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她爱上了自己的老师,演绎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20:36 1

摘要:1969年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天津3月的天气乍暖还寒,随风舞动的柳条却早已绽出新绿。就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十六岁的赵和平背着行李,挥泪告别父母,和同学们一起坐上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他们要到河北青县的农村插队落户。

1969年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天津3月的天气乍暖还寒,随风舞动的柳条却早已绽出新绿。就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十六岁的赵和平背着行李,挥泪告别父母,和同学们一起坐上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他们要到河北青县的农村插队落户。

图片来源网络

每辆卡车的车斗里都坐着三十多人,都是和赵和平一样的初中毕业生,胸前戴着的大红花被风吹得直晃悠,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复杂,因为他们对前途充满了忐忑和迷茫,也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和平,到了青县,咱可得互相帮衬着。”同校的李建军拍了拍他的胳膊,声音盖过卡车的轰鸣。赵和平点点头,扒着车厢护栏往外看,熟悉的劝业场、海河桥渐渐退成模糊的影子,柏油路也渐渐变成坑洼的土路。路边的白杨树高大挺拔,一棵棵被行驶卡车甩在后面。三辆卡车颠簸了近三个钟头,直到日头偏西,才停在了王庄大队的村口。因为通往村子的小路有点狭窄,知青们只好在村口下车。

等候在村口的乡亲们帮知青们拿着行李,知青们跟着搬行李乡亲们统一到大队部集合。

在大队部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大队书记宣读了知青分配名单,赵和平他们十二名天津知青被分在了王庄五队,五队的社员们帮知青背着行李,王队长引领知青们来到了提前打扫好的住处,赵和平他们住在了牲口棚后院的队部大院里。

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知青们歇了两天,春耕春播生产也就要开始了。王队长就像知青们的家长,手把手教知青们学习使用劳动工具,教知青们干农活。考虑到知青们没有劳动经验更没有力气,王队长就尽量为知青们安排轻松的农活,让他们慢慢适应,慢慢锻炼,慢慢学习。

经历了春天的耕种,夏季的麦收和秋收秋种,赵和平他们手上磨起的水泡变成了老茧,慢慢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慢慢适应了农活生活的艰苦和繁重的生产劳动。王庄的人实在,见知青们有什么困难,都会主动搭把手。连村里的小孩,都会追在他们身后喊知青哥哥、知青姐姐。

第二年秋天,赵和平正在地里摘棉花,大队书记王笃成突然来到了地头,王队长赶紧迎了过来。王书记说王庄小学需要一名民办教师,让王队长在天津知青中找一个合适的人到学校教书。王队长思考了一下,大声喊道:“赵和平,你过来一下。”

赵和平用手拽着挂在腰间的棉花包,小跑着来到队长和大队书记面前,笑着说:“您找我有事?”“是这,咱大队小学需要一名民办教师,你想不想去学校当老师。”没等王队长回话,王书记先说话了。

“我没教过书,怕教不好。”张和平用手挠着头皮说。“你是初中毕业生,教小学生没啥问题,熟悉一下就好啦。”大队书记一锤定音,赵和平成了王庄小学的民办教师,他负责教五年级的学生。

王庄小学一共五个年级,就六间土坯房,课桌是用土坯搭的土台子,凳子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五年级总共二十来个学生,坐在最前排的一个女生,让赵和平眼前一亮。

那个女生叫陈吉瑛,十三岁,梳着两条粗辫子,辫梢用红绳系着,眼睛亮得像秋夜的星星。上课的时候,别的孩子偶尔会走神,就她坐得笔直,听课特别认真,老师提问时总是她最先举手,声音脆生生的。赵和平翻她的作业本,字写得工工整整,连一个错别字都找不出来。

下了课,陈吉瑛总爱凑到讲台边,问赵和平:“老师,天津的楼真的和校园里的那棵白杨树一样高吗?城里的孩子是不是比农村的孩子好看?小轿车是两头开吗?”赵和平就蹲下来,跟她讲天津的高楼是什么样子,城里的孩子怎样讲卫生,还告诉她轿车不是两头开。赵和平还鼓励她: “陈吉瑛,你要是好好学习,将来就能去天津,亲眼看看天津的高楼和宽阔的马路。”陈吉瑛使劲点点头,辫子晃悠着,眼里闪着光。

从那以后,她学习更认真了,放学回家干完活,就在煤油灯下认真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第二天一早就跑去问赵和平。赵和平也乐意教她,不光讲课本里的知识,还把自己看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篇小说的内容讲给她听。

小学毕业后,陈吉瑛面临着要不要读初中的抉择,关键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到邻村联办中学读书。赵和平就上门做陈吉瑛父母的工作,陈吉瑛才有机会读了初中。学校离家虽然三四里路远,可不管刮风下雨,她从没旷过课。初中期间,她总是班里的第一名,每次学校放假,她都要去学校或知青点找赵和平,跟他说自己的成绩,说初中的新鲜事。赵和平看着她从一个小黄毛丫头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姑娘,他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漂亮文静又爱学习的姑娘。

图片来源网络

初中毕业后,陈吉瑛却红着眼圈来找赵和平了。那天赵和平正在备课,见她站在门口抹眼泪,赶紧问她咋了。“老师,我考上高中了,可俺爹娘不让去……”陈吉瑛抽噎着说道。

赵和平看陈吉瑛光顾着抹眼泪,就宽慰她:“你不要哭,有啥事跟老师说。”“我爸妈说高中在公社驻地,要住校,我一个姑娘家,不方便,还不如回家干活挣工分……”

公社中心校高中部离王庄十八里路,确实有点远,可那是陈吉瑛的机会啊。赵和平放下教案,说:“陈吉瑛,你别急,我去跟你爹娘说。”

