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观察53:真人秀节目《老师去哪儿》国庆热演,沈巍南京报平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22:50 1

摘要:10月2日,沈巍继续在他的粉丝共同参演的真人秀节目《老师去哪儿》中无影无踪,直到当晚,他与晓晓同框出现在直播间里,他道出了在南京开播的宗旨是向大家报平安。

10月1日,沈巍在他的公号上,发布了“国庆祝愿”主题视频,便消失了他的踪迹。

他的粉丝与他的身边主播,都习惯性地开启了“老师去哪儿”的寻找模式。

国庆节当天,沈巍的身边主播多数去了昆山淀山湖,静待沈巍的来临,但让沈巍出席这样的露天烤羊肉的活动,显然不合沈巍的习惯。

10月2日,沈巍继续在他的粉丝共同参演的真人秀节目《老师去哪儿》中无影无踪,直到当晚,他与晓晓同框出现在直播间里,他道出了在南京开播的宗旨是向大家报平安。

显然,他这几日隐秘行踪,使他的粉丝失去了方向。

而他之所以出现在南京,沈巍解释说,他每当遇到困难与风波的时候,总是到南京晓晓这位被他称为“灵魂的伴侣”这里寻找“帮助和慰藉”。

他说,每当他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是到名人堂、名人故居坐一天,体味人家面对困难时,“他们能承受,为什么我不能承受。”

被沈巍列为避风港的地方,他说,包括青浦练塘的陈云故居。前几天,沈巍悄然地出现在陈云故居,显然也是试图获得一种精神的支撑,从这位青浦人是如何从上海的一隅,逐步走向大上海的舞台,再冲上为了国家强盛的更为博大的站台。

而南京也是沈巍的一个可以视着避风港的地方。沈巍说,他这次来,是因为他又遇到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

他的意思显然是说,他从南京这里将重新界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对于未来,在直播中,沈巍表达了他的初心不改,并引用《论语·雍也》中的一段话,来言说他的初心所在。

这句话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可谓是儒家“仁”的核心思想,其意思就是:自己想立足社会,也要帮助他人立足,自己想事业通达,也要助人通达。

沈巍提到网络是他人生改变的最大的一次契机,是让他重新振作信心、获得服务社会的机会,他也将利用这个机会,为更多人提供服务,他用了老骥伏枥这个词,表达他继续投身网络的信心与决心。而他所指称的这个服务,综合他所说的表达,那就是对身边所谓的被称为乌合之众的大小主播们,提供自己的帮助,同时,继续进行历史、人文的互联网传播。

概括起来讲,仍是专家所分析的那样,就是沈巍身上所涵有的“流量符号”与“文化符号”两个方面的持续输出。

可见,这一次南京之行,沈巍再一次表达他的一往无前、绝不退缩于文化传播的信心与决心。

沈巍的这种信心与决心,是否为这个社会所需要?

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与输出,从他2019年爆火之后,他一直在做出尝试与努力,但不能不说,他也有偃旗息鼓的时候。

我们注意一下,2023年国庆节,沈巍也开启了各地游学的历程,当时他首先在上海这个范围内,铺开了他的游学之路,之后,他来到了南通,参观了张謇纪念馆。可以说,张謇是沈巍非常熟稔的一个历史人物,曾经多次在他的闲谈中,讲到张謇的历史贡献。

2023年国庆节时的沈巍

但在2023年国庆节之后,沈巍似乎停下了脚步,放弃了游学之旅。这一次,他在南京之行直播中的宣示,彰显了他初心不改,从容面对,继续前行。

这意味着,他将打通过去的时光、贯通当下的地域,实现时空的贯穿,而获取文化的通达。2023年沈巍对张謇故地的实地踏访,时常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其他历史人物纪念馆的讲解中。

前几日,他到常熟翁同龢纪念馆参观时,看到展板上标识出翁同龢是张謇的老师时,再次提到了张謇的历史地位,说伟人曾经提到有四个人物不能忘记,就是轻工业张謇,重工业张之洞,化工业侯德榜,航运业卢作孚。

我们可以从李健英著的《产业创新系统中的永利模式》(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一书中,看到沈巍讲述的这段内容的出处:

——1953年8月,伟人和“永久黄”团体的元老李烛尘谈到了中国工业发展史,提出有四个人不能忘记,他们分别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沈巍所言与历史记载稍有出入,但沈巍临场即兴介绍,大体无讹,已经相当惊艳了。

而这段伟人的这段话,一般人又有几个人能知道的呢?

这就是听沈巍的一席话,总是让他的粉丝有所收益的原因。

而这也是真人秀节目《老师去哪儿》每天在沈圈里能够热切上演的潜在动因吧。

为什么沈巍的粉丝,希望从沈巍那里了解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与内容呢?

