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去爸妈家吃饭,我妈提前三天泡豆子、吊高汤,我爸守着砂锅炖了四小时东坡肉;回家路上我顺手在便利店买了份即热‘同款’,9块9,微波3分钟。
“周末去爸妈家吃饭,我妈提前三天泡豆子、吊高汤,我爸守着砂锅炖了四小时东坡肉;回家路上我顺手在便利店买了份即热‘同款’,9块9,微波3分钟。
两口下去,我突然明白——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用胃投票,决定老祖宗留下的烟火气还能活多久。
”
——别急着骂“预制菜毁了中餐”,先摸摸钱包:工作日加班到九点,楼下小馆一份青椒肉丝48,料理包版本18,味道差不了两成,换你选哪个?
可一旦把“省时间”当成唯一指标,事情就滑了坡。
杭州136家餐厅挂上“全程现炒”铜牌,客单价立刻涨18%,照样天天排队;上海某连锁用料理包却坚称“现炒”,被市监拿质谱仪测出“36小时前成品”,一张罚单87万——网友拍手:罚得好,谁愿意花现炒的钱吃“复热”?
数据更扎心:51岁以上人群只有17%接受预制菜,但他们正是掌握着“咕嘟咕嘟慢火”那批人。
等他们退休不掌勺,很多手艺就跟着养老金一起停了。
有人想办法“续命”。
扬州冶春茶社让老师傅凌晨4点带徒弟吊汤,学徒三年刀工才能碰锅;苏州松鹤楼把“厨工晋升”写进章程,生怕“火候”两个字以后只能出现在词典。
更野的路子在成都郫县:豆瓣酱搞“共享发酵缸”,认购者通过APP看638天太阳晒缸、露水润盖,180天后快递到家,附赠一张“你养的菌已经成精”证书——传统活了,还顺带把Z世代的“养成系”心理拿捏得死死的。
别光吐槽资本,资本也会低头。
广州酒家推出“半成品+主厨上门”套餐,你负责买材料,大师负责最后30秒“镬气”——价格只比纯外卖贵三成,点评网一水儿“值回票价”。
农业大学更离谱,把老师傅翻锅的“手感”做成数字味觉传感器,宫保鸡丁90%还原度,学生食堂天天排队,老师傅边尝边乐:“以后我死了,程序替我活着,也行。
”
最微妙的是消费者自己。
京东报告显示:买预制菜的人,82%同时买新鲜食材——周一到周五靠料理包续命,周六日照样铸铁锅、砂锅轮番上阵,搜索“锅气”一年涨340%。
说白了,大家不是懒,是想把“时间”花在值得的那顿饭上。
于是市场开始分层:
想省钱,有9块9料理包;
想省心,有“大师上门”30分钟;
想省时间又想保面子,餐厅菜单直接标“本店预制占比≤15%”,把知情权摆台面——吃不吃,你说了算。
所以别再问“预制菜会不会干掉老味道”,真相是:
它已经把“老味道”逼到墙角,又递过去一根救命稻草。
国家版标准明年落地,强制写“预制菜”仨字,添加剂锁死上限;平台“透明厨房”实时直播,敢撒谎就罚到肉疼。
当“效率”被关进笼子里,“手工”就有了明码标价的底气。
以后下馆子,菜单可能会长成这样:
· 青椒肉丝——预制,18元
· 青椒肉丝——现炒,48元
· 青椒肉丝——大师现场翻锅,68元
选哪档,钱包和味蕾自己打架,至少没人再被骗。
最后一句话留给厨房里的烟火:
你可以三分钟热一顿饭,也可以四小时等一锅汤,只要下次把“时间”标在价签上,让愿意等的人安心等,想快的人快得明白——
中餐就死不了,它只会像从前一样,继续在人手里、锅里、时间里,慢慢咕嘟,慢慢香。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