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的“稳赢密码”:学他的人一半暴富一半亏光,关键在这3个操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10:16 1

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荒诞时刻?捧着《穷查理宝典》做笔记,把“逆向思考”“能力圈”抄满笔记本,转头就跟风买了“保本收益8%”的理财,最后血本无归;

学芒格的人为何一半暴富一半亏光?

《穷查理宝典》的“稳赢密码”:一半是智慧火焰,一半是人性海水。

你有没有过这种荒诞时刻?捧着《穷查理宝典》做笔记,把“逆向思考”“能力圈”抄满笔记本,转头就跟风买了“保本收益8%”的理财,最后血本无归;

嘴上喊着“长期持有”,却在股票跌5%时慌不择路割肉,看着它后来翻倍涨悔得拍大腿;

学着“多元思维”,却把经济学模型当万能钥匙,搞砸了跨部门项目还怪模型没用——

明明捧着“稳赢圣经”,怎么偏走成了“亏损弯路”?

其实芒格的智慧从不是“暴富捷径”,它更像一把双刃剑:一半是帮你避开陷阱的“火焰”,一半是考验人性的“海水”。看懂这两面,才配得上“稳赢慢富”的人生。

99岁的芒格用一生证明:普通人不用靠天赋异禀,只要避开足够多的坑,就能自然走向成功。他的智慧就像寒冬里的火焰,帮你在复杂世界里守住基本盘。

1. 逆向思考:用“说不清单”挡住90%的坑

芒格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就不会去哪里”。这不是玄学,是最实在的生存策略。

他在二战时当气象学家,不想着“怎么让飞行员安全飞行”,反而思考“怎么能杀死飞行员”——

结冰的空域、燃料耗尽的航线,然后让飞行员坚决避开这些地方,反而成了最优秀的气象学家。

这种思维用到生活里,就是给人生建“防火墙”。比如他收集了无数失败案例做成“说不清单”,普通人照着做就能躲开大坑:承诺固定收益超5%的保本产品别碰(想想恒大财富的结局),拉政治站台的项目别沾(恒大大肆宣传的套路早已预警),挂“国学”“修行”名头的理财别信(深圳鼎益丰就是教训)。我妈前两年差点买“养老社区+理财”的产品,我翻出这张清单一条一条对,她才惊觉“对方连两个坑都踩了”,保住了养老钱。

2. 多元思维:帮你跳出“专业盲区”的万能钥匙

近代学科分得太细,就像有人拿放大镜看蚂蚁,却忘了蚂蚁活在草原里。芒格主张学透数学、物理、心理等核心学科理论,拼成“思维拼图”,才能看清问题本质。

职场里这招尤其管用。我前同事做用户流失分析,先用漏斗模型定位到“付款环节流失率高”,再用峰终定律(心理学)发现“付款加载太慢毁了体验”,最后用机会成本(经济学)优先修复系统而非搞促销,当月流失率降了30%。这就是芒格说的“两分钟说出问题本质”——不是靠智商,是靠思维工具包。

3. 能力圈:守住“懂”的边界,就守住了钱袋子

芒格和巴菲特从不碰高科技股,不是保守,是“看不懂商业模式就不碰”。就像有人连奶茶店成本都算不清,却敢投加盟,亏了还怪“运气差”——风险从来不是来自市场,是来自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我朋友做餐饮供应链十年,只投自己能算清毛利的连锁品牌,这几年躲过了无数网红店暴雷;反观另一位同事,跟风买加密货币,连白皮书都没看,最后亏得底朝天。这就是能力圈的真相:不是让你故步自封,是让你在“懂”的地方下重注,不懂的地方坚决说不。

最讽刺的是,芒格的智慧明明是“避坑指南”,却被很多人学成了“踩坑手册”。那些看似符合“宝典真理”的操作,其实全是人性陷阱的伪装。

1. 把“死扛亏损”当“长期持有”,是最蠢的自我欺骗

芒格说“长期持有优质股”,前提是“优质股”,不是“被套的股”。可太多人把这句话当“解套符咒”:买的公司暴雷了,安慰自己“芒格说要长期持有”;基金亏了30%,硬扛着说“时间会给答案”——这根本不是价值投资,是“心理否认倾向”在作祟。

芒格持有的可口可乐,是研究了三年才下手的,期间确认它的品牌护城河、渠道垄断没变化;

而你持有的“小作坊股票”,连管理层都在套现,凭什么谈长期?

