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品牌才成立五年,距离创始人叶国富2022年说的“三年内实现单独上市”,现在已经一步之遥了,市场对这事儿早有预料,今年6月名创优品就回应过TOPTOY的上市传闻,说正在对拆分上市的可能性做初步评估,到了7月,TOPTOY又完成了大概4.27亿的A轮融资。
9月26日,名创优品旗下的潮玩品牌TOPTOY,给港交所递了首份招股书,正式启动IPO进程。
这品牌才成立五年,距离创始人叶国富2022年说的“三年内实现单独上市”,现在已经一步之遥了,市场对这事儿早有预料,今年6月名创优品就回应过TOPTOY的上市传闻,说正在对拆分上市的可能性做初步评估,到了7月,TOPTOY又完成了大概4.27亿的A轮融资。
这些信号摆出来,明眼人都能看明白,公司是要在潮玩这赛道上全力押注了。
毕竟现在潮玩市场确实热,之前泡泡玛特已经在港股造了上市神话,后来52TOYS、布鲁可这些品牌也都在抢着突围,TOPTOY这时候加入,只会让资本角逐更有看头。
不过事儿也得两面看,一方面它有母公司名创优品撑着,又赶上了情绪经济带来的消费红利,上市好像是顺理成章,但另一方面,泡泡玛特现在是断层式领先,所有同类品牌都得面对一个大问题,有没有自己的硬气IP。
今年国内潮玩品牌都在加速搞资本化,1月被称“中国版乐高”的布鲁可登陆港交所,首日股价就涨了40多,5月52TOYS也跟着递了招股书,背后还有万达电影砸1.44亿跨界支持。
在这场赴港上市潮里,TOPTOY只能算个后起之秀,它的起点其实挺有意思,2020年泡泡玛特刚成功上市,那时候名创优品正连着两年亏损。
叶国富估计也是压力大,就决定扎进潮玩赛道,还特意在泡泡玛特上市第二天,开了TOPTOY的首家门店,虽说比泡泡玛特晚起步十年,但TOPTOY五年就完成了从创立到冲港股的跨越,GMV也破了10亿,这份“速成成绩单”确实亮眼。
那时候泡泡玛特已经靠MOLLY这些IP,证明了情绪经济里潮玩的变现能力有多强,而且当时潮玩行业格局散,前五大零售商加起来才占20%多的市场份额,后来者有的是突围空间,TOPTOY就看准这个趋势,直接用“潮玩集合店”的定位切入市场。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2到2024年,它的营收从6.79亿涨到19.09亿,2025年上半年收入13.6亿,比2022年全年还多,2023年扭亏为盈,2024年净利润2.94亿,毛利率也从19.9%涨到32.7%,门店数从117家扩到293家。
这些增长,离不开母公司名创优品的“输血”,名创优品持有它86.9%的股份,全球7780家门店给它铺了扎实的渠道。
2022到2024年,TOPTOY通过名创优品渠道的收入,分别是2.49亿、7.81亿、9.23亿,占比都超35%,2023年更是到了53.5%。
这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势,确实帮它省了从零建渠道的成本,能快速抢市场。
但依赖也埋了隐患,2025年上半年它还有45.5%的收入来自名创优品体系,这种依附关系让它很难摆脱母公司的品牌烙印。
本来想,有母公司托底应该能一路顺,但后来发现,过度依赖渠道就像给发展上了枷锁,真要脱离支撑,后续增长能不能稳住,还得打个问号,没有“LABUBU”的TOPTOY,差在哪?
走进TOPTOY的门店,能看到三丽鸥、迪士尼、蜡笔小新这些知名IP的产品,从库洛米拼装模型到迪士尼搪胶毛绒,品类多到像个“潮玩超市”。
早期它就是靠这个“集合店”策略站稳的脚跟,但潮玩行业的发展,慢慢印证了一个道理:渠道优势只能带来短期增长,能创造长期价值的,还是自营IP。
这一点,泡泡玛特的断层领先就是最好的证明,虽说TOPTOY发展快,但跟泡泡玛特比,不管是收入规模还是盈利能力,差距都不小。
2024年TOPTOY营收19.09亿,泡泡玛特是130.38亿,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单季营收就飙到138.8亿,是TOPTOY同期的10倍以上。
盈利能力更不用说,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毛利率70.3%,是TOPTOY的两倍。
泡泡玛特的LABUBU、MOLLY这些爆款IP,不光能带来稳定复购,还能靠IP溢价建品牌护城河,动不动就出销量神话,但TOPTOY的集合店模式,决定了它更多是“赚中间差”。
它的IP结构是“自有+授权+他牌”协同,现在自研产品占比到50%了,但2024年授权IP收入8.89亿,占比近半,2025年上半年,还有52.8%的收入来自外采IP。
高比例的授权IP,直接拉高了成本,为了保证产品丰富度,它每年要付的IP授权费都在涨,2024年3278万,2025年上半年1971.1万。
而且,外部授权的风险也不小,2024年三丽鸥、迪士尼这些顶级IP的前五大收入占比达40%,但三丽鸥的授权2028年9月到期,迪士尼的2026年12月到期。
要是以后授权终止了,不光产品得下架、收入受影响,用户忠诚度也可能跟着掉。
叶国富肯定也意识到了自营IP的重要性
2025年8月名创优品业绩会上,他提了“国际IP+自有IP”并行驱动,现在TOPTOY有17个自有IP、43个授权IP,但跟泡泡玛特那些有影响力的自有IP比,它的自有IP不管是知名度还是体量,都差太远。
2024年自有IP收入才680万,2025年上半年610万,跟授权IP的收入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潮玩这行拼到最后,拼的就是IP实力。
没有自己的“LABUBU”,就算短期靠授权IP能卖货,长期来看也很难跟泡泡玛特这样的头部抗衡,毕竟用户买潮玩,认的是IP本身,不是你卖了多少别人的东西。
国内门店扩张慢下来后,TOPTOY把希望放去了海外,今年3月宣布全球化升级,计划五年内海外销售占比超50%,覆盖100个国家、开1000家店。
它跟泡泡玛特一样,先从东南亚下手,2024年至今进了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日本,泰国和马来西亚的门店开业当月就盈利,三四个月收回成本,月均流水百万左右。
海外收入也有增长,2024年1181万,2025年上半年5248万,占比从0.6%升到3.9%,虽然还低,但总算在涨,不过泡泡玛特早就在海外布局了,2024年海外收入50.7亿,东南亚营收同比涨了6倍多,达24亿,海外收入占总营收近四成。
而且泡泡玛特会搞本地化,靠LABUBU这些IP建品牌认知,还跟本土KOL合作、办潮玩展,深化市场渗透,TOPTOY的海外业务还在“铺货”阶段,产品以授权IP为主,本地化程度低,品牌认知度和用户粘性都没建立起来。
2025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能到825亿,2030年涨到2133亿,年增长率20.9%,赛道前景确实好,但现在竞争已经从产品、渠道,升级到IP生态和全球布局了。
TOPTOY靠母公司实现了“五年速成”,现在要冲IPO、拓海外,但没自己的“LABUBU”始终是短板,以后它要是不能抓紧孵化优质自有IP,就算成功上市,想在潮玩赛道走长远也不容易。
不光是TOPTOY,52TOYS这些品牌也一样,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LABUBU”,才能在这场竞争里真正站稳脚跟,潮玩赛道的下一个“LABUBU”在哪?可能还得等这些品牌真正把IP做扎实了,答案才会出来。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