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我国默默在戈壁滩上建了一座新城,人口已从8万上升到26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4:38 1

摘要:2019年12月18日,揭牌仪式当天,胡杨河市常住人口刚过8万,多数是原本就在这片土地上的军垦后代,他们的父辈1950年就来了,当时这里连个像样的村庄都没有。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三年前,准噶尔盆地边缘还是一片戈壁荒滩。

今天,这里站着一座叫胡杨河的城市。

人口从8万暴涨到26万,速度快到让人怀疑数据真实性。

——《壹》——

2019年12月18日,揭牌仪式当天,胡杨河市常住人口刚过8万,多数是原本就在这片土地上的军垦后代,他们的父辈1950年就来了,当时这里连个像样的村庄都没有。

只用了三年,这个数字翻了三倍多。

2021年底,人口突破25万,2022年底,26.1万,2023年底,稳定在26万左右,平均每年新增超过5万人,相当于每天有150人选择留在这里。

这不是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数字游戏。

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口流动,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来?答案藏在五五工业园区的招工广告里,2019年,这个园区还在画图纸。

2023年,16家铝基新材料企业落地,电子铝箔产能占到全国的16%。

每一家工厂开工,就需要几百个工人,纺织企业也在招人,47.5万锭纺纱产能,50台大圆机织布,每年产值9亿元,直接带动1500人就业,这还只是一个行业。

工厂开在哪里,人就涌向哪里。

但这解释不了全部,毕竟,新疆不缺工业园区,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都在周边100公里范围内,凭什么是胡杨河?

真正的答案在130团共青镇。

这个地方2012年就被选定为城市核心区,不是随便选的,它在奎北铁路、217国道、高速公路的交汇点,距离奎屯38公里,距离克拉玛依100公里。

交通枢纽的位置,决定了人流的方向。

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2021年,批准建设用地10113.9亩,供应土地18467亩,水库12座,总库容3.4亿立方米。

机电井2414眼,水的问题解决了,人才敢来。

没有水,戈壁滩上什么都长不出来,包括城市,2022年底的数据显示:医疗卫生机构122个,其中医院13个,幼儿园17所,中小学职业学校15所。

在校学生15878人。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安家落户,孩子能上学,老人能看病,人才留得住。

——《贰》——

2023年,胡杨河市GDP达到284.3亿元,增速8.3%,排全兵团第5位,这个数字放在内地不算什么,但你要知道它的起点。

2019年建市时,这里连独立的经济统计都没有。

三年后,第一产业增加值76.5亿元,第二产业109亿元,第三产业9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初步成型,重点看第二产业,化工产业占比16.4%。

这不是小作坊,是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的完整产业链。

五五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相当于8000多个足球场,规划是一回事,落地是另一回事,2023年6月25日,9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10亿元。

同时,53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投资185亿元。

一天之内,近400亿资金砸进这片戈壁滩,这不是作秀,新疆晶诺新能源、新疆泽津电子材料、新疆紫琅电子科技,这些企业都是真金白银投下来的。

它们看中的是什么?能源。

胡杨河市拥有独立电网,装机总量近300万千瓦,管理三条河流,年径流量超1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二线、三线、中哈原油管线在辖区穿越。

电够用,水够用,气够用,这是工业发展的硬条件。

矿产资源也有,煤炭、油气储量超亿吨,钠盐、钾盐、沥青、石英砂、石灰石都能挖,资源型城市的底子在这里,但最值得关注的是新材料产业。

电子铝箔占全国16%的产能。

这个数字意意味着中国每6片电子铝箔,就有1片来自胡杨河,这是2019年完全不敢想的事,产业升级的速度,决定了城市的高度。

农业也在变,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1亿元。

种植业115.4亿元,畜牧业39.5亿元,渔业2.2亿元,戈壁滩上居然有渔业,而且增速37.2%,棉花质量全国第一,皮棉单产排兵团前列。

番茄酱每年出口超10万吨,卖到欧洲和东南亚。

"北纬阳光"品牌拿过"中国著名品牌"称号,农业不再是简单种地,而是标准化的产业链。

——《叁》——

2022年的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年,胡杨河市全面推行"路长制",22名工作人员负责20条主次干道、3个公园、1个水系,每周巡逻两到三次。