就像搜索到的案例里,有人把“持有10年”当信条,却忘了芒格的前提是“如果你不想持有十年,就别买”——核心是“认知确定性”,不是“时间长度”。

2. 把“知识焦虑”当“多元思维”,越学越糊涂

现在职场里流行“背模型”:张口波特五力,闭口增长黑客,可真遇到跨部门矛盾,还是只会吵架。这就是芒格警告的“手里拿着铁锤,看什么都像钉子”。

有个市场总监为了推新品,用了波特五力、蓝海战略等一堆模型,数据漂亮得惊人,结果上市就惨败——忘了去超市看竞品的真实摆放位置。

多元思维的本质是“融会贯通”,不是“模型堆砌”。就像芒格用物理学“临界质量”看投资,用生物学“进化论”看企业,是把理论内化成“心智软件”,而不是当“装逼话术”。

3. 把“画地为牢”当“能力圈”,错失时代红利

有人把“能力圈”理解成“舒适区”:做会计的不敢碰新媒体,做传统行业的不敢看AIGC,美其名曰“不懂不投”。

可芒格说能力圈是“可以扩展的边界”,他80多岁还研究苹果生态,就是在扩展认知边界。

我叔做了二十年线下零售,总说“看不懂直播带货”,结果隔壁店老板花三个月学透供应链逻辑,靠直播把生意做大一倍。

这就是区别:真正的能力圈是“知边界,也懂扩展”,而不是“守着旧饭碗,饿死也不抬头”。芒格说的“冲浪模型”,正是让你在能力圈基础上,抓住科技变革的机会——比如你懂消费,就去看AIGC怎么改造消费行业,而不是彻底回避。

为什么同样读《穷查理宝典》,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亏得一塌糊涂?不是智慧没用,是你把“反人性的真理”用成了“顺人性的借口”。

芒格的核心逻辑从来不是“教你怎么赢”,而是“教你怎么不输”:逆向思考是“不踩坑”,能力圈是“不越界”,安全边际是“不冒险”。就像伯克希尔的成功,不是靠“抓了多少牛股”,是靠“避开了多少大坑”。

而普通人的败笔,全是“人性弱点的投降”:追高是“贪婪”,死扛是“侥幸”,学模型是“虚荣”。

芒格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可大多数人连“延迟满足”都做不到——1万元年化10%,20年变6.7万,可有人连3个月都等不及,非要追涨杀跌,最后把本金都亏没了。

别再把《穷查理宝典》当“圣经”背了,它更像“操作手册”,关键在“用”。分享三个亲测有用的方法:

1. 建“个人说不清单”,把坑挡在门外

别光记“要做什么”,先写“绝对不做什么”:

- 投资:承诺收益超5%的保本产品不碰,不懂商业模式的公司不买;

- 职场:跨部门沟通只谈“对错”不谈“利益”的事不做,超出能力的项目不接;

- 生活:消耗情绪的无效社交不去,短期快感的透支消费不碰。

芒格就是靠这张清单,避开了无数陷阱——简单,却反人性。

2. 给思维模型加“使用说明书”,别当锤子用

每个模型都标清楚三条:

- 适用场景:比如SWOT分析适合战略规划,不适合紧急决策;

- 常见误区:比如用“长期持有”时,必须同步检查“公司护城河没破吗”;

- 搭配模型:比如用经济学模型时,一定要加心理学视角(考虑人的非理性)。

就像医生开药方要对症,模型也要“对问题下药”。

3. 画“动态能力圈”,既守边界也追机会

拿张纸画三个圈:

- 核心圈(百分百懂):比如你做了5年的行业,在这里下重注;

- 扩展圈(能看懂60%):比如和核心圈相关的新领域,花时间研究;

- 盲区圈(完全不懂):暂时放弃,但保持关注。

芒格投比亚迪,就是从“懂制造业”的核心圈,扩展到“新能源制造”的扩展圈——不是跨界,是延伸。

最后想说,《穷查理宝典》里从没有“一夜暴富的咒语”,只有“慢慢变富的真理”。它的火焰能照亮你避坑的路,它的海水也能淹掉贪心的人。

真正的“稳赢慢富”,从来不是靠记住多少模型、背多少语录,而是像芒格那样:用逆向思维挡坑,用多元思维看事,用能力圈守钱,用长期耐心等结果。毕竟,在这个人人想赚快钱的时代,“不犯错”本身就是最大的优势。

你读芒格时踩过哪些坑?或者有什么“把智慧落地”的小技巧?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避坑赚稳钱~

来源:未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