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靠港要多交2150万?这不是收费,是抢钱!”当美国宣布对中国船舶征收天价港口费的消息传到中远海运总部时,一位航线调度员的吐槽,道出了全球航运业的焦虑。但这份焦虑没持续多久——9月29日,国务院突然发布《国际海运条例》修改公告,用“提前15天反制”的雷霆手
“每次靠港要多交2150万?这不是收费,是抢钱!”当美国宣布对中国船舶征收天价港口费的消息传到中远海运总部时,一位航线调度员的吐槽,道出了全球航运业的焦虑。但这份焦虑没持续多久——9月29日,国务院突然发布《国际海运条例》修改公告,用“提前15天反制”的雷霆手段,给了美国一记措手不及的重拳。鲜少有人知道,这场看似“突袭”的反制,实则是中国早有预判的布局,从美国4月抛出打压方案时,中方就已开始筹备应对之策。
时间拉回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以“301调查”为由,抛出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打压方案:10月14日起,中国船东每航次每净吨收50美元,使用中国造船舶的外国企业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集装箱120美元缴费,3年后还将限制外国船舶向美运输LNG。以中远“COSCO THAILAND”号为例,这艘5.9万吨级货轮每次靠美港就要交295万美元(约2150万人民币),年靠5次就是1475万美元。美国的算盘很精:一边靠高收费逼走中国船舶,一边用这笔钱补贴本土造船业,顺便把其他国家绑上“反华战车”。
但美国的图谋,早在中方的预判之中。就在美规出台次日,工信部就联合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召开闭门会议,重点分析“美国打压对全球航运链的影响”,同时启动“造船产能与订单稳定性监测”机制——这意味着,中方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被动应对,而是通过实时跟踪全球订单流向、测算美国本土造船短板,为后续反制积累数据支撑。果不其然,后续数据印证了中方的判断: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9月25日报告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造船企业拿下全球53%的订单,与2023年持平;更关键的是,美国一年造不出10艘商船,中国能造1000艘,美国造船成本是中国的3-5倍,却连基本产能都跟不上。世界航运理事会直言:“98%停靠美港的船都得交费,美国根本离不开中国船舶。”这些数据,正是中方反制的底气所在。
美国没等来订单转移,却先等来了中国蓄谋已久的反制。9月29日,中方修改后的《国际海运条例》正式生效,明确三类反制措施:对歧视性国家征收特别靠泊费、限制或禁止其船舶进出中国港口、阻断海运数据与经营资格。这招“提前15天锁喉”绝非偶然——据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透露,中方早在7月就完成了条例修改草案,之所以选择9月底发布,就是精准卡在美规生效前15天,既给全球航运业留出调整时间,也让美国来不及应对。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出口国,美国农产品、能源出口高度依赖中国港口,一旦中方限制美船靠港,美国大豆、LNG出口将直接受阻。“以前是美国卡我们脖子,现在轮到他们担心大豆运不进来了。”一位青岛港工作人员笑着说。
中方的预判与反制,不止于海运领域,更形成“全产业链威慑”。此前美国升级芯片管制时,中方就提前6个月完成镓、锗、锑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控预案——中国占全球98.8%的精炼镓产量、48%的锑矿开采量,这些材料是半导体、导弹、光伏的核心原料。美国杰富瑞集团测算,中方这一措施可能让美芯片行业明年资本支出减少100亿美元。这种“提前布局、精准打击”的模式,正是中国应对单边主义的核心逻辑:不等对手出招完,就先封死其退路。商务部多次强调“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外交部直言“美方措施损人害己”,行业协会则同步引导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政府与行业的联动,让其他想跟风打压中国的国家不得不掂量:惹恼中国,会不会断了自己的关键供应链?
如今,距离美国新规生效只剩不到两周,全球航运公司却忙着调整航线——更多船舶选择先靠中国港再转运,避开美国的高额收费。这场博弈早已不是简单的“收费之争”,而是中国以“提前预判”打破霸权的缩影。美国想靠保护主义振兴本土产业,却忘了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本逻辑。正如一位贸易专家所说:“中国的反制不是即兴报复,而是长期预判后的精准回应,这恰恰说明,谁想搞单边主义,谁就会提前付出代价。”未来,面对更多挑战,中国的“预判-应对”工具箱里,显然还有更多让霸权主义忌惮的底牌。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