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卷聚焦于推动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前瞻性议题。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内核和有效的应用方案,同样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设施、强大的政策转化能力和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本卷将系统探讨如何构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强化智库功能、培养专业人
本卷聚焦于推动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前瞻性议题。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内核和有效的应用方案,同样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设施、强大的政策转化能力和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本卷将系统探讨如何构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强化智库功能、培养专业人才,并展望该体系在全球心理学图景中的未来方向与贡献。
第十五章 学术支撑与智库建设:期刊矩阵、数据库与人才培养
引言
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传承,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学术工程,绝不能停留于理论构想,必须落地于坚实的学术基础设施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本章旨在系统规划支撑该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核心支柱:一是构建层次分明、中外互补的学术发表与交流平台(期刊矩阵);二是建设系统化、数字化的专题数据资源库(数据库);三是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代“贯通中西”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同时,本章将探讨如何强化该体系的智库功能,使其学术智慧能有效转化为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构建高水平学术期刊矩阵:掌握学术话语权
目标是打造一个既能深挖本土智慧、又能进行全球对话的学术发表体系,牢牢掌握该领域的话语权、评价权和标准制定权。
一、 旗舰理论期刊(中文):《中国心理学研究》或《本土心理学学报》
· 定位与使命:定位于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理论刊物。其主要使命是发表关于中国心理学元理论、核心概念(如气、神、性、心)、思想史考辨、中外理论比较、重大理论范式创新的原创性、奠基性研究成果。强调思想的深度、系统性、批判性和原创性。
· 栏目设置:
· 特稿/笔谈:邀请知名学者就重大理论问题发表前瞻性观点。
· 专题研究:围绕“天人合一”、“心性论”、“身-心-性模型”等核心议题组织深度专题。
· 经典新诠:用现代学术语言和问题意识重新阐释经典文献中的心理学思想。
· 理论争鸣:鼓励针对体系内关键问题的学术辩论。
· 学术史梳理:系统梳理近现代中国学者在心理学本土化方面的探索与贡献。
· 学术标准: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双盲),组建由哲学家、史学家、中医专家、心理学家组成的跨学科编委会,确保论文的学术严谨性和思想深刻性。
二、 实证与应用期刊(中文):《心理服务与实践》或《中国应用心理学杂志》
· 定位与使命:定位于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主要发表基于本土理论框架开展的实证研究(如检验“情志相胜法”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五脏-五志”相关性的生理心理学实验)、以及在社会治理、教育教学、临床医疗、组织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报告、干预方案评估和政策研究。
· 特色要求:
· 方法学创新:鼓励发展适用于研究本土心理现象的量表、实验范式和质性研究方法。
· 证据为本:强调研究设计的严谨性、数据的可靠性和效果的可验证性。
· 实践导向:论文需明确阐述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启示和应用路径。
· 读者对象:面向广大心理学实践者、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工作者。
三、 国际传播期刊:
· 定位与使命:作为体系走向世界的主阵地。旨在向国际学界系统、准确、深入地介绍中国心理学体系的核心思想、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果,推动建设性的全球学术对话,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 关键策略:
· 高质量翻译与阐释:组织专业团队,确保核心概念翻译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并辅以深入的文化和哲学背景阐释。
· 国际编委团队:聘请兼具中西学术背景的知名学者担任编委,确保期刊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质量。
· 主题策划:围绕“东方智慧与当代心理学困境”、“整体论与系统方法”等国际学界感兴趣的主题组织专辑。
· 开放获取(OA):采用OA模式,扩大期刊的可及性和影响力。
四、 大众普及读物:《心理与修养》杂志
· 定位与使命:架起学术与公众的桥梁。面向社会大众,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形式,解读经典心理学智慧,介绍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心理素养。
· 内容形式:专栏文章、专家访谈、案例故事、漫画图解、读书推荐、线上互动等。
第二节 强化智库功能与资政建言能力:服务国家治理
将学术研究的智慧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是体系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一、 建立专业化智库平台
· 实体机构:依托高水平大学或国家级研究机构,设立实体性的“中国社会心理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或类似智库。汇聚哲学、国学、心理学、社会学、中医学、公共卫生、公共政策、教育学等领域的跨学科专家,形成协同研究团队。
