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4条地铁线,挤到能让打工人怀疑人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1 22:52 1

摘要:作为一名上海打工人,每天早高峰挤地铁是我最深刻的“城市记忆”。还记得有一次在9号线,我手里的苹果竟然被活生生挤出了果汁——这可不是开玩笑!

作为一名上海打工人,每天早高峰挤地铁是我最深刻的“城市记忆”。还记得有一次在9号线,我手里的苹果竟然被活生生挤出了果汁——这可不是开玩笑!

上海地铁2024年年客运量达37.66亿人次,稳居全国第一。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数百万打工人每天的“肉搏战”。

今天,就带大家盘点一下上海最让人崩溃的几条地铁线,看看你是否也曾被它们“伤害”过。

第4名:16号线——从郊游专线到通勤“苦旅”

16号线最初被定位为“郊游专线”,专门为去新场古镇、野生动物园、滴水湖游玩的市民设计。

设计方当年认为这条线人流量不会太大,于是只给了3节编组,全车运力约600人,运行间隔8分钟。

结果没想到,16号线当年建造时沿途还都是农田,后来却陆续建起了大量居民区。惠南民乐、周康安置基地等都成了人口重镇。

通勤需求暴增后,3节车厢根本不够用。尽管后来改为6节编组,但拥挤已成定局。曾经挤过16号线的人,眼里都是泪水。

第3名:8号线——小车拉大货的典型

8号线是全上海第3条客流超百万的地铁线,却用了全上海最小的车厢。

这条线路从杨浦市光路站到闵行沈杜公路站,途径人民广场、世博园等核心区域,却因车型太小天天爆满。

为什么8号线要用小车型?原来当年上海从法国引进了生产C型车的生产线,合同一签就是300辆,多出来的车辆就落到了8号线。

北段还好,有10/12/18号线分流,但浦东段、闵行段的居民可就苦了,沈杜公路站几乎天天限流。

第2名:11号线——全球最长的“板凳族”战场

11号线是全国第一条跨省地铁,总长度全球第一,也是上海第一条播放“请勿使用自带小板凳”的线路。

从花桥到曹杨路,基本上只见人上车,不见人下车。嘉定区的马陆、南翔站,等几趟车才能挤上去是家常便饭。

更惨的是,御桥18号线开通后,不仅没为11号线分流,反而导入了更多浦东南北向的上班族。

随着苏州S1号线开通,11号线花桥段更是挤到不能呼吸。有网友调侃:“在11号线,早高峰只有两件事最头疼——上不去和下不来。”

第1名:9号线——打工人的“天选”梦魇

冠军宝座非9号线莫属!2024年全市进站客流最高的站点前四名:泗泾、九亭、佘山、曹路,全在9号线上。

9号线之所以这么拥挤,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它是松江通往市区的唯一地铁,独铁难支;二是经过泗泾、九亭、佘山等“睡城”,早高峰人流只进不出。

最可怕的是,9号线部分区间行车间隔已经压到1分50秒,逼近信号系统极限。为了增加运能,地铁公司甚至开始拆座位。

2024年底松江枢纽开通后,承接了上海南站的部分客流,9号线的压力更大了。

通勤之苦不止于拥挤,还有各种奇葩遭遇。

手机外放魔音灌耳:“车厢内九成概率会碰到手机外放的人,看剧、刷抖音、玩游戏,把地铁当自家娱乐包间。” 尽管有禁止规定,但标识不醒目,执行难度大。

空调温度冰火两重天:“早高峰9号线空调制冷效果不佳,车厢闷热难耐;而有时又冷得要命,有乘客被冻得肚子直痛。” 1号线也存在类似问题,老化和通风系统问题让温度调控变得困难。

找厕所像迷宫探险:“1号线莘庄站、外环路站、莲花路站的厕所位于站外,需要出站使用。” 在徐家汇站,9、11号线的乘客要找厕所,需走300米换乘通道,且标识不清。

三杆式闸机成“拦路虎”:推婴儿车或拿大件行李的乘客过闸机时提心吊胆,生怕被夹。好在上海地铁已计划将门扇式闸机作为新标准,逐步替代三杆式。

观察这些拥挤线路,背后其实是城市发展脉络的体现。

8号线穿行了浦江镇等大型居住区;11号线是跨省交通的重要力量;9号线是松江发展的载体;2号线则直接助力了浦东30多年的高速发展。

这些线路的拥挤,恰恰说明了上海的经济活力。正是这些每天承载着数百万打工人的地铁线,让整座城市保持着高速运转。

当然,上海地铁也在努力改善。14号线的开通缓解了2号线压力;16号线从3节编组改为6节;全市也在推进“厕所革命”和闸机更新。

松江居民翘首以盼的23号线,或许能为9号线分流;14号线已经为6号线减轻了压力。未来,随着市域铁路网络的完善,这些“崩溃地铁”的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每天清晨,当第一批打工人在泗泾站外排起长队,他们脸上虽然写着疲惫,却也带着一丝希望——希望今天能挤上第一趟车,希望晚上能早点回家。

这就是上海,一边崩溃,一边前行。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