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已在行动?港股率先回暖,A股正等政策“东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2 20:23 1

摘要:“港股都涨到27300点了,A股还在3900点磨底,外资这是偷偷抄底港股了吧?”10月2日,股民老张盯着手机屏幕里的行情曲线念叨。当天恒生指数收盘报27381.84点,较9月26日的低点涨了4.2%,成交金额冲到2224.68亿港元;而A股沪指还在3890-3

“港股都涨到27300点了,A股还在3900点磨底,外资这是偷偷抄底港股了吧?”10月2日,股民老张盯着手机屏幕里的行情曲线念叨。当天恒生指数收盘报27381.84点,较9月26日的低点涨了4.2%,成交金额冲到2224.68亿港元;而A股沪指还在3890-3910点区间震荡,成交额始终没破8500亿元。

这轮市场分化藏着关键信号:港股通10月1日至8日休市,港股的上涨完全是外资和港资主导的;反观A股,北向资金虽有回流,但主动外资还在观望,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节后即将落地的政策“大礼包”。

港股的反弹绝非偶然,而是外资踩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和估值洼地精准入场的结果,每一步动作都有数据实锤。

外部流动性宽松成了最直接的“催化剂”。10月ADP数据显示,美国9月私营部门就业减少3.2万人,远低于预期的增加5万人,叠加政府停摆风险,CME工具显示美联储10月降息概率已达100%,其中99%概率降25个基点。这让全球资金加速流向高性价比资产,而估值趴在底部的港股成了优选。10月2日当天,恒生科技指数大涨3.36%,中芯国际涨近13%,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均涨超6%,百度、阿里等龙头涨幅也突破4%,完全是外资主导的行情。

政策红利更给外资吃了“定心丸”。9月30日沪深交易所官宣,10月9日起受理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ETF期权交易的申请,交易限于套期保值用途。对境外机构来说,这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风险管理痛点——此前因缺乏对冲工具,不少配置型资金不敢大举入场。加上外汇局之前推出的跨境投融资改革,科创企业跨境融资额度提至2000万美元,中芯国际、药明康德等港股科技股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外资自然愿意进场。

估值优势则是外资下手的根本原因。当前恒生指数市盈率约10倍,刚回到近五年均值,而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不足25倍,比纳斯达克中概股指数低了15个百分点。华泰证券测算,要是外资对港股的配置比例回升到2023年峰值,能带来超3000亿港元增量资金,这波上涨只是开始。

A股待发:政策“弹药”备足,就等落地信号

与港股的热闹不同,A股还处在“蓄力期”。政策端已释放暖意,但主动外资还在等更明确的落地信号,这背后是对经济基本面的理性观望。

资金面呈现出明显的“被动流入、主动观望”特征。10月9日央行开展1.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明确优先支持证券、基金等机构,当天北向资金就净买A股ETF 35亿元,创3个月新高。但中金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A股主动外资反而净流出1.6亿美元,这说明外资在借ETF打底仓的同时,还在等更实在的稳增长政策。毕竟当前内需仍有短板,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但消费复苏力度不及预期,地产投资端也还没稳住,光靠流动性宽松不够。

市场期待的“政策东风”已经有了明确方向。国家发改委明确2025年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7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下达,重点投向“两重”建设和产业升级。更关键的是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全部落地,覆盖钢铁、电子信息制造等撑起规上工业七成产值的领域,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制造”和消费升级举措,比如鼓励家电、汽车更新换代。这些政策的落地节奏,直接决定主动外资的入场规模。

证监会的“配套动作”也在铺路。除了放开外资参与ETF期权,10月起还新增10只A股ETF纳入港股通,让外资买A股更方便。但市场更期待的是需求端的突破,比如消费补贴、地产融资优化等“真金白银”的举措,这些才是激活市场活力的关键。

尽管眼下分化明显,但外资布局港股的动作已划出清晰赛道。一旦A股政策“东风”吹起,两地市场有望形成共振行情,这几条主线值得重点关注。

科技板块将成“共振核心”。一方面港股的科技龙头已获外资增持,中芯国际、百度等近期涨幅领跑;另一方面A股的科创赛道有政策硬支撑,十大行业方案明确推动“通用大模型+垂直小模型”落地,半导体设备、AI算力等领域获研发补贴倾斜。加上外资可通过ETF期权对冲风险,北向资金对华为昇腾产业链、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的调研频次已明显增加,政策落地后很可能快速补仓。

消费与地产链迎来估值修复窗口。港股中的华润啤酒、家电龙头已获中金上调评级,背后是国内消费升级的预期——十大行业方案明确要挖潜智能家居、健康养老等新场景。A股这边,家电、汽车板块正等着政策加码,要是后续推出绿色家电补贴、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举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直接受益。地产链上,港股的华润置地已因外资流入涨超8%,若A股跟进优化融资“白名单”,建材、家居企业也会迎来联动行情。

有色金属等周期板块暗藏机会。八部门刚出台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方案,明确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高端材料攻关,铜、锂等资源开发和人形机器人用高端材料成重点。当前铜价处于近一年中位,铝价受成本托底,外资已开始借道港股ETF布局相关标的,一旦政策资金到位,A股的有色龙头也会被带动。

虽然外资铺路、政策托底的逻辑清晰,但投资者仍需警惕风险,操作上得踩准节奏。

外部风险要看美联储脸色,要是10月降息后释放收缩信号,可能引发全球资金波动,影响北向资金流入力度。内部要盯紧三季报,部分科技企业因研发投入增加,短期利润可能不及预期,容易出现“业绩杀”。板块轮动风险也不能忽视,港股已涨出一定空间,追高可能被套;A股则需警惕“政策预期落空”的回调压力。

操作策略上,“聚焦洼地、抓政策主线”是关键。短期可关注港股中估值低、外资已加仓的科技龙头,比如恒生科技ETF的核心成分股。中期要埋伏A股的政策敏感型板块:科技选半导体设备、AI算力标的,消费盯家电汽车龙头,有色重点看高端材料企业。普通投资者嫌选股麻烦,可布局沪深300ETF、科创50ETF,既能分享行情又能分散风险。

中金证券提示,这轮行情的核心是“政策落地强度决定高度”,当前港股的上涨是外资对政策的提前反应,A股的蓄力期正是布局窗口。摩根士丹利也认为,全球基金对中国资产仍低配1.3个百分点,后续回补空间明确。

结语:外资铺路,政策定调行情走向

港股的回暖本质是外资用真金白银给中国资产投票,而A股的等待是对政策精准发力的理性预期。从美联储降息打开的流动性窗口,到国内备好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政策与资金的共振条件已在形成。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纠结于两地市场的短期分化。外资布局港股的动作已划出清晰赛道,A股的洼地效应在政策落地后会逐步显现。科技的创新红利、消费的复苏韧性、周期的政策催化,才是穿越波动的核心逻辑。毕竟,外资的提前行动只是序幕,政策驱动的价值重估,才是未来三个月市场的真正主线。

来源:彩云间追逐的飞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