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人众筹购买一条名牌手链,将其零件拆卸下来,再分别组装成23条项链,就能以赝品的价格,买到真材实料的正版。
作者 - 小在
监制 - 她姐
300元,就能买到原价近4000元的Tiffany项链。
这不是新型诈骗,而是追求性价比的年轻人玩出的新花样——
多人众筹购买一条名牌手链,将其零件拆卸下来,再分别组装成23条项链,就能以赝品的价格,买到真材实料的正版。
这种新兴的、购买“散装奢侈品”的消费方式,被视为“拼好饭”的高级版本:拼好链。奢侈品高不可攀的价格,在“人多力量大”的铁律面前,被打了下来。
实际上,拼单团购高价商品和高档体验的现象,由来已久。
从朋友共同购买一条奢侈品项链、轮流佩戴,到几十人合订豪华酒店、挨个进去拍照……拼单,已经成为囊中羞涩的人们获得向往之物的最大捷径。
为什么人们宁可拼单,也要抓住一丝正品的光环?“拼”来的奢侈,真的能带来他们所憧憬的体面吗?
“奢侈品,我只买散装的”
为了拥有正版奢侈品,年轻人真的“拼”了。
凑齐23人,每人出310元,即可拼单购买一条售价7150元的Tiffany手链。
手链上正好串联着23个爱心吊坠,将它们逐一拆下,配上链子,就成了Tiffany官方在售的同款爱心项链,无痛立省数千元。
Tiffany的爱心手链(左)和项链(右)
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料到,区区300元,就能拿下一条高奢珠宝品牌的项链。
这种“四舍五入约等于不要钱”的天才购物方式,源于一位网友的灵机一动。
今年8月,一位小红书用户半开玩笑地发帖,“找23个姐妹一起拼这条手链”,配图正是Return to Tiffany系列的爱心手链和项链。
图源:@天天好好吃饭
刷到此帖的网友一目了然:一模一样的爱心吊坠,单独出现在项链上时,一条售价近4000元,而23个爱心串在一起、变成手链以后,价格只比项链贵了不到一倍。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买条手链,再拆成23条项链?既保真,又实惠。
本以为是搞抽象,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区涌现出一大群跃跃欲试的人,纷纷留言“找人拼单”“人满发车”,二手购物平台上,也开始出现满屏的团购信息。
“拼好链”的浪潮,就此掀起。
不久之后,Tiffany的多个官方网店皆显示,爱心手链已经断货。
眼尖的网友马上发现,该品牌的另一款手链,也可以拆分成项链。
图源:分享可爱的七七仔
同理可得,只要一款首饰上有多个可供拆分的零件,那它就具备有丝分裂成多款首饰的可能性。
人们的思路逐渐打开,甚至开始把目光投向曾经不敢妄想的、更加昂贵的奢侈品——
梵克雅宝的蓝五花手链,售价44000元,把它拆成五朵,价格便骤降五分之四,价签上直接抹掉一个零。
价格堪比一套房的宝格丽项链,镶有26个贝母、26个满钻。如今只要8000多元,就能喜提其中的一面“小扇子”,轻轻松松将原价43万元的项链纳入囊中。
只要拼一拼,原本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立刻变得唾手可得。
有人调侃这种购买“散装奢侈品”的方式,是“买了块砖,就当自己买了房”的精神胜利法。但换种角度去看,买不起房的人,选择买块砖来过过瘾,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
总之,以“割韭菜”行径著称的奢侈品,在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破天荒地开始拥有性价比,变得亲民而易得。
而这,只是最基础的玩法。
买不起,但“拼”得出
在“拼好链”的热潮之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更广阔的消费场景。
一切昂贵的、超出个人能力的体验,都有可能通过“分摊”的方式来拉低均价,直到自己能够负担。
以“拼单”的视角去看待高端消费,人们惊奇地发现:只要你敢想,万物皆可拼——
有人想和朋友共同购买一条梵克雅宝,约定好两个人轮着戴,并且灵活调整,谁要出席重要场合就让谁来戴。花一半的钱,获得不打折扣的体验。
图源:@我是乐迪
有人集齐10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坐拥豪车。一人花几百元,合租一辆劳斯莱斯,再挨个上前拍照。
图源:@Joseph
有人花百来块钱解锁均价上千的豪华酒店,沉浸式体验成为“名媛”的感觉,只拍照,不入住,“花小钱,装大杯”。
图源:电钻小生(古风版
他们借助群体的力量,把高昂的价格切得稀碎,如此一来,每个人都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原本遥不可及的高端体验。
这并不是消费降级的风潮下出现的新鲜事。
五年前轰动一时的“上海假名媛”事件,正是“高端版拼好饭”的具体呈现。
在网传的群聊截图中,平日里外表光鲜的“名媛”们,将“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的数学思维运用到极致——
每人花85元,集齐6人,就能拼一份丽思卡尔顿双人下午茶,性价比拉满;
每人花200元,只需15人,即可解锁每晚2000+的丽思卡尔顿酒店;
每人花125元,凑够40人,便能轮番体验尊贵的宝格丽酒店;
每人花100元,60人齐心协力,就能合租一天法拉利……
“爱拼才会赢”的箴言得到应验,买不起的一切,全都拼得起。
电视剧《破事精英》
当时的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嘲讽:虚荣、拜金、攀比、心性浮躁……没有一个褒义词。
没想到时过境迁,曾经被取笑的“假名媛拼单”,如今改头换面,变成销量狂增不减的“一日名媛体验”;为了别人艳羡的眼光而乱花钱的“穷精致”,摇身一变,成了被视为“天才购物方式”的“拼好链”……
从质疑,到理解,再到效仿,过去的大家对这种“没钱硬装”的行为嗤之以鼻,如今,却一反常态地趋之若鹜。
“拼”出的体面,管用吗?
