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糖高一点,没事,不用管。”“我又没糖尿病,只是空腹血糖高一点点,吃清淡点就行。”“听说国外研究说,血糖高不一定要治,别吓自己。”
“血糖高一点,没事,不用管。”“我又没糖尿病,只是空腹血糖高一点点,吃清淡点就行。”“听说国外研究说,血糖高不一定要治,别吓自己。”
这些话,最近在门诊听得特别多。尤其是那篇被疯传的“德国大学研究”,把很多人从药盒前劝退了。可惜啊,这种“听起来像是科学”“看起来好像有道理”的说法,才最容易误导人。
今天我们就把这件事掰开揉碎,从头到脚、从细胞到日常,给你讲明白:血糖高到底要不要管?怎么管才不白忙活?哪些人可以“等等看”,哪些人必须“立刻治”?
先说结论:不是所有血糖高都要吃药,但“无需治疗”绝不等于“不用管”。德国那项研究,说得没错也没全对。问题就出在“你是哪种血糖高”这件事上。
我们得分关卡聊。
第一关:你以为的“轻微高血糖”,身体其实早就报警了。
有些人空腹血糖6.2,餐后血糖不到8,就觉得“没超标,不严重”。但你知道吗?只要空腹血糖超5.6,就已经算“糖调异常”了,属于糖尿病前期。按照流行病学数据,中国有超1.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其中超过60%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问题。
而这个阶段,身体已经在发生一连串“静悄悄的改变”:
· 胰岛素抵抗开始出现,胰腺像加班的员工,拼命分泌胰岛素来压住血糖。
· 血管内皮开始受伤,小的毛细血管循环变差,视网膜、肾脏、神经最先遭殃。
· 脂肪代谢紊乱,三高联手登场,动脉粥样硬化悄悄铺路。
你看不见、也不痛,但器官已经在慢慢“耗材”。
第二关:别被“德国研究”带偏了,研究说的是一小类人群。
那篇被疯传的研究,确实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他们跟踪了一群血糖轻度升高但胰岛功能尚可的人,发现这群人在几年内血糖没有明显恶化,似乎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管理避免吃药。
重点来了:这是“部分前期人群”,且是在严格生活干预下的结果。
但我们门诊里,90%被查出血糖偏高的人,都是因为已有症状来就诊:
· 视力模糊、晚上看不清东西。
· 手脚麻木、刺痛、走路像踩棉花。
· 尿蛋白升高,肾功能已经轻微受损。
· 甚至有些人查出血糖高的时候,就已经是糖尿病引起的心梗或中风住院了。
这种人能“等等看”吗?
第三关:血糖高≠糖尿病,但也别高兴得太早。
很多人喜欢用“我不是糖尿病”来安慰自己。确实,医学上只有空腹血糖≥7.0或糖化血红蛋白≥6.5%,才算确诊糖尿病。但你知道吗?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降临的,是一条缓慢滑落的斜坡。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心血管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以上;即使血糖还没到糖尿病标准,只要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胰岛素抵抗明显,糖尿病并发症就已经在悄然发生了。也就是说,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出现在糖尿病诊断之前。
第四关:不是高血糖才危险,波动大的血糖更吓人。
有些人自豪地说:我血糖时高时低,但平均值还行。听起来像没事,其实很危险。血糖波动大,比持久的高血糖更容易伤血管。血糖像是生活里的“情绪温度计”——一会儿暴涨、一会儿暴跌,就像天天大喜大悲,心脏、眼睛、神经都受不了。
2019年《中华糖尿病杂志》一项研究发现:血糖波动越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而且即使血糖平均值正常,风险依旧存在。
别只看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要看糖化血红蛋白,这才是你过去三个月血糖的“成绩单”。
第五关:有症状才治疗?那你可能已经错过最佳时机。
“我现在没啥不舒服,就先观察吧。”这句话,在临床上听得太多。问题是,高血糖早期真的没啥症状。就像房顶漏水,一开始只是墙角起了点霉点,你没在意,几年后才发现整面墙都发泡脱皮,连邻居家都泡了。
高血糖的“潜伏期”可以长达5~10年,这期间:
· 胰岛细胞从努力补救→逐渐疲惫→彻底罢工;
· 血管从轻度硬化→血脂沉积→斑块破裂;
· 神经从麻木刺痛→感觉缺失→行走困难。
你等的每一天,都是胰岛功能在消耗。
第六关:不是吃药才叫治疗,干预早晚不一样,结局天差地别。
很多人把“治疗”理解成“吃药”,一听医生说要干预,就吓得以为自己“命不久矣”。真正有效的管理,是从干预开始,不是从吃药开始。
如果你能在血糖刚刚升高、胰岛功能还能补救的时候:
· 用科学的饮食结构(不是不吃糖,是控制总碳水);
· 规律运动(重点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推荐饭后40分钟快走);
· 睡眠管理、情绪调节(慢性应激会增加胰岛素抵抗);
· 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胰岛功能(别只靠体检报告,那太滞后)。
那么你很可能终身不吃药,也能控制得很好。但如果你硬拖着不处理,等到胰岛细胞坏了一半,哪怕开始吃药,效果也打折扣了。
第七关:不是医生“吓你”,是真有太多人“走着走着就走偏了”。
你知道,每年中国新发糖尿病患者有多少人吗?超过1100万。而其中,将近一半是糖尿病前期拖出来的。我们见过太多“从不吃药”到“吃三种药”的患者,也见过“刚查出糖尿病”但已经肾功能不全的人。
更让人心痛的是,那些本来可以不输液、不透析、不截肢的人,就因为一开始“没觉得严重”,一步步走到了不可逆的境地。这种代价,值得吗?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洪天配.糖尿病前期的危险性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3):168-173.
[2]李昕,王建国.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11):885-889.
[3]张丽.我国糖尿病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7):1062-1065.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