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0日,上交所一则“中止IPO”的公告,反倒让上海超导彻底火了。不是上市黄了,而是公司要补充最新财务数据,这种常规操作反倒让市场看清了它的实力——作为全球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企业,它的上市脚步一近,整个超导产业链的概念股都跟着站到了风口上
9月30日,上交所一则“中止IPO”的公告,反倒让上海超导彻底火了。不是上市黄了,而是公司要补充最新财务数据,这种常规操作反倒让市场看清了它的实力——作为全球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企业,它的上市脚步一近,整个超导产业链的概念股都跟着站到了风口上。
上海超导的厉害,得从它做的“小带子”说起。它生产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宽才4毫米,厚0.1毫米,却要叠上十多层特殊材料,每层衔接精度直接决定性能,全球十多家同类企业里,年出货量超100公里的也就三四家。而上海超导不仅做到了,还实现了产能“狂飙”:2022年才产200公里,2024年就冲到2000公里,现在还在浦东建基地,计划三年内把产能做到1.5万公里。
更关键的是技术硬。经权威机构鉴定,它的超导带材低温强场特性、低阻接头技术都是国际领先水平,性价比比国内外同类产品还高。靠着这手绝活,它拿下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给美国CFS、英国TE这些全球核聚变龙头供货,全球180多家单位都在用它的产品。2024年公司营收暴涨187.4%,净利润直接从亏损变成7300万,翻了近20倍,完全是技术换钱的典范。
它瞄准的更是两个万亿级市场。一根超导电缆能顶9根传统电缆,电力领域的改造需求大得吓人;而它的带材还是核聚变磁体的核心部件,没有这东西,“人造太阳”根本转不起来。现在全球都在拼核聚变,这市场潜力想想都可怕。
上海超导要上市,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产业链上的公司。按照业务关联度,这些概念股大致能分成三类,每类都有实打实的逻辑支撑。
第一类是直接参股的“亲儿子”。精达股份是上海超导的第一大股东,持股18.15%,相当于绑定了超导龙头的成长红利,未来还可能合作开发核聚变应用场景,这关系够硬。
第二类是产业链核心配套商。超导带材得做成磁体、电缆才能用,这些环节的企业早就跟着受益。联创光电是高温超导磁体龙头,不仅造出了国际首根百米级超导缆线,还深度绑定了“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后续订单预计能有20亿;西部超导更厉害,是国内唯一能商业化供应低温超导线材的企业,合肥“环流三号”这样的国之重器都用它的产品,2025年订单增速超过30%。
第三类是超导材料“供应商的供应商”。超导设备不是单靠一种材料,配套材料同样关键。安泰科技是国内首家能做聚变钨铜偏滤器的企业,还是全球唯一的全钨偏滤器供应商,市占率35%;国光电气更牛,给国际核聚变项目ITER供核心部件,全球市占率也达到35%,早就打入了全球供应链。
超导概念突然火了,不少人想趁机入场,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得拎清楚,别盲目跟风。
首先,看产能和订单,别光看概念。有些公司虽然挂着“超导概念”,但实际超导业务占比很低。像中天科技子公司建了千米级超导带材产线,还拿到了国家电网的示范工程订单,2025年超导业务目标50亿,这就是有真东西的;反之,那些只是沾点边、没实际产出的,热度一过很容易跌回去。
其次,行业在爆发前夜,得有耐心。虽然上海超导产能涨得快,但2024年才刚过1000公里产能,而单台核聚变装置可能就要几千甚至几万公里带材,现在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初期阶段。行业真正的爆发可能要等3-5年,短期波动很正常,适合长期布局,不适合短期炒作。
最后,政策托底够稳,不用慌短期调整。高温超导是国家重点攻关的战略材料,上海超导本身就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还拿了上海市的专项支持。八部门近期也明确要加快超导材料创新应用,政策东风只会越来越强,这才是行业长期向好的根本。
上海超导的上市进程,就像给超导行业开了个“动员令”。它让市场看到,原来中国在这样的前沿领域已经有了全球领跑的企业,也让产业链上的配套公司有了更明确的成长路径。
但说到底,概念再热也得靠业绩说话。那些能真正跟着上海超导做好配套、能拿出过硬产品的企业,才配得上“超导概念股”的头衔;而那些只想蹭热度、没实际技术的公司,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追着热点乱买,不如多看看公司的技术壁垒、订单情况和业务占比。毕竟,超导这种高端制造领域,拼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能真正攻克技术难题、抓住万亿市场的机遇。上海超导已经打响了第一枪,接下来就看产业链上的这些企业,能不能接住这波时代红利了。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