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年初,王阿姨感染新冠后,仅出现咽痛、发热等轻症,未住院治疗便自行康复。可国庆前后,王阿姨出现频繁口渴、多尿的症状,就医检查发现血糖已飙升至13毫摩尔每升,被确诊为糖尿病。对此,医生告诉她:“越来越多的人在感染新冠后,血糖开始波动,甚至发展成糖尿病。”
“新冠的致病性很低了,就相当于‘大号感冒’”——相信这是现在很多人对新冠感染的固有认知了。但52岁的王阿姨用亲身经历打破了这种误解。
今年年初,王阿姨感染新冠后,仅出现咽痛、发热等轻症,未住院治疗便自行康复。可国庆前后,王阿姨出现频繁口渴、多尿的症状,就医检查发现血糖已飙升至13毫摩尔每升,被确诊为糖尿病。对此,医生告诉她:“越来越多的人在感染新冠后,血糖开始波动,甚至发展成糖尿病。”
事实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发表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新冠感染后一年内,感染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未感染者高出近40%,且无论轻症、中症还是重症,这一风险都客观存在。
(图片来源: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新冠诱发糖尿病的三个可能关联机制
新冠为何会让人容易“惹上”糖尿病?医学专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新冠病毒的“攻击方式”可能会导致胰岛素出问题。新冠病毒的入侵靠的是一种叫ACE2的蛋白,而这种蛋白在胰腺β细胞上也有大量分布,当病毒对这些负责生产胰岛素的细胞直接攻击并破坏,就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第二,新冠病毒的病原体可能会破坏胰岛素。国际期刊《Cell Stem Cell》刊登的研究发现,导致新冠的核心病原体SARS-CoV-2冠状病毒会激活身体的免疫细胞,并通过一种叫做“细胞焦亡”的细胞死亡方式杀死 β 细胞,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如何避免新冠导致的血糖异常?
一方面,感染新冠后应摒弃“硬扛”思维,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减少病毒对身体造成的持续破坏,从而减少胰腺细胞的损伤。以临床常用的抗新冠病毒药物先诺欣为例,就能快速大幅降低病毒载量,缩短患者的病程和转阴时间。
抗新冠病毒药物先诺欣是国内首款3CL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复制,再靠身体免疫力清除已有病毒。越早服用,体内需要清除的病毒量就越少,也就越能降低病毒对身体器官以及胰腺细胞造成的损伤。II/III期临床研究也证实,先诺欣可快速大幅降低的病毒载量超96%,且安全耐受性良好。
另一方面,所有新冠康复者,都应该在感染后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代谢评估,检查项目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如果初次检查结果正常,但属于高风险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超重或肥胖者、已有血糖异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建议每年复查一次。
另外感染新冠后,大家要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既能增强免疫力,也能降低代谢系统受损风险。
虽然目前新冠疫情已趋于平稳,但病毒对健康影响的认知仍需不断更新。唯有打破“大号感冒”的认知误区,正视感染后的远期风险,才能更好地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长期健康。
来源:一起聊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