为什么人们明知道力所不能及,仍然强撑着触碰奢侈品的幻影?
对许多人而言,购买奢侈品是取悦自我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像《欲望都市》中说的,一只爱马仕铂金包,它不只是一个包,而是代表着一种“我已经飞黄腾达”的感受。
电视剧《欲望都市》
奢侈品,同时还是身份的象征和社交的通行证——
《三十而已》里的顾佳,因为背的香奈儿“不够格”,导致她在富太太们的合照中被裁掉;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即便工资晚发一天就连话费都交不起了,依旧咬牙购置名牌衣物,用来撑起体面。
电视剧《三十而已》
在一些想打开向上跃升通道的人看来,购买奢侈品,往往意味着“别人将会高看我一眼”,意味着可以在短暂的几分钟里,和更高阶层的人站在一起,更意味着认可、客户资源、工作机会以及人生往前一步的可能。
当年的“拼单名媛”,她们合租豪车、拼单酒店、轮流使用一个包,只为制造短暂的富贵假象,力图借此叩响上流圈层的大门,方便未来的社交、择偶,乃至从中谋利。
不过,这种伪装出的体面并不好使,它明码标价,且转瞬即逝。
当然,消费的动机也可能基于好奇、猎奇,或者纯粹想“图个乐子”。
Tiffany因为其谐音“踢翻你”,被人们煞有其事地奉为“克领导神器”,省吃俭用买一条,只为能达到“每天戴一戴,领导走得快”的成效。
一些人觉得“拼好链”的玩法新鲜,又不用花太多钱,索性凑热闹买一条,“拼的不是项链,是事业链”。
图源:陈卡卡Tiffany
玩梗归玩梗,如果花比较少的钱,就能一睹奢侈品的光彩,也不算吃亏。
年轻人购买“散装”奢侈品,既满足了好奇心,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奢侈品高高在上的神话,带着一丝调侃与反抗的意味。
然而,并不是所有奢侈品都适合“散卖”。
比如梵克雅宝的五花手链,采用了特殊的焊接工艺,难以拆解,想要“拼”到它,几乎不可能。
已经顺利成为“拼好链”的奢侈品,也正在翻车的路上——
有人兴冲冲地晒出自己的Tiffany“拼好链”,结果很快就被火眼金睛的网友指出“好像是假的”,只能四处发图,求证真伪。
与此同时,Tiffany的客服表示,散卖属于个人行为,官方不保证二手产品的售后。
图源:@经视直播
还有人说起,哪怕自己“拼”来了正品,由于其脱离了自己的日常消费水准,依然会被当成假货……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奢侈品变成“散装”以后,它带来的体面与荣光,自然也会随之稀释。
拼来的项链,真假难辨,无法售后。
拼来的豪车,看似拥有,实则连驾驶权都没有。
拼来的豪华酒店,无法入住享受,只能“到此一游”,时间一到,立刻被扫地出门。
“散装”的奢侈体验,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满足,却难以构成真正的认同。
电视剧《理智派生活》
从“假装名媛”到“拼好链”,年轻人一方面用拼单的方式消解高端消费的神圣感,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奢侈”的向往,哪怕是它暂时的、零碎的。
或许这正反应了某种真实:我们一边想要削弱奢侈品的权威,一边又难以真正摆脱对它的崇拜。
当然,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选择购入奢侈品,全款拿下也好,买份“散装”也罢,这些都是个人的消费自由,无可厚非。
需要分清的是,体面从不是金钱赋予的,而是靠自己活出来的。
真正的体面,并不在于你手里是否拿着名牌包,而在于你是否能跟随本心去行动,是否能坦然地选择、理智地消费。
不必本末倒置地追求远超出自身收入的华美幻象,也不需要在任何人面前感到渺小和卑微。
毕竟,再昂贵的奢侈品,都可以用钱来衡量,而身为人的价值,千金不换。(小在 她刊)
来源:人在旅途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