣,回家路上破天荒没跟女儿对背古诗。
电梯里十几秒,父女俩盯着楼层数字,像等一个答案,电梯门开,又各自把话咽回去。
接下来怎么走,没人敢拍板。
省赛评委的反馈条还压在餐桌玻璃板下——“台风稳,个人技巧弱”,八个字像判词:继续团队,还是单飞?
文化课同理,文科基本盘稳,理科瘸腿,是赌自主招生,还是硬拼总分?
王副校长在升职发言里背了套话“尊重孩子多元发展”,回到家,却把游泳考级表悄悄塞进抽屉最底层——那曾是王大艺小学最骄傲的项目,如今让位给“提分”。
小姑娘半夜翻抽屉找护照,看到表格,愣了半分钟,又原样放回去,轻轻带上门,像告别一个老朋友。
故事写到这儿,没有大反转,也不贩卖焦虑。
它不过是把当下最普通的矛盾推到聚光灯下:当父母把半辈子资历押注在孩子身上,当“为你好”撞上“我想喘口气”,当升职喜报和79分同框,谁都不好受。
冰箱上那张并排贴还在,银奖的光泽一点点暗下去,数学卷子的红圈却褪不了。
再过两年,如果王大艺真把理科补上来,她也许会感谢今天被“摁头”的每一分钟;如果补不上,这段被视频、奖状、公示串联的青春,也会成为她长大后再也不想回看的彩蛋。
唯一确定的是——王副校长下周还要讲《木兰诗》,女儿依旧坐第一排,父女同框的画面会继续被同学偷拍,上传,点赞,循环。
至于下一次热搜标题是“副校长女儿逆袭”还是“别再把娃绑在升职路上”,没人能剧透。
能剧透的只有生活本身:它从不给完美剧本,却偏爱在缝隙里长出新的可能。
来源:热闹海风TKdR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