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攻宋,1276年临安沦陷。众臣拥立幼帝赵昺继位,并退守崖山,继续抗元。
01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攻宋,1276年临安沦陷。众臣拥立幼帝赵昺继位,并退守崖山,继续抗元。
文天祥作为统帅,于1278年在广东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服毒未遂,被押往元营。在途经零丁洋时,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遂作此诗以死明志。此诗后的20天,崖山海战爆发,南宋最终覆灭。
南宋灭亡后,元曾多次劝降文天祥,甚至以妻女为奴相胁,文天祥始终拒绝屈服。最终,忽必烈迫于南宋降臣压力而下令将其处决,终年47岁。据说临刑前的文天祥向南拜了三拜,衣带间留有血书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忽必烈曾评价其为“南朝第一能臣”,将其处死后还曾感叹:“好男儿,可惜了!”
这首诗以慷慨赴死的决心,彰显了民族气节与舍生取义的精神,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象征。
除了这一首,文天祥还有另一首爱国名篇《扬子江》。
《扬子江》
——南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恭帝德祐二年,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代表南宋政权入元营谈判,被扣留。
临安沦陷后,文天祥被押送北上,押送途中有幸逃脱,因南下沿途皆是元军,遂绕道南下,一路历尽千难万险。
在南下途中,文天祥写下了许多诗篇,总名为《指南录》,此诗为其中的一首,为历北海经长江口南下之时感慨而作。诗集名就是根据此诗的末句命名的。
02
《对酒》
——现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近代民主革命战士,诗人。原名秋闺瑾,东渡后改名瑾,自称“鉴湖女侠”。
列强入侵中国后,一边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边是华夏民族的生死存亡,对统治者深感失望的秋瑾,变卖家产,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
她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1907年,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定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事,因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是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
这首诗作于1905年。是诗人从日本回国后,在挚友吴芝瑛女士家里,她拿出新购的倭刀给朋友看,酒酣兴起之时,秋瑾便起身拨刀而舞,吴女士也命女儿用风琴伴奏。
一人一刀,舞得慷慨激昂,伴奏的琴声,也弹得悲壮感人,这首诗便以这样的形式应运而成。
诗中借用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虽宝贵,但满腔热血不能白白流淌,应当为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03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不仅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更是著名的爱国诗人。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创作的一首绝笔诗。1210年,85岁高龄的陆游,因病卧床不起、生命垂危之际,于山阴老宅中写下此诗作为遗嘱,嘱托儿子们在家祭时,不要忘了告知地下的他,收复中原的好消息。
这首诗以遗嘱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和爱国情怀。陆游毕生抗金理想未能实现,临终前仍然心系着国家的统一。
生逢北宋灭亡之际的陆游,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其一生的愿望就是赶走金兵,收复失地,还祖国河山一片安宁。在他留下的大量诗篇中,许多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情怀,其爱国名篇实在太多了。比如以下这几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年迈的诗人闲居孤村,仍心怀报国之志,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梦到征战沙场的场景。这就是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以及内心深处那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遗憾和悲愤。
《病起书怀》
——南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诗人在病弱且遭贬谪的处境下,仍心系国家。可见诗人无论自身处于何种境遇,始终秉持忧国忧民之心。即便位卑、历经挫折,依旧渴望为国立功,收复失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意境雄辉苍凉而悲愤,在三万里黄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华山高耸入天的壮丽山河之景下,写沦陷区百姓在金兵铁蹄之下流尽泪水,年年南望朝廷军队,却盼而不得的悲惨境遇。此时的诗人,心中是深深的同情及满腹的悲愤。
《书愤》
——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先叙述诗人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最后却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诗人在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中,表达了对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痛心和愤慨。
《金错刀行》
——南宋·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首诗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宝刀”来抒怀言志。“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的非凡外观,其实就是诗人的报国壮志和非凡才能。诗人虽年已五十,但仍渴望着建立功名,体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与壮志豪情。
04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王昌龄《从军行》组诗中的第四首。诗以广阔的西北边陲为背景,通过描绘壮丽而悲凉的画面,展现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及坚定信念,暗含诗人为国建功的壮志。
盛唐时期,大重国力鼎盛、君主锐意进取、边疆不断拓展。生活在这一辉煌时代的人们,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与壮志,都希望能在沙场挥洒热血。
诗人王昌龄也被这一伟大时代深深感染,他采用乐府古题,凭借沉雄悲壮的情怀,谱写出了一组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边塞诗篇,这就是《从军行七首》。
