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竟成了资本的“催命符”?这3个变化太真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0:55 1

摘要:刷到“一人户破1.25亿”(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话题时,00后小夏正抱着橘猫煮单人小火锅。屏幕里弹出“生育率跌破1.1”(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1月人口监测报告)的推送,她夹起一块肥牛随口嘟囔:“婚育是啥?能有火锅香?”

刷到“一人户破1.25亿”(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话题时,00后小夏正抱着橘猫煮单人小火锅。屏幕里弹出“生育率跌破1.1”(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1月人口监测报告)的推送,她夹起一块肥牛随口嘟囔:“婚育是啥?能有火锅香?”

总有人说年轻人“矫情”,可他们没看透——当“不婚不育”从少数人的选择变成95后、00后的常态,最先坐不住的不是催婚的爸妈,是那些靠“婚育产业链”赚得盆满钵满的资本。毕竟过去几十年,资本的“捞钱密码”,全藏在“结婚要花钱、生娃要烧钱”的套路里。

以前资本割韭菜,靠的是给“婚育”绑上三件“必买品”:先给婚姻套上“浪漫枷锁”,说“没钻戒不算求婚”“没婚礼不算结婚”;再把房子变成“幸福标配”,鼓吹“没房别谈成家”;最后用孩子圈住“终身消费”,从奶粉、早教到学区房,层层加码。

2018年那阵,结个婚像被按着头花钱:定制婚纱3万、钻戒5万、婚宴一桌8千,再加上首付120万的婚房,小两口刚领证就背上百万负债。孩子落地更狠,进口奶粉每月2千、早教课一年3万,连穿的衣服都得是“母婴大牌”——资本把“养孩子”包装成“阶层象征”,普通人只能咬牙掏钱。

可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吃这一套了。98年的小周在杭州租了20平的公寓,购物车永远是“单人专属”:1.2米的折叠床、50升的迷你冰箱、一人食的电煮锅,连洗衣液都选500毫升的旅行装。“我连自己都顾不过来,买三开门冰箱装空气吗?”她上个月退掉了妈妈安排的相亲,理由很直接:“不想为了结婚,把日子过成还债。”

资本没料到这手:婚庆公司去年订单量跌了三成,有的开始接“宠物婚礼”凑业绩;楼盘把“婚房特惠”改成“单身公寓首付减半”,还是没人买;母婴店货架上,宠物奶粉和儿童奶粉摆到了一起——曾经的“刚需消费”,如今成了年轻人躲着走的“坑”。

以前资本家最爱招“已婚已育”的员工:背着房贷、牵着娃,就算老板画饼、加班不给钱,也不敢轻易辞职——毕竟一家人要吃饭,只能当“被拴住的赚钱机器”。

现在的单身年轻人,直接把“忍气吞声”四个字从字典里删掉了。26岁的小林在深圳做设计,上份工作老板天天说“年轻人要多奋斗”,却连周末加班的200块补贴都拖着不发。她翻了翻银行卡:3万存款,够租半年房、吃三个月外卖。“凭啥要为那点工资受气?”辞职当天,她把工位上“奋斗者为本”的标语撕下来,扔进了垃圾桶。

HR们现在愁得掉头发:招聘软件上,年轻人看到“加班常态化”就直接划走;好不容易招进来,说离职第二天就不来了,培训成本白花;更让他们焦虑的是,现在年轻人不生娃,二十年后流水线找谁拧螺丝?工厂里的“用工荒”,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电视里还在播“有家才有归属感”的广告,短视频平台上“没房不配谈爱情”的营销号还在煽风,连过年走亲戚,都有人帮着资本“催消费”:“赶紧结婚买房,老了才有依靠!”

年轻人听完只觉得好笑。95后小李在成都做会计,算过一笔账:表哥结婚后,夫妻俩每月还完房贷只剩2千,感冒了都不敢去医院;同事老张有个3岁的娃,每天加班到凌晨,老婆辞职带娃,全家靠他一个人工资过活,连水果都只敢买打折的。“这‘依靠’,谁想要谁要。”小李给自己买了养老保险,“靠自己攒钱养老,比靠结婚生娃靠谱多了。”

资本精心编了几十年的“婚育童话”,现在被现实撕得稀碎:说“买房是投资”,年轻人宁愿租公寓也不接“房贷枷锁”;说“养儿防老”,他们更信“社保比孩子靠谱”;说“结婚才幸福”,他们觉得“抱着猫追剧,比吵架拌嘴舒服”——资本画的饼,年轻人终于不买账了。

比消费端遇冷更让资本头疼的,是“再生产链条”的断裂。资本要赚钱,得有三个前提:有人花钱买东西(消费端)、有人干活赚钱(劳动力端)、未来有人继续当“韭菜”(再生产端)。可现在,这三点全卡壳了:

- 消费端:没人买婚房、办婚宴,家电只买“单人款”,连母婴店都要靠卖宠物用品续命;

- 劳动力端:年轻人说辞职就辞职,不愿当“加班机器”,工厂招工越来越难;

- 再生产端:生育率跌到1.1,未来二十年,连能干活、能消费的人都要少一大半。

经济学家卢森堡早就说过,资本扩张需要“外部市场”。以前资本靠剥削农民、殖民掠夺赚钱,后来把目标对准了家庭——忽悠人结婚买大房子,生娃买奶粉早教课,把家庭变成“赚钱工具”。可现在年轻人不按剧本走,不结婚、不生娃、不买“大件”,资本连“忽悠”的对象都找不着了。

其实年轻人没什么“反资本”的大计划,他们只是想把日子过舒服点:

不想为了“结婚”,背上一辈子房贷;不想为了“生娃”,放弃自己的工作和爱好;不想被“别人的眼光”绑架,活成资本希望的“消费机器”。

可就是这份“只想对自己好点”的朴实想法,偏偏戳破了资本的泡沫。那些靠“制造婚育焦虑”赚钱的资本,以前觉得年轻人“早晚要结婚生娃”,现在发现,这届年轻人根本不吃“焦虑营销”那套——他们宁愿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也不愿当资本的“人肉电池”。

这不是什么“消极抵抗”,是年轻人终于活明白了:日子是自己的,不是给资本看的。而资本慌了,恰恰是因为,他们再也不能轻易把年轻人的人生,变成自己的“摇钱树”了。

来源:欢颜陪伴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