当天傍晚,赵和平买了一盒烟卷,来到了陈吉瑛家。陈吉瑛家在村东头,土坯房的院门口堆着柴火垛,陈吉瑛她爹正坐在门槛上抽旱烟,她娘在厨屋里烧汤(做晚饭)。

“陈叔,我来找你说几句话。”赵和平走进院,掏出烟卷递给陈吉瑛的父亲一根,陈吉瑛的父亲接过烟,脸色却不好看:“赵老师,你又是为吉瑛上学的事找我吧?这事没商量,她一个姑娘家,住外头俺不放心。”“叔,吉瑛学习多好啊,全公社都有名,她不去读高中,就太可惜了。将来高中毕业了,最次也能在学校当个民办老师。再说了,公社高中部管得可严了,不会有啥事。”赵和平蹲下来,一条一条跟他掰扯。

陈吉瑛她娘在屋里搭话:“可十八里路呢,刮风下雨的,俺心疼……”“婶,吉瑛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想读书,您就让她去试试。”赵和平又劝陈吉瑛她娘,从陈吉瑛的成绩说到将来的出路,从自己在天津的经历说到读书的重要性,嘴都说干了,陈吉瑛她爹才扔掉烟头,叹了口气:“行吧,就听你的,让她去读,要是有啥事,你可不能不管!”陈吉瑛躲在门后,听见这话,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是喜极而泣。

1976年秋后,赵和平因为教学好、表现好,被大队推荐到县里参加了考试,也通过了各项审核,搭上了推荐上大学的末班车,他成了全大队唯一一名被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接到通知那天,赵和平心里喜忧参半,高兴的是能回天津读书,能回到父母身边,忧的是舍不下王庄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更舍不得学校的学生还有陈吉瑛。

离开王庄那天,赵和平特意去了公社高中。下课铃一响,陈吉瑛跑到校门口,惊讶地说:“赵老师,你咋来了,找我有事啊?”“吉瑛,我要回天津读书了。”赵和平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十五块钱——那是他攒下的教师津贴,塞到陈吉瑛手里,又说道:“这钱你拿着,买笔买本,好好读书,要争取全班考第一。”陈吉瑛攥着钱,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拉着他的手不肯放:“老师,以后你还回王庄来吗?我还能见到你吗?”

赵和平心里一阵发酸,拍了拍她的肩头:“傻姑娘,哭啥。我回到天津就给你写信,有机会,我一定回来看你,看望乡亲们。”陈吉瑛使劲点头,泪水砸在赵和平的手背上,烫得他心里发疼。那天他走的时候,陈吉瑛送了他老远,直到看不见他的背影……

回天津后,赵和平每个月都给陈吉瑛写信,问她的学习情况,跟她说天津的事——学校的课程、街上的变化,还寄给她学习资料。陈吉瑛也给他回信,字里行间都是对未来的憧憬,说自己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夏天,陈吉瑛顺利参加了高考,她没让赵和平失望,她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上了天津师范学院。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陈吉瑛的父亲在村里放了一挂鞭炮,陈吉瑛跑到学校旧址(那时王庄小学已建了新校舍),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哭了一场。她终于要去天津了,终于能见到赵和平老师了他们一家人都感激赵和平老师。

到天津报到那天,赵和平早早就等在车站。看见陈吉瑛背着包袱从客车上下来,穿着一件碎花布褂子,辫子还是那样粗,只是比以前长了些,赵和平赶紧迎上去:“陈吉瑛,一路累了吧?”陈吉瑛看见他,眼圈一下子红了,却笑着说:“老师,我没让你失望。”

往后的四年,赵和平成了陈吉瑛在天津的“亲人”。他会在周末去学校看她,给她带家里做的包子、咸菜,给她买一些生活和学习用品。她想家了,他就陪她在海河边上散步,听她说王庄的事,他还领着陈吉瑛去了他家一趟。他对她的好,跟当年在小学时一样。她心里的感激,慢慢变成了不一样的情愫——她越来越喜欢这个教她读书、帮她圆梦的老师。

大学毕业前,陈吉瑛鼓起勇气,跟赵和平说了心里话。那天在海河边上,她低着头,声音轻轻地说:“赵老师,我喜欢你,不是学生对老师的喜欢,是想跟你过一辈子的喜欢。”赵和平愣了愣,随即脸红了——他又何尝不是呢?从在王庄小学看见她坐第一排开始,从劝她爹娘让她读高中开始,从给她寄第一封信开始,他就把这个姑娘放在了心上。

1982年夏天,陈吉瑛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一所中学当了老师。领证那天,两人穿着干净的衣服,去了民政局。走出民政局,手里攥着红本本,陈吉瑛看着赵和平,笑着说:“老师,以后你不能再叫我吉瑛同学了。”赵和平也笑,拉着她的手:“可我就是你的老师呀。”

后来有人问他们,从王庄的师生到天津的夫妻,咋就这么巧?赵和平总说,不是巧,是缘分——是1969年春天那辆开往王庄的卡车,是1970年秋天那间土坯房教室,是1976年他塞给她的十五块钱,是1978年她从客车上下来的那个笑容,把他们的缘分,一点点拴在了一起。

图片来源网络

陈吉瑛也时常会想起,当年在王庄小学,赵和平跟她说“好好学,去天津看看”时的样子。她说,是赵老师给了她信心和勇气,给了她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后来,这双眼睛里,就再也放不下别人了。那段从王庄农村到天津城里的路,他们走了十三年,从少年到青年,从师生到夫妻,这段路走得虽然缓慢,却走得很稳,走成了一段藏在岁月里的、最暖人的佳话。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