其实这与人类的追根问底的本能欲望有关。八十年代的时候,曾经汹涌起一个强大的文学思潮,那就是“寻根文学”。为什么要“寻根”?因为人作为一个思想的动物,总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来自于何处,一个没有根的人,就是人生的最大的恐怖。

好莱坞电影《移动迷宫》就是喻意着人类的这种最极端的恐怖,当一群人突然被置身于一座巨大的城堡内,不知外界是何方,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所有身份,这种恐怖是弥漫到整个身心的,于是,他们展开了对自己身份的寻找与所在处的定位,从而开始了他们对自我认知的觉醒过程。

这也可以视着沈巍带领着他的粉丝去破解地理、历史、文化中的迷津与盲点的原因。每一个人都不希望浑浑噩噩地生活在一个未知的世界中,而沈巍被称着“行走着的百科全书”,可以帮助迷境中的人,找到他所在的经纬。

就像前几日沈巍的常熟之行,在翁同龢故居,他特意提到了《翁同龢日记》的价值意义,是因为这个日记,是了解清代历史细节的一个重要的来源。这也是我们对历史记载如此重视的原因,就是为了搞清楚历史中的真面目,使我们知道来时路究竟发生过什么,只有明晰了过往,我们才会不会恐惧于一片黑暗笼罩的过去,才会照亮同样处于黑暗之下未曾透过一丝明亮的未来。

当时,沈巍指着翁同龢的展板这样介绍道:

——我们没有经历过清朝,那怎么知道那个年代发生的事呢?因为翁同龢有一个习惯,每天回家都要记日记,光绪、慈禧、李鸿章跟他讲什么,都被他记在日记里,这套日记,就是我们研究近代历史的最最重要的一个文献了。——

接着,沈巍通过翁同龢,相继介绍了翁同龢发掘与培植的人才。这时候,沈巍显示出了对历史掌故的烂熟于心的了解与熟稔:

——他为国求贤,也是他最厉害的一个地方。因他多年做过学政,主持科场考试30多次,所以他特别培植了一大批的人才。

王懿荣,中国甲骨文研究第一人。

李慈铭,名气不大,但他有一套日记,与《翁同龢日记》齐名,鲁迅特别喜欢这本日记,记的都是家常的那种生活。

【补注:李慈铭日记位列“晚清四大日记”,另外三部日记分别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了十四卷点校排印本。可见这套日记的价值。

不过,鲁迅对这个日记,却很是瞧不起。他在《怎么写(夜记之一)》里写道:“《越缦堂日记》近来已极风行了,我看了却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点很不舒服的东西。为什么呢?一是钞上谕。大概是受了何焯的故事的影响的,他提防有一天要蒙‘御览’。二是许多墨涂。写了尚且涂去,该有许多不写的罢?三是早给人家看,钞,自以为一部著作了。我觉得从中看不见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仿佛受了欺骗。翻翻一部小说,虽是很荒唐,浅陋,不合理,倒从来不起这样的感觉的。”】

沈曾植,是一个我们的近代的书法家。

梁鼎芬,曾经做过学部大臣。【补注:梁鼎芬为晚清岭南著名文学家,一生成就颇丰,尤擅长诗词,被称为“近代岭南四家”之一,有《节庵先生遗诗》存世,其词集《款红楼词》哀婉沉郁,多为慷慨愤世之作。】

汪鸣銮,我不熟悉。【补注:汪鸣銮(1839-1907),字柳门,号郎亭,一作邮亭,浙江杭州人,侨寓吴门。同治四年(1865)进士,历官陕件学政、山东、江西、广东学政、内阁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吏部右侍郎等。富于藏书,为小说《孽海花》中钱唐卿的原型。】

张謇,状元,后来做了企业家。他的家,就在常熟的对面,他特地在南通建了一幢楼,经常跑到楼上看常熟,表达对恩师的是懒怀念。

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师。

张元济,商务印书馆创办人。

缪荃孙,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

唐文治,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

——

这一连串的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在沈巍的讲解中,逐渐清晰出他们的身影,我们会对翁同龢对中国历史的开启意义,有了更为清晰的感知,那种历史的浑沌感也在沈巍的讲述中荡涤一净。

为什么需要文化输出的原因,也就在这里。而沈巍的粉丝每天本能地真人秀“老师去哪儿了”的心理动能,也是基于此。

今天沈巍来到南京,他提到了南京与他的关系,称南京是他儿时去过的最大的一座城市,他也希望南京这座历史文化的传播与输出作为他今后工作的契机和突破口。

他提到了今天在傅抱石纪念馆,因为参访者手里拿了一只印有沈巍头像的定制帆布包,而受到了特别的待遇,纪念馆推迟了关门,让参观者尽兴欣赏馆内藏品,并且赠送参观者一本纪念馆内部刊印的馆藏珍品介绍。

这说明,南京的文旅单位也对沈巍表示了强烈的欢迎,哪怕是沈巍的头像,也能起到大开绿灯的敲门作用。

那么,从南京获得精神能量的沈巍,会继续将他的初心进行下去,包括南京。

来源:文学私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