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帮妈妈整理家庭开支账本,翻到2022年的记录时愣住了:当时全家每月伙食费3000块就够,2025年同样的菜量,每月要花4000多。妈妈叹着气说,她的退休金这三年只涨了200块,现在买排骨都要算着天数。晚上和朋友聚餐,刚毕业的小姑娘也吐槽,实习工资3500块
周末帮妈妈整理家庭开支账本,翻到2022年的记录时愣住了:当时全家每月伙食费3000块就够,2025年同样的菜量,每月要花4000多。妈妈叹着气说,她的退休金这三年只涨了200块,现在买排骨都要算着天数。晚上和朋友聚餐,刚毕业的小姑娘也吐槽,实习工资3500块,和三年前一样,但租房从1200涨到1800,连喝杯奶茶都从15块涨到22块。这种“钱越来越不经花”的焦虑,最近几乎人人都在说。其实2025年的物价和收入不是简单的“涨”或“不涨”,里面藏着很具体的分化逻辑,搞懂了才能知道钱该怎么花、怎么守。
先把大家最关心的核心情况说透,2025年的物价和收入呈现出“数据温和但感受强烈”的特点。从国家统计局2025年8月的数据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环比持平,表面看物价没涨甚至跌了。但拆开来看完全是两回事:食品价格在拉低整体指数,猪肉、鲜菜、鸡蛋同比分别降了16.1%、15.2%和14.2%,这是因为今年农产品丰收,供应充足。可大家实际感受到的“物价飞涨”也不是错觉,非食品价格在悄悄上涨,同比涨了0.5%,而且已经连续3个月扩大涨幅,尤其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类、工业消费品。
收入方面,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分城乡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5.9%还快于城镇居民的4.7%,这是因为农产品价格有支撑,加上乡村产业带动了不少增收机会。但工资性收入的差异很大,虽然整体增长5.7%,但不同行业、岗位差距悬殊。比如新能源、数字经济这些新兴行业,技术岗年薪涨幅能到10%以上;而传统制造业、基础服务业的普通岗位,很多三四年没调过薪,这就导致不少人觉得自己的工资跑不赢日常开销。
这种“数据和感受脱节”的根源,主要在三个具体原因。第一是“刚性消费涨得集中”,那些不得不花的钱,涨得最容易被察觉。比如家政服务、医疗服务价格同比分别涨了2.3%和1.6%,孩子的课外辅导费一年涨500块很常见,这些都是刚需,就算涨价也得花。工业消费品里,家用器具涨幅扩大到4.6%,洗衣机、冰箱这些耐用品,因为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价格比三年前高了不少。第二是“隐性涨价更难防”,很多商家不直接提价,而是通过减少分量、降低品质来变相涨价。比如以前面包店卖的吐司是8片装,现在变成6片装,价格却没变;餐馆的菜量悄悄减少,以前三个人够吃的菜,现在两个人都不够。第三是“收入增长不均衡”,国家公布的是平均数据,中位数却比平均数低不少,说明有一半以上的人收入没达到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传统行业工作的人,工资增长乏力,面对物价波动的感受自然更强烈。
我的观点是,2025年大家感受到的“钱不值钱”,本质是“结构性物价上涨”撞上“收入分化”,不是整体经济出了问题,而是需要更精准地应对。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从“看懂价格规律”“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收入渠道”三个方向发力,才是最实际的办法。
先说说怎么看懂价格规律,别被笼统的“涨”或“跌”带偏。食品价格有明显的季节性,现在猪肉、鲜菜便宜,就多在家做饭,用这些便宜食材替代加工食品,既能省钱又健康。而非食品里的服务类价格涨得稳,就错峰消费,比如避开周末高峰请家政,价格能便宜20%;旅游不赶节假日,机票酒店能省一半。工业消费品里,那些受原材料影响大的品类,比如金属制品、家具,价格可能还会涨,可以提前规划购买,比如趁电商大促时入手家电,能省不少钱。看懂这些规律,就能把钱花在刀刃上。
再讲优化消费结构,不是要省吃俭用,而是“聪明花钱”。这里有三个普通人马上能用的技巧。第一个是“区分刚需和非刚需”,房租、房贷、基本伙食是刚需,尽量找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比如买菜对比社区团购和菜市场,很多时候社区团购更便宜;非刚需的东西,比如新款手机、名牌包,就等打折再买,或者用平替款替代。第二个是“利用替代效应”,比如外面吃饭贵,就多在家做,既能控制成本又更卫生;健身房年卡贵,就用公园跑步、跟着线上视频锻炼替代。第三个是“减少中间环节”,买东西尽量找源头渠道,比如直接在农产品直播间买产地直供的水果,比超市便宜30%以上;衣服选工厂直营店,避开品牌溢价,质量也不差。这些小技巧积累下来,每个月能省出不少钱。
更关键的是拓宽收入渠道,这才是应对“钱不值钱”的根本。结合2025年的行业趋势,有三个方向值得试试。第一个是“深耕主业提升技能”,现在企业愿意给能创造价值的人涨工资。比如做行政的,学会数据分析、PPT设计,就能承担更多工作,工资自然有上涨空间;做销售的,深耕新能源、智能家居这些热门领域,提成会比卖传统产品高很多。而且很多地方有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学完还能推荐就业,这是提升主业收入的好机会。第二个是“发展主业相关副业”,这样能利用现有资源,不耽误主业。比如做会计的,帮小企业代理记账;做设计的,在网上接兼职设计单;做老师的,帮学生做课后辅导。这些副业每月多赚一两千,应对物价上涨绰绰有余。第三个是“尝试轻资产新兴岗位”,2025年很多新职业需求在涨,而且入门门槛不高。比如社区团购团长,只要善于和邻居沟通,组织订单,每月提成就能有一两千;短视频剪辑助理,学会基础剪辑技巧,在家就能接单,时间还灵活。这些岗位不需要大投入,适合普通人尝试。
还要看到,国家也在出台政策缓解大家的压力。针对物价,会通过储备调节稳定猪肉、蔬菜等民生商品价格,避免大幅波动;针对收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这些都能为工资增长提供支撑。这些政策可能不会马上见效,但能起到托底作用,让大家的生活更稳。
不过要提醒一句,别为了多赚钱盲目跟风。看到别人做副业赚钱就随便入行,结果既没赚到钱还耽误了主业;也别轻信高收益理财、加盟陷阱,这些只会让钱打水漂。不管是主业还是副业,都要选自己熟悉或能慢慢学会的领域,稳扎稳打才靠谱。
2025年的“钱不值钱”,更像是一种提醒:让我们学会看懂经济规律,学会规划收支,学会提升自己。物价有涨有跌,收入有多有少,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与其抱怨工资不涨,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更值钱;与其吐槽物价太贵,不如学会聪明花钱。
你最近发现哪些东西涨价最明显?是怎么应对的?你的工资今年有变化吗?对于省钱或者增收,你有什么独家小技巧?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交流经验。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2025年家庭开支优化计划表”吗?
来源:云山里漫步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