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关押着国民党高级战犯的功德林里,竟会响起一片赴朝作战的请战声。这些曾经与人民为敌的将军,在国家面临外敌威胁时,纷纷主动要求上战场,只是五人中四人的立场让人踏实,剩下一人的态度却始终让人悬着心。
谁能想到,关押着国民党高级战犯的功德林里,竟会响起一片赴朝作战的请战声。这些曾经与人民为敌的将军,在国家面临外敌威胁时,纷纷主动要求上战场,只是五人中四人的立场让人踏实,剩下一人的态度却始终让人悬着心。
1950年9月,美军仁川登陆后一路北进,战机多次侵入我国领空,战火直逼鸭绿江。消息传到功德林,起初不少战犯等着看笑话,他们熟悉美军的先进装备,觉得志愿军根本不是对手。可随着云山战役传来捷报,39军歼灭美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击毙击伤美军1800余人,这些曾经的军人开始沉默了。直到长津湖战役的消息传来,报纸上“冰雕连”全员冻僵仍保持战斗姿态的细节,让整个功德林陷入死寂,随后便掀起了请战热潮。
最先站出来的是王耀武,这个抗日时带着74军从淞沪打到雪峰山的山东汉子,在功德林里多次提出请求,说哪怕扛枪当步兵也行。他被俘后曾在广播里劝降旧部,气得老蒋砸了收音机,这样的人绝不会叛逃。杜聿明更是盯着《人民日报》彻夜难眠,在日记里写下“这才是立国之战”,跟同屋战犯说能给彭老总当参谋就知足了。他指挥过中国远征军,对中美军队的优劣看得通透,立场从未含糊。
宋希濂见到黄埔同窗陈赓时,红着眼说自己对不起国家,能去朝鲜赎罪死也值。当年老蒋要他死守西南,他却带着十万兵往边境走,心里早分清内战与外战的区别。桂系出身的张淦虽然打仗爱带罗盘,却认死理“桂系的兵只听白长官的”,绝不会投靠台湾方面,去朝鲜只会一门心思打美军。这四人的态度里,藏着军人的血性与民族立场,让人没法不放心。
唯独黄维的表现格外特殊。他是黄埔出身的嫡系将领,淮海战役时部下劝他突围,他非要等老蒋的命令,结果被俘。请战浪潮中,他虽也提过赴朝,却始终念叨“委员长待我不薄”。更让人在意的是,杨伯涛等人牵头编写《美军战术之研究》时,作为12兵团原司令员的黄维,明明最熟悉美械装备与美军战术,却拒绝参与。后来杜聿明等人忙着给志愿军炒面粉支持前线,他反倒宣布要研究永动机,以此回避劳动改造,谁都看得出这是在迂回反抗。
其实战犯们心里都清楚,真要上战场未必能比曾泽生的起义部队能打,但他们对美军战术的了解确实有用。王耀武熟悉美军步兵协同战术,杜聿明懂装甲部队作战特点,这些经验都能帮到志愿军。可黄维的犹豫让这份助力打了折扣,没人敢保证他到了前线,会不会因为对老蒋的“忠心”出问题。
最终,这些战犯的请战没被批准,但杨伯涛等人写的6万字《美军战术之研究》,还是被送到了毛主席案头,随后传到前线成为重要参考,主席还特意表扬了他们。1959年第一批特赦名单里,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都在其中,黄维却因为始终不肯转变立场,直到1975年才被释放。
回头看这场特殊的请战,让人感慨的不只是战场胜负。王耀武们的转变,黄维的固执,本质上都是军人在民族大义面前的不同抉择。那些在功德林里写下的作战建议,那些哽咽着说出的请战誓言,或许都印证了:国籍与民族,从来都比派系立场更重。你觉得黄维的固执是忠诚还是迂腐?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
来源:卡布奇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