· 运行机制:建立“需求导向、问题驱动、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紧密对接国家部委(如卫健委、教育部、民政部等)的政策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
二、 开展重点领域的政策研究
· 社会心态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指标构建:基于“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核心维度,结合本土心理学概念(如气机顺畅度、情志平衡性、意义感水平),开发一套科学的社会心态测量指标体系。
· 动态监测:定期(如每季度或半年度)开展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和网络舆情分析,绘制“社会心态地图”,动态追踪变化趋势。
· 风险预警:建立预警模型,对心态失衡、群体焦虑、社会信任度下降等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预警,为相关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 重大政策心理影响评估:
· 评估框架:建立标准化的评估流程和工具,在重大经济、社会、教育政策(如区域发展规划、教育改革方案、社会保障政策调整)出台前或试点阶段,系统评估其可能对不同群体(如弱势群体、特定行业从业者)心理产生的潜在影响,包括获得感、焦虑感、公平感、社会支持感等。
· 预案设计:针对评估中发现的潜在负面心理效应,提出规避、减缓或补偿的配套措施预案,推动“心理友好型”政策的制定。
· 专项政策研究:
· 聚焦关键议题:针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心理适应与伦理规范”、“极端情境下心理危机干预国家预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课程体系”等具体议题,组织深度调研,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报告。
三、 创新资政成果报送与传播机制
· 精准报送:除了传统的内部参考报告,还可制作简洁明了的政策简报、数据可视化报告,针对不同决策部门的需求进行精准投送。
· 公众传播与引导:鼓励智库专家在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发声,通过文章、访谈、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健康心态理念,引导社会预期,凝聚共识,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第三节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与数据资源建设
一、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 学科交叉课程设置:在心理学、社会工作、教育学、医学(特别是中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幅增设中国本土心理学核心课程模块,如《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中医心理学基础》、《儒道心理学智慧精讲》、《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 “贯通式”人才培养:设立跨学科培养项目,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培养既熟练掌握西方心理学实证研究方法,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实践能力强化: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本土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二、 在职人员系统培训
· 培训对象:对现有的心理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中小学教师、高校辅导员、社区工作者、党政干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等广泛人群,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系统培训。
· 培训内容:使其掌握本土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核心概念和主要干预技术(如情志疏导、简易导引、认知调整的本土化思路),提升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本土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构建中华心理学专题数据库
· 数据内容:系统收集、整理、数字化历代经典文献(经史子集中与心理相关的论述)、中医医案(尤其是情志病案)、家训家规、个人修养笔记(如日记)、民间谚语、养生典籍等。
· 技术处理:利用现代数字人文技术,对文本进行标注、索引、知识图谱构建和数据分析,揭示概念演变、思想关联和实践规律。
· 开放共享:建设在线数据库平台,在遵守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开放,为学术研究提供强大的原始资料支撑。
本章小结
构建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矩阵、强化智库功能与资政建言能力、加强专业人才与数据资源建设,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支撑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动力系统”。只有打下这些坚实的基础,该体系才能不断汲取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养分,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并最终将其智慧转化为服务人民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强大力量,真正承担起其时代使命。
第十六章 未来展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心理学
引言
