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笔者因腰颈椎疼痛,走进重庆爱琴海万瑞C10栋20层,德正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墙,它宛如一本摊开的典籍,字里行间满是“人”的故事,静静诉说着与身体、健康相关的温度。
9月28日,笔者因腰颈椎疼痛,走进重庆爱琴海万瑞C10栋20层,德正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墙,它宛如一本摊开的典籍,字里行间满是“人”的故事,静静诉说着与身体、健康相关的温度。
墙上创始人简介一栏,“刘廷川,字靖谦”几个字沉稳有力,其后清晰标注着“毕业于成都中医大学,脊道国医传承人,国医大师中央保健医张大宁院士弟子、国际HIO脊骨神经专家郭建承博士弟子”,如同在时光里钉下一颗兼具专业厚度、传承深度与国际视野的钉子。钉子之后,国医传承的脉络、沉甸甸的学术头衔、亮眼的获奖经历依次铺展,每一行文字都执着传递着同一个信念——“把脊柱的事儿弄明白”。而就在简介旁,罗列着可解决的健康问题,从反复纠缠的头痛到影响体态的脊柱偏差,仿佛德正堂在温和告知:人这副承载生活的身子骨,不管哪儿不舒服,都能在这里寻到对症的解法。更令人欣喜的是,笔者此行还得知,刘廷川老师于昨日刚在央视完成骨道国医非遗传视频的录制,这份新鲜的动态,让墙上的履历更添了一份当下的鲜活与分量。
墙下的桌上,精心摆放着茶点,仿佛正等候访客落座,一同聊聊德正堂所专注的“脊梁”学问。中医常说“脊通全身”,这面墙恰是最好的引子,引着人继续探寻堂内更深层的人体奥秘——就像推开诊室的门,那幅《人体骨骼结构分布图》便如同一轴被时光洇染的古卷,在白墙上铺展开华夏医学与现代科学的对话。
你看那脊柱,中医称“龙骨”,《黄帝内经》早有“骨为干,脉为营”的论断,将其喻为人体“栋梁”。图中第三节腰椎旁,清晰标注着“腰阳关”穴,恰是中医“督脉”要冲——古人仅凭肉眼观察与身体体悟,竟精准锚定了骨骼与气血运行的关联。再瞧骨盆,男性“窄长”、女性“宽短”的形态差异,既契合现代解剖学对生殖功能的阐释,又暗合《周易》“男女有别,阴阳分途”的哲思,让古今智慧在德正堂的空间里悄然共鸣。
更妙的是中医“骨度”之说的呈现。中医自古以骨骼为标尺丈量人体,比如“肘横纹至腕横纹为一尺”,图中肱骨到桡骨的长度标注,与刘廷川老师的诊疗实践完美呼应——他曾为患者用骨道特殊手法摸出右髂骨突出、左腿短3公分,仅用15分钟便完成调整修复,治疗过程竟与这古老度量标准暗自相合。当现代解剖学用数字与切面解析骨骼形态时,中医却早已将髂骨融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颅骨圆似苍穹,骨盆方如大地,脊椎二十四节暗合二十四节气,这哪里是普通解剖图?分明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人体后是德正堂传递“扶元养正,脊道国医”传统医学智慧的独特方式。
德正堂,古老的骨相密码正借着现代技术与权威平台的传播,向更多人诉说:人体这副骨架,不仅是支撑生命的架构,更是中华文明观照自身的一面铜镜。而这一切,都在悄悄牵引着人们琢磨:原来我们的身体,从来都需要像德正堂这样,被细细“看见”、被用心呵护。(图文/吴蜀丰 王永川)
来源:玄学是一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