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搞AI?Box创始人:这代创业者是“100倍工程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13:46 2

摘要:最近刷到个挺颠覆认知的事,斯坦福、MIT那些19、20岁的学生,不少都直接从教室“逃”出去搞AI创业了。这话不是我瞎掰,是Box创始人AaronLevie说的,这位可是有20多年云计算经验的老炮,自己当年就是辍学创业把公司做起来的,他说现在这些年轻人的机会,比

最近刷到个挺颠覆认知的事,斯坦福、MIT那些19、20岁的学生,不少都直接从教室“逃”出去搞AI创业了。这话不是我瞎掰,是Box创始人AaronLevie说的,这位可是有20多年云计算经验的老炮,自己当年就是辍学创业把公司做起来的,他说现在这些年轻人的机会,比进大厂还大。

说实话,要聊这些年轻人,先得说说Aaron自己的故事,毕竟他也算“辍学创业前辈”了,2004年那会,Aaron还在大学里做商业项目,研究企业云存储的选择。他跑去找几家机构问人家怎么存数据,最后发现这市场特分散,心里就琢磨:这不就是个机会吗?搞个在线文件存储业务,让大家能随时存文档、调文档多好。

到了2005年,Aaron在南加州大学读大三,干脆休学了,他找了个搭档叫DylanSmith,当时还在杜克大学读书,后来成了Box的CFO。俩人一起注册了Box,一开始叫box.net。公司刚起步那会,条件是真一般,就在Dylan爸妈华盛顿州默瑟岛的家里办公,后来才搬到加州伯克利。本来想靠人脉拉投资,后来发现没那么容易,最后靠一封冷冰冰的邮件,居然拿到了德州亿万富翁MarkCuban的天使投资,这运气也算没谁了。

2007年的时候,消费级云存储市场竞争越来越凶,Aaron和Dylan琢磨着不能这么硬拼,就把Box从面向个人的服务,改成了给企业做云存储。现在回头看,这步棋走得太对了,正好赶上后来企业往云上迁的浪潮。Aaron自己创业踩中了云计算的风口,现在他又扎进了AI里,这回他看到的变化,比当年云计算还猛。

现在Box内部,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代码是AI写的,还用了Cursor这类AI编程工具,Aaron说员工反馈挺有意思,有人说效率提了两三成,有人说提了七成多。本来想是不是资深员工效率提得更多,后来发现不是,不管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有提得多的也有提得少的,关键看谁愿意推着AI多做事。

但最让人惊讶的是那些小初创公司,Aaron经常跟3到10人的团队创始人聊天,人家说自己效率翻了3到10倍。这变化是怎么来的?一年前聊AI,大家还说它能“预测输入”,比如多写几行代码;现在不一样了,核心是“后台智能Agent”,你把详细指令发过去,等20分钟就能拿到结果。

当然了,这东西也不是每次都准,有点像“老虎机”,得自己判断哪些能用,但那些效率翻倍的团队,早就换了种开发方式:把活交给AI,等结果回来就只做代码审查,不怎么自己写代码了。我觉得这对计算机行业影响太大了,以后可能都不是“10倍工程师”的时代了,有AI帮忙,年轻人直接能成“100倍工程师”。Aaron也说,现在这些19、20岁的学生创业,跟他19年前辍学那会儿完全不一样,这是他见过的“公司创办模式”最大的变化。

聊到这,就得说说为啥现在年轻人敢辍学搞AI,换几年前可没这情况,Aaron说2010年代中期到2020年代初,行业其实挺“沉寂”的,有了Slack就不用别的聊天工具,有了Zoom就不用别的视频软件,企业端需求被SaaS覆盖,消费端外卖、音乐、视频平台也都齐了,年轻人想创业都没地方下手。但AI来了之后,一切都重置了。

现在的大厂,也就剩个“渠道优势”,其他真没多少优势,甚至还有不少劣势,AI能把“服务变成AI劳动力”,这些领域以前没什么软件巨头,初创公司连直接竞争对手都没有。而且大厂内部流程太复杂,想“10倍速度迭代”根本不可能,初创公司就灵活多了,再加上“后台智能Agent”能帮着快速做大规模,软件还能靠病毒式传播起量,大厂的“规模优势”也没那么明显了。

老实讲,年轻人敢闯这一点在现在特吃香,他们不知道创业有多难,反而敢冲进那些看着“已经被解决”的市场,最后还真能做出像模像样的公司。去年全球AI初创公司拿的钱比前年多了不少,斯坦福计算机系2024到2025学年休学创业的学生里,八成多都选了AI赛道,主要做企业级AIAgent、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这些方向。比如有个MIT辍学团队做的“AI合同审核Agent”,半年就拿到了YCombinator的投资,审核成本比人工低了好多,这就是年轻人找对了方向的例子。

当然了,AI创业也不是光有热情就行,商业模式也得跟上,以前SaaS公司都是按“人头”卖许可证,比如卖律师软件,能卖多少全看律所里有多少律师,市场规模被死死限制住。现在有了AIAgent,情况不一样了,哪怕律所只有3个律师,AIAgent也能完成相当于好多律师的工作量,收费就可以按“处理的法务工作量”来算,比如审核多少份合同、生成多少份文书。

有个2024年成立的AI公司叫LegalRobot,就是做AI合同生成和审核的,给中小律所服务,按审核合同的份数收费,上线8个月就有500多家客户,2025年预估营收能破千万美元。国内还有个叫“数智文档”的公司,帮企业处理合同、营销文案这些非结构化数据,靠AIAgent做文档问答和自动化流程,也拿到了红杉中国的种子轮投资,创始人还是个22岁的清华休学学生。

不过这里得提醒一句,想靠AI赚钱,不能只靠AI本身,Aaron说如果只在AIToken基础上做点简单开发,价格最多只能是Token成本的两倍;但如果叠加上自己的软件功能,毛利能到八九成,能在Token成本基础上翻好几倍。就像Box,大家都觉得它是做存储的,其实客户愿意付钱,是因为它在存储之上加了AI数据管理这些功能。

Aaron还给想创业的年轻人提了几个建议,我觉得挺实在的,首先得读三本书:《创新者的窘境》《跨越鸿沟》《蓝海战略》,他说认真读了这些书,在B2B市场上能比那些只靠本能做事的初创公司强十倍。然后就是组团队,得找那些愿意一起扛事、一起吃苦的人,创业路上难的时候多,跟合得来的人一起干,不仅能少很多矛盾,还能更容易坚持下来。最后就是选赛道,必须选那些AI能主导的领域,要是赛道里AI没什么发挥空间,那还不如不做。

如此看来,现在这AI创业的窗口期也就两三年,过了这个村可能就没这个店了,Aaron说过去几年起步的年轻AI企业,以后会慢慢长成新的大厂。对于想创业的年轻人来说,现在确实是个好机会,但也不能盲目辍学,得先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干,不然最后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毕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AI风口再大,没本事也抓不住。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