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绝非一个封闭的、自说自话的工程,而是在扎根中华文明沃土的同时,怀着深切的人类关怀与全球视野。其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中国人提供更贴切的心理服务,更是要为面临普遍性困境的现代心理学乃至全球人类福祉,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与中国话语。本章将立足于体系已奠定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框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任务,并探讨其在参与并引领全球心理学范式变革中可能发挥的独特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深化与创新:体系发展的内在动力
未来一段时期,体系建设的重点应从宏观框架构建转向微观机理深化与理论方法创新,使其根基更牢、逻辑更密、应用更灵。
一、 基础理论的现代化阐释与精密化
· 核心概念的清晰化与操作化:对“气”、“神”、“性”、“心”等核心概念,需继续推进其现代哲学、科学语言的转译与阐释工作。这不仅是为了沟通的便利,更是理论本身精密化的内在要求。例如,可借鉴现象学、过程哲学、系统科学等西方思想资源进行对话式阐释,同时积极探索与量子场论、复杂系统理论、信息科学等前沿科学进行跨学科对话的可能性,使这些古老智慧获得当代知识语境下的新生命。
· 内在逻辑的严密化与模型建构: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从“天人合一”元理论,到“气-阴阳-五行”模型,再到“身-心-性”结构和“认知-情感-意志-道德-能量”五维系统之间的逻辑链条,增强其内在一致性和推导严密性。尝试建立可计算、可模拟的理论模型,如基于智能体建模模拟“情志相胜”的动态过程,或利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五维互动关系。
· 流派的深度整合与理论创新:在深入挖掘儒、道、医、法等各家思想的基础上,不应满足于简单罗列,更应致力于创造性的综合与升华。探索如何将儒家的社会担当、道家的心灵自由、医家的身心交互、法家的组织智慧等,融汇成一个更具解释力和实践力的超级理论框架。
二、 实证研究范式的建立与拓展
· 方法学的突破:大力发展适用于研究本土心理现象的科学方法。这包括:
· 测量工具: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气机顺畅度”、“心神安定度”、“仁义礼智信”德性水平等构念的本土化量表。
· 实验范式:设计能有效诱发和检测“情志”变化、验证“情志相胜”原理的实验室范式。
· 质性研究:深化叙事研究、个案分析、扎根理论等质性方法在捕捉复杂、整体性心理体验中的应用。
· 大数据与计算模拟:利用社交媒体数据、可穿戴设备数据等,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技术,宏观探测社会心态的变迁,并验证传统理论假设。
· 效果验证的深化:运用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单案例实验设计等,系统检验导引术、情志相胜法、静坐、基于经典的心理咨询方法等的有效性,并探究其生理心理机制(如对心率变异性、脑电、内分泌、免疫指标的影响)。
· 循证实践体系的形成:在充分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针对不同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心身疾病)的、基于证据的本土化预防、干预和促进方案库,形成中国的“循证心理实践”指南。
三、 跨学科融合催生新增长点
· 与认知神经科学深度融合: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等技术,探究“心斋”、“坐忘”等修养状态的大脑网络机制;研究“五脏-五志”理论对应的神经相关物;探索“气”的生理基础与能量代谢、神经振荡等的关系。可形成“中医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学科。
· 与人工智能和计算社会科学结合:如前所述,合作开发融入传统智慧的AI心理辅助系统;利用计算社会科学方法,建模文化价值观、社会心态与宏观社会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形成“文化计算心理学”新方向。
· 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对话:深入研究“天人合一”观念下的生态心理体验,量化分析自然环境接触对中国人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为生态心理学贡献东方视角。形成“生态(环境)心理学本土化”研究领域。
· 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结合:将“和谐”、“中庸”、“义利观”等思想应用于组织管理、经济行为分析、社会资本研究,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心理学、经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对话与贡献:体系发展的全球意义
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成熟,必将对全球心理学产生深远影响,其贡献将主要体现在范式补充、智慧启迪和话语丰富三个方面。
一、 对科学主义范式的补充与超越
· 提供整体论视角:西方主流心理学的还原论倾向,难以应对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中国心理学的系统观、整体观为理解心理生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互补性视角,有助于推动心理学从“分析”时代迈向“分析-综合”并重的时代。
· 引入能量和关系维度:“气”的概念将“能量”维度引入心理学,为理解心理动力和身心互动提供了新思路。关系本位的取向,为超越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局限,发展真正的关系性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 价值敏感的研究路径:公开承认并探讨心理学中的价值问题,将“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终极关怀重新纳入学术视野,引导心理学向更富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
二、 为全球性心理困境提供东方智慧
· 应对现代性精神危机:针对现代性带来的意义感丧失、虚无主义、过度物化等问题,中国心理学关于“尽性”、“立命”、“天人合德”的智慧,为个体安顿生命、寻找意义提供了深厚的哲学资源。
· 处理技术伦理挑战: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技术向善”、“中庸平衡”的伦理观,为全球科技伦理讨论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
