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市10月天气特点仍然是高温高湿,在这种环境下细菌容易滋生繁殖;10月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人们外出活动、聚餐频次增多,发生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毒蘑菇及有毒植物中毒)
☑ 我市10月天气特点仍然是高温高湿,在这种环境下细菌容易滋生繁殖;10月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人们外出活动、聚餐频次增多,发生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 近年来我市毒蘑菇中毒一直处于高发状态,毒蘑菇中毒全年各月份均有发生。10月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人们外出活动增多,进一步加大了人们采摘野生毒蘑菇导致误食中毒的风险,
☑ 我国民间有秋季食补的习惯,需要防范因家庭自制药膳、药酒引起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特别是乌头和钩吻两种有毒植物引起的死亡风险较高。
重点场所:
家庭、工厂、学校等集体食堂及餐饮单位。
预防措施:
☑家庭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保持厨房环境整洁,经常清洗消毒厨具;厨房和储存食物的地方注意防虫防鼠;储存、加工食物做好生熟分开;食物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储存温度;不吃超过保质期和变质的食物。特别注意的是,食用木耳或银耳前要将其表面清洗干净,再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泡发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在家自制发酵食品和腌制品时,应确保原辅料的清洁,彻底蒸煮,加工后的食品应迅速冷却并低温储存。
☑餐饮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食品安全操作规程,包括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烹饪、售卖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加强员工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守食品安全法规,掌握正确的食品加工和储存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食材采购与验收,选择有资质的供应商,确保食材来源可靠、新鲜、无污染。对进货的食材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杜绝不合格食材进入厨房。
☑学校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学校食堂或学生餐配送餐企业应严格食品采购与储存管理,确保食品来源正规、新鲜、安全,禁止采购过期、变质或来源不明的食品。储存食品时,要分类存放,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并控制储存温度和湿度,防止细菌滋生;加强食堂卫生管理,规范食品加工流程,保持食堂环境整洁,及时清洗消毒餐具、厨具和就餐区域。学校应定期组织对师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饭前便后洗手、不随意接触不洁食物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下半年的高发期为9~11月,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5岁以下儿童多见,极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传播,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
重点场所:
托幼机构。
重点人群:
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
预防措施:
☑ 勤洗手、勤晒衣被。
☑ 喝开水、吃熟食。
☑ 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奶瓶等用品。
☑ 家长可本着“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为6月龄~5岁的婴幼儿接种EV71疫苗(俗称“手足口病疫苗”)。
☑ 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隔离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能回学校上课,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
重点关注
流感
重点场所:
工厂、学校、托幼机构和其他集体单位。
重点人群:
工人、学生、幼托儿童、集体单位工作人员;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和有基础性疾病者。
预防措施:
三勤:
☑勤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
☑居室要勤开窗、多通风,少去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经常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主动:
☑每年主动接种流感疫苗。
☑如果出现发烧、打喷嚏、咳嗽等流感样症状时,需要戴上口罩,及时主动就医,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
☑主动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尤其是小孩和老人的健康监测。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每年秋冬季高发,传染性强,极易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传播。
重点场所:
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
重点人群:
幼托儿童、学生和工人。
预防措施:
☑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做好防护,加强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以及厨工等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厨工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个人应加强卫生意识,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生冷食物;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新鲜、易消化的食品;注意饮水卫生,多喝开水,不喝生水。
需要关注
麻疹
麻疹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前驱期的发热、咳嗽等症状易被误认为感冒,部分患者可并发肺炎甚至脑炎。目前国外存在麻疹暴发疫情。我市人员流动较大,存在免疫空白人群,应警惕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重点场所:
学校、社区、工厂等人群密集的场所。
重点人群:
既往未患过麻疹且无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者,特别是学生、工厂员工。
预防措施:
☑ 8月龄、18月龄的适龄儿童应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
☑ 无麻疹病史或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的成人建议接种疫苗。
☑ 出疹、咳嗽病人应当及时就诊,听从防控指导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外出。
☑ 病人所在场所应开窗通风,清洗、曝晒病人使用的物品。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被感染后,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病程一般持续2至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潜伏期通常为5至21天,平均7至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内均有传染性。
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的现象。我市2024年百日咳发病人群以10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重点场所:
家庭、中小学校、社区、月子中心、儿童相关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主。
预防措施:
☑ 百日咳患者及时接受隔离治疗。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百日咳病例,自我隔离期限为临床诊断后至有效抗菌药物治疗5天;对于未及时进行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自我隔离期限为发病后21天。自我隔离期间如病情加重应及时就诊。患者所在房间应及时通风消毒。患者接触物品应做好清洁和消毒。易感人群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 易感人群暴露后紧急预防。
(1)在共同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中,与百日咳病例(发病前1周至发病后3周)有接触史者,应进行自我健康监测21天,期间如无咳嗽、流涕、发热等不适症状,可正常学习与工作;避免与婴幼儿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近距离接触,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2)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人群,建议在暴露(即接触传染源)后21天内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预防或紧急接种疫苗预防。
由于我国内地尚无适用于6岁以上人群的含百日咳成分疫苗,该部分易感人群可根据暴露风险,通过适时佩戴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避免与疑似患者接触,减少密闭场所内活动频次等方式进行预防。
☑ 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目前我国针对百日咳使用的免疫规划疫苗是“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含百日咳成分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调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时各接种1剂次。若使用非免疫规划疫苗(如: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替代,按相关疫苗说明书接种。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每年秋季是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
重点人群:
有哮喘、慢阻肺等基础疾病的病人。
预防措施:
☑避免诱发因素: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防止伤风感冒;避免烟尘、花粉刺激。
☑坚持适量体育锻炼:气温寒冷时应避免室外活动,可在室内锻炼。
☑心态平和,呼吸调整。
☑合理饮食,饮食调养,食药预防。
☑避免过度疲劳。
来源:东莞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