除了《从军行》这组诗,王昌龄那首最有名的《出塞》,同样展现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曾有人将这首诗看着是唐诗七绝中的巅峰之作,可见这首诗的地位之高。
从秦汉到大唐,诗人跨越千年时空,描绘出明月照耀边关的苍茫,那千年岁月,万里边关,残酷的战争始终都没有停息过,戍边的士卒去了一茬又一茬,将生命留在了战场。
面对胡人对边关的年年侵扰,诗人希望朝廷能任用良将,尽早平息边患,让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05
《出塞 》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该诗是清末革命家徐锡麟所作,背景是清末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深重。此诗既是诗人立志推翻封建统治、抵御外侮的誓言,也是他献身革命的决心,之后的他在安庆起义中英勇就义,诗中志向终成实践。
诗的大意为:应当高唱着带刀环的军歌出征,立誓消灭“胡奴”,即指当时腐朽的清王朝及外来侵略者,把他们赶出玉门关,即代指赶出边境及国家领土。
我只知道要在战场上为国家战死,哪需要用战马的皮把尸体裹着运回故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视死如归、不计身后之事的壮志。
06
《满江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存在多种争议。
一说作于1132年,因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推测岳飞30岁,即1132年,但此说存疑,诗词中的数字不一定是确数。
一说作于1136年,岳飞第二次北伐。当时岳飞孤军深入,因断缺粮草而被迫撤回鄂州,壮志未酬,加之与词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情境吻合。这是众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
一说为岳飞入狱前所作。部分学者推测作于1141年岳飞入狱前不久,因宋高宗下令班师,导致北伐功亏一篑,岳飞因此痛感前功尽弃而挥笔写之。
面对金兵南侵、致使中原大片土地沦陷的国难,作为抗金主帅的岳飞,一心要收复失地,无奈因种种原因,至使心中壮志未酬,继而悲愤感慨。
这首词深刻诠释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志向,字里行间尽是雄浑壮阔的气韵和心系家国、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读之让人激昂澎湃、慷慨悲壮。
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名篇,诗中满是作者收复河山的决心和洗雪国耻的意志。
07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此诗为《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未及第,受挫后回昌谷闲居时所作。
中唐时期,唐朝的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朝廷虽屡发征讨,却因宦官专权、军费匮乏等原因屡屡受挫,而当时,许多文人空怀报国志,却无请缨路。
身为一介书生的李贺,目睹 了“边亭流血成海水” 的惨状,痛感 “书生有笔曰如刀” 的无力。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抒发对科举受阻、文臣遭轻的愤懑。
李贺以书生之躯,发出了铁血呐喊:男子汉大丈夫就当腰挂武器,去收复被割据的关塞河山。若不信,就请你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这种呐喊,既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又是对怀才不遇的愤慨,同时还是乱世文人“提笔难安天下,握刀难自保”的集体悲鸣。
08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间。
大唐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急剧衰退,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察觉到有机可乘,开始频繁挑起入侵唐朝的战火,这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到了中唐时期,也就是代宗与德宗在位期间,边疆的侵扰愈发猖獗。于是引发了众多心怀壮志的仁人志士,纷纷主张全力痛击侵略者,以死报效国家,保卫家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诗人说: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回。作为大唐子民,我愿以身报国,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09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于晚唐的杜牧,可谓是惊才绝艳,但在那个已渐没落的王朝里,空有一腔济国安邦之志,却注定了一生的失意与起落。
此诗大概是诗人调任睦州时,途中夜宿秦淮时而作。
夜里的秦淮河畔,处处是灯红酒绿,淫歌艳曲,歌女们在霓虹灯下,夜夜传唱着浓艳的《后庭花》。
而此时的朝堂,则是一片混乱,国家已到了危机四伏,江山摇荡的境地。
《玉树后庭花》本是陈后主所作,但因一首《后庭花》,让陈后主日日纵情声色,终成亡国之君,所以《后庭花》也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半生漂泊,不被重用的杜牧。面对腐朽昏庸的王朝,纵有济国安绑之能,能做的,也只有独对寒夜,独自感伤。
在国势日衰,风雨飘摇的时局里,昏庸荒淫的当权者们依旧过着夜夜笙歌,醉生梦死的生活。面对满河月色,听着满岸的靡靡之音,在万般感慨中,是诗人对于国家存亡,社稷安危的关切和忧虑。
1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在南宋王朝的众多官员中,辛弃疾可算是不可多见的人才,提笔能安天下,上马能定乾坤,可谓文武兼备。
辛弃疾一生都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诩,无奈命运多舛,壮志难酬。最后只能将满腔的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全部寄寓在词作之中。
其一生都想着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最后却只能以文成名。
这首词是暮年的辛弃疾隐居江西铅山时的作品,通过醉里看剑、梦回军营、分炙听乐、沙场点兵、骑马射箭等场景,追忆那些沙场杀敌的日子,那是一段多么痛快的岁月呀。无奈如今英雄迟暮,壮志难了。
从“醉里挑灯看剑”到“可怜白发生”,那种壮志未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苍凉,让人感慨万千。一心想着收复失地,但在南宋主和派当权的时局里,留给诗人的,除了悲愤,就只剩深深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的悲愤感,在辛词中多有表现,比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南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多么的让人心痛呀!面对失地无法收回,朝廷却不思进取,无心雪耻。有心杀敌却不被重用的诗人,就算拍遍栏杆,仰天长啸,终究是无力回天,除了悲愤还是悲愤。
对于他这个主战派,面对朝廷的冷落,许多时候,诗人只能靠着追忆那些沙场燃情的岁月,来表达内心抗敌卫国,捍卫家园的壮志与决心,比如他的另一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诗人通过追忆孙权在京口成就霸业,歌颂刘裕北伐时的雄姿英发,来抒发自己渴望披甲征战、捍卫家国的豪迈情怀和誓死杀敌的决心壮志。而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却于豪迈中织满深深的悲凉。