· 培育生态意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在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意识,为应对生态危机、培育环境友好型心态提供了先天优势的文化资源。
三、 丰富全球心理学的话语体系
· 概念库的贡献:向世界心理学贡献诸如“仁”(Ren)、“气”(Qi)、“缘”(Yuan)、“面子”(Mian Zi)、“心性”(Xin Xin)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分析概念,丰富心理学的描述语言和理论工具。
· 方法论的启示:其强调体验、体证、修养的方法论,为平衡心理学中过度依赖客观测量和外部观察的倾向提供了启示,鼓励发展更多元的研究方法。
· 促进真正的多元文化心理学:中国体系的成熟,将有力挑战西方心理学的文化霸权,推动全球心理学从以西方为中心走向真正的多元文化并存与对话的新阶段,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属于全人类的科学。
第三节 挑战与路径:走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展望未来,体系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有清晰的战略路径予以应对。
· 挑战:
1. 古今衔接的难度:如何精准把握传统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避免简单比附或牵强解释。
2. 中西会通的深度:如何在吸收西方心理学精华的同时保持自身主体性,实现深度融合而非被动同化。
3. 实证基础的薄弱:目前支撑体系的现代科学证据仍显不足,需要长期、大量的扎实研究。
4. 国际接受的障碍: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西方学界的学术惯性,可能使其国际传播和接受面临阻力。
· 战略路径:
1. 坚持守正创新:以自主知识为主,深入经典,同时大胆运用现代方法进行验证、发展和创新。
2. 倡导对话而非对立:以开放、自信的姿态与西方及其他文化心理学传统进行平等对话,寻求互补与共识。
3. 强化协同攻关:整合全国优势力量,建立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联盟,进行有组织的科研。
4. 创新传播策略:加强高质量的国际出版、学术交流、人才互访,善用新媒体和数字化手段,讲好中国心理学故事。
本章小结
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任重道远。其发展必将是一个持续深化内在理论建构、积极拓展外部实证验证、大力推进跨学科融合、并自信参与全球对话的长期过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一体系有望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福祉作出更大贡献,更将为陷入“碎片化”和“技术化”困境的全球心理学,注入一股强大的整体性、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清流,引领其朝向一种更整全、更富智慧、也更贴近人类真实心理生活的新范式迈进。这将是中华文明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心灵和谐与解放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第十七章 结语 迈向一种整全的人学: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贡献
本书对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研究,至此已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从追溯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本体与“气-阴阳-五行”的元理论模型,到解析“身-心-性”三层一体的生命结构与“认知-情感-意志-道德-能量”五维互动的心理运作系统;从集成诸子百家修养方法论的精粹,到探索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极端环境、社会治理、家庭建设、国民教育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应用;最后,我们展望了其通过坚实的学术支撑与全球对话实现未来发展的路径。这一宏大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之旅,其意义远不止于填补一个学科的知识空白,更标志着一种文化自觉与学术自信的苏醒,其终极指向,是迈向一种根植于中华文明、服务于人类福祉的“整全人学”。
这一“整全人学”的构建,是中华文明古老智慧在当代的创造性复苏。它源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源于对“心”、“性”、“气”、“理”的深邃洞察,源于儒家的成德之教、道家的自然之韵、医家的生生之仁,以及法、墨、兵等诸子的经世之智。它不是在书斋中凭空构建的理论空中楼阁,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安顿身心、和谐社群、参赞化育的生命实践结晶。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正是要将这份深厚的“地方性知识”进行现代性的提炼与转化,使其从潜在的、弥散的状态,升华为清晰的、系统的学术形态,从而能够与源自其他文明的心理学知识体系进行平等的、建设性的对话。
这一“整全人学”的呈现,是对现代心理学学科困境的一种深刻回应与超越。发轫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心理学,凭借其精密的实验设计和实证方法,在揭示心理活动的微观机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其潜藏的还原论、个体主义、价值中立等预设,也日益暴露出在解释复杂心理现象、应对社会文化议题、安顿人类精神家园时的局限。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其整体论的视野、关系本位的立场、价值关怀的导向以及修养实践的工夫,恰好能够弥补主流范式的不足。它提醒我们,人不仅是神经网络的突触连接,不仅是信息加工的认知机器,更是融躯体、心理、精神于一体,处于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伦关系网络中的、有灵性的、追求意义的生命存在。这种对“整全人”的理解,将为陷入碎片化与技术化困境的现代心理学,开辟一条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命本身的道路。
