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第一大民企:年入390.92亿,掌门人竟然网上“查无此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1 20:19 1

摘要:在2025年8月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江苏徐州三家企业赫然在列。其中,中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390.92亿元营收位居全国第325位,高居徐州榜首。

在2025年8月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江苏徐州三家企业赫然在列。其中,中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390.92亿元营收位居全国第325位,高居徐州榜首。

这家坐落于新沂经济开发区的钢铁巨擘,2023年营收规模已达442.16亿元,参保员工5621人,是徐州乃至苏北地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与这家企业庞大的体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掌门人李廷云在互联网上几乎“查无此人”。这位低调的实业家,用二十二年时间,默默打造了一个年收入近400亿元的钢铁王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位大型企业掌门人能够在互联网上几乎不留痕迹,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李廷云,1964年10月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

与其他知名企业家频频亮相媒体不同,他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用产品和实力说话。

2024年,中新钢铁股权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李廷云持股比例从51.90%提升至69.70%,认缴资金增加约10.66亿元。

这次变动后,他以近70%的持股比例牢牢掌控着这家钢铁巨头,远超陈金灯(15.30%)和李廷雄(15.00%)两位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李廷云拟任江苏省企业管理协会第七届副会长。这一提名,无疑是对他二十二年来企业经营成果的最佳认可。

在当今企业家纷纷打造个人IP的时代,李廷云却反其道而行,这种“反常”背后,体现的正是老一代实业家“闷声干大事”的独特经营哲学。

徐州,这座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陇海与京沪两大铁路干线交汇的“五省通衢”,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它更以“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身份,成为中国制造业版图上的重要坐标。中新钢铁的崛起,深植于徐州独特的地理基因。

公司总部位于新沂经济开发区,恰如处在经济动脉的交叉点上:向东承接沿海经济带,向西辐射中原腹地,向北连接京津冀,向南贯通长三角。

这一区位优势,使得中新钢铁的原材料输入与产品输出,拥有了无可比拟的物流便利。

正如一位当地经济观察者所言:“在徐州做钢铁,天生就比别处每吨省下近百元物流成本。”这份地理馈赠,成为中新钢铁发展的天然催化剂。

更值得一提的是,徐州作为江苏省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北翼副中心,正在构建的“徐州都市圈”为中新发展提供了广阔腹地。

从地方小厂到区域龙头,中新钢铁的成长轨迹与徐州城市能级的提升同频共振。

回望2003年10月,中新钢铁的前身——新沂市华宏钢铁有限公司成立时,恐怕无人能预料到它日后的辉煌。

那个时期,中国钢铁行业正处在粗放增长的黄金时代,但也面临着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的问题。

2009年,中新钢铁迎来首个关键转折点——实施搬迁技改工程。这次搬迁不是简单的厂址变更,而是企业脱胎换骨的开始。

通过技改升级,中新钢铁成为新沂市首个产值超百亿的工业企业,完成了从“小钢厂”到现代化钢铁企业的第一次跃迁。

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迎来新一轮结构调整。徐州市推动钢铁产业整合,企业数量由7家缩减至3家。

中新钢铁凭借此前积累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成为三家保留主体之一,这次整合让企业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真正的爆发发生在2021年。中新钢铁推进特钢板材减量置换技改项目,填补了苏北地区板材生产的空白。

这一战略决策,使企业产品结构从普通的建筑钢材,向更高附加值的特种钢材延伸,竞争力显著提升。

纵观中新钢铁的发展历程,恰似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进化缩影:从野蛮生长到精细运营,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追随者到细分市场引领者。

面对国家“双碳”目标,高耗能的钢铁行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中新钢铁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2021年,公司建成150万吨/年球团烟气脱硫脱硝工程,这一环保投入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在环保趋严的大背景下,为企业赢得了持续生产的“许可证”。

在环保红线日益收紧的今天,这样的前瞻性布局显得尤为明智。

2024年,中新钢铁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开展“碳管家”合作,标志着企业的减碳行动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管控升级。

这种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的思路,展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传统行业的深入实践。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新钢铁同样不遗余力。公司持有8项注册商标、20项专利及17项软件著作权,这些数字背后,是企业对技术创新持之以恒的投入。

从传统的“傻大黑粗”到如今的“精智绿优”,中新钢铁正在重塑钢铁企业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基因。

2025年,“中新”牌螺纹钢获得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资质,这是市场对中新产品质量的最高认可。

获得这一资质,意味着中新钢铁的产品不仅可以在现货市场销售,还能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大大增强了产品的流动性和品牌影响力。

李廷云和他的中新钢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叙事的成功样本。在这个强调个人品牌、流量变现的时代,李廷云选择了沉默。

他没有精彩的创业故事在媒体上传颂,没有引人注目的言论在社交平台传播,甚至连一张清晰的公开照片都难以找到。

但他的企业,却实实在在地创造了近400亿元的年营收,提供了5600多个就业岗位,贡献了可观的税收。

这种沉默,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传统实业家的群体特质:他们更愿意让产品说话,让数据发声,让企业的稳健发展代替个人的喧嚣。

正如徐州当地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在苏北地区,像李廷云这样的实业家不在少数。他们可能不为人知,但他们的企业却是地方经济的顶梁柱。”

中新钢铁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策略的转变:从低质低价竞争到高质量差异化发展,从依赖资源投入到注重创新驱动,从追求短期利润到构建长期竞争力。

如今的中新钢铁,已形成包括石灰、烧结、炼铁、制氧、炼钢、连铸、轧钢等完整工序的钢铁联合企业,具备年产600万吨以上的综合产能。

其产品涵盖热轧带肋钢筋、高速线材和热轧卷板等多个品类,销售网络辐射华东、华北、华中等广大地区。

结语: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存在着无数个像中新钢铁这样的企业。它们在细分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们的掌门人却远离公众视野。

它们可能不为人知,但正是这些企业,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它们的掌门人可能“查无此人”,但正是这些沉默的实干家,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当我们在追逐那些光鲜亮丽的互联网新贵时,也不应忘记这些扎根实体、默默耕耘的传统产业领军者。

中新钢铁和李廷云们,正是当代中国经济中的“京杭大运河”——不事张扬,但不可或缺;不为众人知,但支撑全局。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既需要闪亮的明星企业,也需要坚实的产业脊梁。而中新钢铁,无疑是后者中的杰出代表。

来源:华商精英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