发现路缘石破损,立刻修补,草坪枯死,马上补种。

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里,但更震撼的是建设速度,2021年到2023年,人工造林面积586.7公顷,城市绿地面积从无到有,达到201.41公顷。

绿地率50.10%,绿化覆盖率42.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53平方米。

这个数字超过很多内地城市,"口袋公园"建了11个,就是那种面积不大、但走几步就能到的小公园,老人散步,孩子玩耍,城市的烟火气从这些地方生长出来。

公路路网总里程2769.6公里,这是什么概念?

从乌鲁木齐到喀什的直线距离才1400多公里,一个县级市的路网密度,接近一个地级市的水平,教育设施跟得上,幼儿园17所,在园幼儿2910人。

小学生5873人,初中生3382人,高中生2495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4%,这些数据背后是政府的真金白银投入,医疗更直接,122个医疗卫生机构,1832名卫生技术人员,1560张病床。

全年门诊63.6万人次,出院3.5万人。

平均每个居民一年看两次病,覆盖率够了,老旧小区改造也在推进,2024年投资5145万元,改造2个小区,下水管网畅通,路面平坦,路灯健身器材齐全,停车位规划整齐。

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老居民住得更舒服。

但最让人意外的是生态,超过100种鸟类在这里栖息,16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在这里繁衍,河流湿地、人工湿地、沼泽湿地,把戈壁滩变成了鸟类天堂。

2023年9月,胡杨河市被命名为"兵团园林城市",从荒滩到园林城市,只用了不到4年。

——《肆》——

胡杨河市文化馆的第一个展品是一棵胡杨树,真树,挺拔,粗壮,"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这是胡杨树的生命力,也是军垦人的写照。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第二十五师进驻垦区。

那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水要从几十公里外拉,粮食要自己种,冬天零下18℃,夏天37℃,活下来就是胜利。

1953年改为农七师,1982年恢复建制。

70多年过去,这支部队变成了一座城市,2018年,胡杨河市被命名为"中国军垦文化之乡",这个称号不是申请来的,是干出来的。

文化馆一楼历史展厅里,摆着军垦第一代人用过的工具。

坎土曼、铁锹、水壶、油灯,每一件都锈迹斑斑,墙上挂着发黄的照片,年轻人在荒滩上挖渠、种地、盖房子,这些老照片比任何文字都有说服力。

但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着的、流动的东西。

文化的多样性,恰恰来自军垦时期的人员构成多样性,来自河南的带来了豫剧,来自江浙的带来了剪纸,各地文化在这里汇聚,形成独特的军垦文化。

更重要的是文艺作品的输出。

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电视剧《戈壁母亲》《热血兵团》《大牧歌》,这些作品在全国热播。导演陆川、作家陆天明、沈凯、韩天航,6人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鲁迅文学奖。

文化馆成了网红打卡地。

精神传承比物质建设更难,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功能定位,产业升级还在路上,"3+3"产业体系刚刚成型,占比67.5%,贡献率48.8%。

化工、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电力、纺织、生物制药,每个产业都在爬坡期。

基础设施还在完善,虽然有2700多公里公路,但公共交通还很弱,虽然有122个医疗机构,但三甲医院还没有,虽然有15所中小学,但高等教育还是空白。

一座城市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胡杨河职业技术学院(一期)2025年6月还在施工,这是第一所高校,建成后能容纳多少学生?能培养什么专业人才?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城市的未来。

从8万到26万,从荒滩到园林城市,从无到有建起一座城。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一座城市能不能留住人,不看它建了多少楼,而看它提供了什么机会,戈壁滩上的这座新城,未来会怎样?

答案藏在每一个选择留下来的人心里。

来源:水木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