这一“整全人学”的实践,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现代化进程。人的现代化,是这场伟大变革的核心。没有国民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成熟,没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普遍形成,中国式现代化便是不完整的。本书所详述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路径等,正是将心理学智慧融入国家治理、转化为人民福祉的具体实践。它致力于为巨变中的中国人提供贴切的心理支持,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磅礴的心理能量。
展望前路,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理论的精密化、方法的科学化、应用的精准化、国际对话的深化,无一不需要学界同仁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这需要我们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潜心钻研经典,推动古今贯通;需要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胸怀,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促进中西会通;更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方法。
这是一项承古开今的伟业,也是一项需要汇聚众智的工程。我们呼吁,更多的哲学、史学、文学、医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工作者,能够加入到这一跨学科的探索中来;我们期盼,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实践者,能够积极运用和检验这些本土智慧;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推广,这一体系必将日益丰满、日臻完善。
“道不远人。”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命力和价值,最终将体现在它能否真正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能否真切地帮助人们理解自我、化解烦恼、安顿心灵、提升境界,能否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当古老的东方心学智慧与现代科学精神在新时代深度交融,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一种崭新的心理学范式将由此诞生。它不仅是中国的,也将是世界的;它不仅是学术的,更将是生命的。它将为所有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求身心安顿、意义归属的现代人,提供一份独特的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人类的心灵和谐与解放,贡献出不可替代的中国智慧。
这条路,漫长而充满希望。让我们携手同行。
附录
附录一:核心概念术语表(中英对照与释义)
1. 天人合一 (Tian Ren He Yi / Heaven-Human Oneness)
· 释义:中国哲学的根本观念,认为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存在、结构、规律与价值具有统一性、同构性、感应性和价值同一性。是中国心理学整体论、系统观的元理论基石。
2. 气 (Qi)
· 释义: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最连续的物质-能量-信息流,是生命活动和精神现象的动力基础。心理活动被视为“气”的特定运动状态。
3. 阴阳 (Yin-Yang)
· 释义:表示宇宙间一切事物普遍存在的两种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的基本属性或力量。用于分析心理现象的动态平衡关系,如兴奋与抑制、紧张与松弛。
4. 五行 (Wu Xing / Five Phases / Five Elements)
· 释义: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及其生、克、乘、侮关系,描述复杂系统动态平衡与循环运动的模型。是分析心理各维度(认知、情感、意志等)互动关系的核心工具。
5. 心性论 (Xin Xing Lun / Theory of Heart-Mind and Nature)
· 释义:关于人的精神本质(心)和先天本性(性)的学说。探讨人性的来源、善恶、以及通过修养“变化气质”以实现本性圆满的可能与路径。是中国心理学的理论枢纽。
6. 身-心-性 (Shen-Xin-Xing / Body-Heart-Mind-Nature)
· 释义:描述生命构成的三层一体模型。“身”指物质躯体(精),“心”指心理功能(气/神),“性”指精神本质或超越维度(道)。三者相互影响,构成整体。
7. 精、气、神 (Jing, Qi, Shen / Essence, Vital Energy, Spirit)
· 释义:生命三宝。“精”是物质基础,“气”是功能动力,“神”是主导意识。三者密不可分,共同维持生命活动。是“身-心-性”模型的另一种表述。
8. 情志 (Qing Zhi / Emotion-Affect)
· 释义:情感与志向的综合体,特指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的七种基本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及其深层倾向。不同于西方心理学中相对纯心理的“emotion”,强调心身交互。
9. 情志相胜 (Qing Zhi Xiang Sheng / Mutual Restraint among Emotions based on 5-Phase theory)
· 释义:基于五行生克理论,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情绪去克服或平衡另一种过度情绪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怒胜思”、“喜胜悲”。
10. 修养/工夫 (Xiu Yang / Gong Fu / Self-Cultivation)
· 释义:通过自觉的、持续的身心训练,以达到提升境界、变化气质、完善人格目的的实践体系。强调“知行合一”,是中国心理学方法论的核心特征。
11. 良知 (Liang Zhi / Innate Moral Knowledge)
· 释义:王阳明心学概念,指人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道德本心和判断力。是道德维度的先天基础。
12. 无为 (Wu Wei / Non-Action, Effortless Action)
