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故宫专家把《兰亭序》高清扫描件放大三十倍,发现连笔飞白里藏着三百多处肌肉记忆——酒只是帮他松了那0.1毫米的手腕。网友看完直播集体沉默:原来我们缺的不是酒,是日课。
“微醺”写不出神帖,真正值钱的是王羲之先练了二十年基本功。
9月28日,故宫专家把《兰亭序》高清扫描件放大三十倍,发现连笔飞白里藏着三百多处肌肉记忆——酒只是帮他松了那0.1毫米的手腕。网友看完直播集体沉默:原来我们缺的不是酒,是日课。
我去年在绍兴兰亭旁边民宿打工,老板每晚给住客发一小杯黄酒,说照着《兰亭序》写一行就能免房费。结果九成人都写成歪歪扭扭的蚯蚓,只有一个上海老爷子写得像模像样。问他秘诀,他笑笑,从包里掏出三十年前买的《圣教序》临本,纸页早被翻得发毛。那晚他照样喝了酒,但落笔之前,他先悬空做了五十次腕部绕圈,肌肉线条还分明。我这才看明白:酒只是让熟练的人少点紧张,不是给新手开外挂。
再看张旭,史书写他醉后头发蘸墨写狂草,可没人提他少年时在河南禹州,每天拿木棍在沙地上划五千次横竖。后来头发写字那招,不过是把日常训练换成人体毛笔,肌肉记忆一点没走样。怀素更绝,穷得买不起纸,种芭蕉万株,叶当宣纸,叶脉就是天然米字格。他喝醉后,只是把练了十年的线条加速播放,看起来像龙卷风,其实每笔都在轨道里。
苏轼被贬黄州那年,穷得只能喝农户自酿的浊酒,度数低得可怜。可他写完《寒食帖》随手扔墙角,因为第二天要腌咸菜,怕纸吸味。朋友捡回去裱起来,才成了天下第三行书。可见他根本没把“酒后”当回事,只是日常写太多,偶尔情绪上头,纸墨恰好接住。
最扎心的是赵孟頫。北京故宫去年做“醉赵”特展,我排了三小时队,隔着玻璃看《二赞二诗卷》,卷尾确实写着“一杯醺然”,可旁边展出的小楷日课,同一页改了七遍,时间跨度二十天。策展人说,赵孟頫喝酒那天,把平时练了上万次的赵体行楷提速15%,就成了“意外之喜”。换句话说,没有那七遍死磕,一杯下去只会脸红,不会笔舞。
所以别再被“李白斗酒诗百篇”忽悠。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喝酒前早把韵书背得滚瓜烂熟。酒只是帮他跳过自我审查,把硬盘里的存货直接拖进屏幕。换作普通人,硬盘空空,喝再多也只能吐出胃汁。
真想写好字,先把日课灌成肌肉记忆,再谈杯中物。否则就算给你王羲之同款微醺,你也只能写出小区公告栏水平。艺术这行,老天爷只给有准备的人开外挂,剩下的,全是日常熬出来的老茧。
来源:敏锐小羊5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