11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摧毁了宋王朝的繁华景象,俘虏了徽、钦二帝,迫使赵宋王朝南迁。
此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建康担任着知府。某夜,建康城中发生叛乱,当时的赵明诚未加思索,便带着李清照,选择了逃离。
对于丈夫的这一做法,当时的李清照是有些心里不快的,总觉得这是一种耻辱。当她们途径乌江,李清照想起当年项羽在乌江亭边,宁死也不渡江保命,于是写下了这首绝句,一是对当年项羽悲壮死去的追思,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王朝及自己丈夫的讽刺。
诗人认为:生时应当成为人中豪杰,死后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死不屈,不肯渡江东去。
李清照作为一介女子,这首诗却写得铿锵豪情,充满英雄气概,字字珠玑,令人回味无穷。
12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首诗借用三位名将的典故,诗人说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乡,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
一但入了边关杀敌,就应该立誓不让敌人一兵一马逃回巢穴,要像薛仁贵那样,留一支劲箭射向天山,彻底击溃敌军,要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全诗并无半句直白抒情,却将诗人渴望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全歼敌军的壮志,刻画得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诗里没有半丝悲戚,满是英雄气概。
13
《己亥杂诗·其五》
——近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所作,以落花自喻,表达心系家国的情怀,全诗情感层次丰富,兼具哲理深度。
诗人辞官了,离别的愁绪如潮水般涌向夕阳西下的远方,挥鞭东去,从此与京城相隔天涯。
但离开京城不做官了,不代表就不关心国家了,就像那离别枝头的落花,并不是无情,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护卫来年的花开。诗人也会用另一种方式,去爱自己的祖国,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14
《春望》
——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应该作于757年三月的暮春。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长安,烧杀抢掠,至使繁华的京都沦为一片废墟。同年八月,杜甫投身抗敌,他先将妻子安置在酈州羌村,便北赴灵武,途中不幸被俘,后被押送至沦陷的长安。
在这国破家亡、自身被困的艰难处境下,诗人目睹着满目疮痍的长安城,于是写下了这首《春望》。
诗人先写春日长安,早已没了春日的景象,而是一片凄惨荒芜,接着再抒写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以此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因战乱导致国破家亡、自身困于沦陷之都的悲痛。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及衰的过程,其一生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名句,比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再比如他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15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派人士、思想家和革命家。
光绪二十四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改革,即戊戌变法,遗憾的是,在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下,这场改革仅持续了103天就宣告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维新派领袖遭到了清政府的追捕和迫害。本可逃走的他拒绝了逃离,选择留在北京。谭嗣同是希望以自己的牺牲,来唤醒国人的觉醒,最终,他被捕入狱,最后被处决。
狱中的谭嗣同,写下了这首《狱中题壁》。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他没有丝毫的恐惧与退缩。相反,有的是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对国家的深沉忧虑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人希望提前离开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诗人说,只要能实现心中伟大事业,我自甘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6
《自题小像》
——现代·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于1903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鲁迅的爱国赤诚与孤独的呐喊:内心无法逃避祖国命运的感召,即便故乡在风雨中沉沦,即便一片忠心不被国人察觉,仍愿以自己的鲜血,奉献给亲爱的祖国。诗中的轩辕即代指中国。
1903年前后,中国正处于空前的民族危机,人民生活异常痛苦,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使得整个华夏一片黑暗。
鲁迅于1902年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到日本留学,并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中。
1903年,他在《浙江潮》上发表文章,并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这首诗送给好友许寿裳,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
17
《梅岭三章》
——现代·陈毅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934年10月,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主力选择北上转移,长征开始。当时的陈毅,因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游击战争。
1936年冬,因叛徒出卖,陈毅行踪暴露,遭到国民党四十六师的围困,负着伤的陈毅,只能藏身梅岭丛莽间。
面对敌人疯狂的搜捕,陈毅自忖怕是难以脱身了,于是写下这三首绝笔诗,藏于衣底,以告慰后来者,自己虽身处危难,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
诗的第一首是言视死如归的斗志,即使死去,也要与敌人血战到底。第二首回顾十年的革命生涯,早就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第三首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诗人坚信,黑暗终有尽头,今日为正义牺牲,终将换来这世间自由之花的遍开。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