· 释义:道家核心概念,指不妄为,顺应自然规律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是减少心理内耗、达到高效行动与心灵自由的智慧。
附录二:重要经典心理学思想摘编
1. 《论语》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与实践结合带来的心理愉悦)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共情与交往的黄金法则)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理想心理品质的描述)
2. 《孟子》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性善论与道德情感的起源)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道德实践对精神能量的滋养)
3. 《道德经》
· “道可道,非常道。”(超越言象的终极实在)
· “致虚极,守静笃。”(心灵净化的方法)
· “柔弱胜刚强。”(心理韧性的智慧)
4. 《庄子》
· “心斋”、“坐忘”(精神解放与超越的修养方法)
· “吾丧我”(破除自我执着,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5. 《黄帝内经》
·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致病的经典论述)
·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理健康的总原则)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心理平衡的生理基础)
6. 《大学》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由内而外的心理建设与价值实现路径)
7. 《中庸》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绪管理的理想状态)
· 背景:一名高三学生因高考压力,出现严重焦虑(思虑过度,土壅;伴恐惧,水过),失眠、注意力不集中。
· 评估:五行分析显示“土壅木郁”(思虑克制生机)、“水过火弱”(恐惧耗伤心神)。
· 干预:
· “怒胜思”:咨询师适度使用激将法,激发其“不甘心”的愤怒(木),疏泄思虑的壅滞(土)。鼓励其进行有竞争性的体育运动(疏木)。
· “思胜恐”:引导其制定详细、可行的复习计划(增土),将模糊的恐惧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土克水)。
· 呼吸调息:教授腹式呼吸(调气),稳定气机。
· 效果:学生焦虑情绪显著缓解,睡眠改善,学习效率提升。
2. 案例二:在企业EAP中运用“儒家五常”进行团队建设
· 背景:某科技公司研发团队内部沟通不畅,缺乏信任,协作效率低。
· 干预:引入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团队工作坊。
· 仁:开展“同理心训练”,促进成员相互理解。
· 义:共同讨论并确立项目合作的“公平原则”和问责机制。
· 礼:建立团队沟通的基本礼仪和会议规范。
· 智:引入“复盘”机制,鼓励从成败中学习。
· 信:推行“承诺可视化”,增强成员间的可信度。
· 效果:团队心理安全感增强,沟通质量改善,协作效率明显提高。
3. 案例三:社区运用“家风建设”促进老年心理健康
· 背景:某老旧社区空巢老人多,普遍存在孤独、价值感低落问题。
· 干预:社区组织开展“好家风·好故事”系列活动。
· 邀请老人讲述家族历史、家训家风,录制“口述历史”。
· 组织“祖孙同乐”活动,让老人向社区儿童传授传统技艺(如书法、剪纸),发挥余热。
· 评选“和睦家庭”,宣传良好家风故事。
· 效果:老人社会参与度提高,孤独感减轻,在传承家风的过程中重获生命意义感和价值感。
参考文献
[1] 佚名. 论语[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2] 孟轲. 孟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3] 李耳. 道德经[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4] 庄周. 庄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5] 佚名. 黄帝内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6 ] 戴圣. 礼记[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7] 荀况. 荀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8] 孙武. 孙子兵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0] 王守仁. 传习录[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11] 杜严勇. 人工智能伦理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12] 燕国材. 中国心理学史[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13] 汪凤炎.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14] 申荷永. 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15] 葛鲁嘉. 心理文化论要:中西心理学传统文化解析[M].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16] 杨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7] 黄光国. 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8] 王米渠. 中医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9] 朱文锋. 中医心理治疗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20] 陈来. 宋明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1]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2]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23]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4] 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来源:三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