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厂还在搞下午茶,老牌单位已经把“洗脑”玩明白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1 17:23 1

摘要:朋友们,讲个魔幻现实。但凡你在一个稍微有点规模的组织里待过,不管是叫公司,叫单位,还是叫别的什么黑话,你总会遇到一种东西,叫“团建”,或者叫“文化建设”。很多时候,这玩意儿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尴尬的场合,玩着尴尬的游戏,喊着尴尬的口号,然后领导发表一番激

朋友们,讲个魔幻现实。但凡你在一个稍微有点规模的组织里待过,不管是叫公司,叫单位,还是叫别的什么黑话,你总会遇到一种东西,叫“团建”,或者叫“文化建设”。很多时候,这玩意儿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尴尬的场合,玩着尴尬的游戏,喊着尴尬的口号,然后领导发表一番激情澎Bai的讲话,大家假装备受鼓舞,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配文“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然后该摸鱼摸鱼,该内卷内卷。

你以为这就是组织行为学的全部?那你还是太年轻了。真正的组织管理,尤其是那种承载着巨大社会责任和内部压力的实体,搞文化建设,从来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让你玩两把狼人杀就完事的。它是一套精密的、暴力的、直击灵魂的精神SM。它要的不是你的参与感,而是你的归属感,甚至是一种近乎信仰的认同感。

西安交大二附院搞的那场升旗仪式,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外行看热闹,觉得不就是国庆前搞个活动,唱唱歌跳跳舞,升个旗,挺好。但内行看门道,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精神锚点,是一套组合拳,招招打在人性的关键节点上。

你看它的暖场节目,诗朗诵、大合唱、跳舞蹈。俗吗?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有点。但有效吗?非常有效。你以为主任们上台朗诵,只是为了秀一下才艺?错了。那是在“唤醒集体记忆”,是在重述组织的“创世神话”。“抗战迁陕”,这四个字一出来,就把一个现代化的医疗机构,瞬间拉回到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里。这叫什么?这叫“寻根”,通过确认“我们从哪里来”,来强化“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每一个老员工听了都会觉得与有荣焉,每一个新员工都会瞬间对这个组织的厚重产生敬畏。

然后是职工合唱团,唱的是“时代强音”。这更有意思了。合唱的本质是什么?是消除个体声音的差异性,将其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更强大的集体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情绪被集体的洪流所裹挟、放大。你可能本来没那么激动,但当身边所有人都用同一个旋律、同一个节奏在呐喊时,一种奇妙的共振就产生了。这是一种最高效的情绪催化剂,把“攻坚克难的信念”和“家国情怀”这种高度抽象的概念,直接灌进你的潜意识。

至于舞蹈,那就更直接了。它把“玉汝于成”这种精神内核给“具象化”了。语言和声音的传递效率还是间接的,而视觉冲击是最原始、最暴力的。一个坚韧的动作,一个充满力量的眼神,比一百句“我们要坚韧不拔”的口号都有用。你看,诗词负责构建历史深度,歌声负责统一情感频率,舞蹈负责植入视觉图腾。一套下来,爱国和爱院这两个概念,就被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强绑定。

当所有人的情绪都被预热到沸点时,最高潮的环节来了——升旗。仪仗队、正步、国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这是整个仪式里最神圣的“圣餐”时刻。在这个瞬间,所有的铺垫都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场的所有人,从院领导到普通职工,身份被瞬间抹平,统一成一个仰望者的姿态。那个仰望的眼神,就是一种无声的契约签订。它确认了个体与一个更庞大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确认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看病、开药、拿工资,而是这个宏伟叙事中的一部分。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没。升完旗,情绪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于是,《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了。从领导带头,到全场大合唱,挥舞着小国旗,这叫“情绪的再确认和固化”。刚刚在肃穆中被压抑和升华的情感,此刻以一种狂欢式的方式喷涌而出。这种集体性的释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愉悦感和归属感,把仪式的效果从“敬畏”推向“热爱”。

所以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为了好看?为了发个新闻稿?别天真了。这一切都是为了对抗“职业倦怠”这头猛兽。医院是什么地方?是人间悲欢的浓缩场,是生命奇迹和生命消逝每天都在上演的修罗场。医生护士面对的是什么?是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精神压力、复杂的医患关系、永远也写不完的病历和永远也不够用的休息时间。

在这样一种极致消耗的环境里,光靠制度、KPI和奖金是远远不够的。人是需要意义的动物。当一个外科医生连续站了十几个小时,身心俱疲地走出手术室时,支撑他第二天还能走进来的,除了职业道德,更需要一种超越性的价值感。

这场看似“务虚”的仪式,恰恰是在干最“务实”的事情——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精神充电,为他们日复一日的枯燥和辛劳,重新注入意义的燃料。它在反复提醒所有人:你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它是有价值的,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你是这个伟大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所以,别再嘲笑那些看起来有点“老派”的仪式了。存在即合理。当互联网大厂还在用廉价的下午茶和花里胡哨的价值观黑话试图凝聚人心时,这些老牌的、真正经历过风浪的组织,早就把人性看得透透的了。他们知道,维系一个庞大组织的,从来不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被反复确认和感动的——“我信了”。

这,才是最高明的管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憨批少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