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急着笑,我上周刚把养了八年的君子兰送人,对方一句“占地方”直接把我怼到墙角。
“30块一盆都没人要?
”——别急着笑,我上周刚把养了八年的君子兰送人,对方一句“占地方”直接把我怼到墙角。
当年它值我三个月工资,如今连外卖小哥都嫌沉,这落差比前任变心还快。
人工组培像开了挂,十年前一株“短叶圆头”能换北京一平米,现在组培苗论斤卖,直播间里9.9包邮还送瓷盆。
稀缺性被技术按在地上摩擦,稀缺个寂寞。
更狠的是年轻人,他们要的是“拍照出片+不死就行”,多肉能撸、龟背竹能ins风,君子兰?
一年只开一次,花期还赶不上情人节,活该被踢出网红圈。
我试过给它打催花针、喂啤酒、温差虐待,花是开了,邻居却问我“韭菜怎么种这么整齐”。
那一刻我懂了,不是它过时,是我们这代玩家的耐心被短视频刷成了0.5倍速。
现在倒好,越南老板批量收走当春节年宵花,出口价涨三成,合着国内嫌弃的宝贝,在国外成了“东方玫瑰”,讽刺得刚刚好。
想翻身?
别盯着老路。
长春研究所去年搞出“夜光君子兰”,关灯后叶子冒绿光,直播间瞬间卖爆,可惜二代苗荧光弱成鬼,热度仨月散光。
技术不是救命稻草,故事才是。
隔壁老王把君子兰剪成“盆景兰花”,套个紫砂盆,讲“花开富贵、谦谦君子”,卖给退休老干部,一盆顶我三盆,人家卖的是文化不是花。
真想让年轻人接盘,得先让他们不费劲就爽到。
组培+激素,半年开花,再配个“懒人盆”自动吸水,文案写“比男朋友靠谱,每年固定给你一次浪漫”,说不定能戳中都市独居女孩。
别笑low,多肉当年也是靠“治愈系”三个字从农田货变白领标配。
我留了一盆最丑的,叶片歪到像被门夹过,但它年年春节准点开,红得晃眼。
现在我不数叶片、不量宽度,只看它能不能在鞭炮声里偷偷亮一下——那一刻我明白,君子兰没输,输的是想靠它发财的人。
花还是那盆花,疯了的是我们。
来源:不会写文章的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