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多瓦的一场选举,映射出俄欧对这个地缘咽喉要塞的争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1 16:12 1

摘要:9月28日,摩尔多瓦举行议会选举。根据次日摩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计票结果,“亲欧派”执政党行动和团结党(PAS)以50.2%的得票率获得超过半数的55个议席,可单独组阁执政。而最大反对派阵营、“亲俄派”爱国选举集团(BEP)的表现不如选前预期。

9月28日,摩尔多瓦举行议会选举。根据次日摩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计票结果,“亲欧派”执政党行动和团结党(PAS)以50.2%的得票率获得超过半数的55个议席,可单独组阁执政。而最大反对派阵营、“亲俄派”爱国选举集团(BEP)的表现不如选前预期。

继去年10月总统选举和修宪“入欧”公投后,此次摩议会选举再次引发亲欧与亲俄路线之争。同样出于历史和现实地缘位置等因素,今年大选再度引发欧盟、俄罗斯、乌克兰多方关注,被视为该国独立34年来最重要的选举。其间两派斗争推向极致,争议事件频出,“俄罗斯干预”亦再成选举主题。

尽管官方结果出炉,但从各方特别是反对派的反应来看,执政之争尚未结束,更没有终结的是路线之争。即使亲欧派携胜选结果继续执政,入欧之路依旧不平坦。在日趋紧张的地缘局势下,这个前苏联加盟国既是俄欧争夺的新要塞,又可能为地缘政治竞争平添不安因素。

“俄罗斯”又成了选举热词

在9月28日投票日到来之前,摩尔多瓦议会选举已经成为热门议题,并被国际媒体渲染为该国历史上最“国运攸关”的一次选举,其紧张氛围、受关注度、竞争烈度甚至超过了11个月前才举行的总统选举和入欧公投。这个东南欧小国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再次成为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焦点,是由多方因素决定的。

今年议会选举的重要性要高于去年的总统选举。摩尔多瓦实行议会共和制,行政权力由议会多数党组建政府行使,而总统主要行使仪式性职权。在现任总统玛雅·桑杜任内,该国事实上向半总统制靠拢(类似部分中东欧国家),即总统有外交最终决策权且与总理共同设置内政议程,不过议会格局仍是决定政府组成和执政权归属的关键。

就摩政坛版图和国家路线的交织关系而言,亲欧与亲俄派政党之争愈演愈烈。脱离苏联独立后,摩尔多瓦长期在亲欧与亲俄路线之间徘徊,如今形成两大针锋相对的势力:现总统桑杜创立、主打亲欧和中右翼自由派的行动和团结党;主张亲俄、以共产党人党和社会主义者党为主的左翼选举联盟(今年大选登记为“爱国选举集团”)。两大阵营在不同地域、群体中各有基本盘。

就地缘位置而言,当前形势下摩尔多瓦愈发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尽管面积仅3.38万平方公里、人口才238万,还是欧洲最穷国之一,但摩尔多瓦位于罗马尼亚(欧盟国家)和乌克兰之间,现在是俄乌战场与北约&欧盟的缓冲区。同时该国东部与乌克兰接壤的德涅斯特左岸(德左)行政区长期有俄军驻扎,由亲俄派分离主义政府控制。俄乌冲突爆发后,桑杜政府加快了摩申请加入欧盟的进程,俄罗斯则对此竭力反对。

就过去一年两次选举的情势而言,摩亲欧派政府和欧盟切实感受到亲俄派及俄罗斯影响力的强烈挑战。去年入欧公投,支持票对反对票的优势仅有0.76%,差点“闯关”失败;桑杜未能在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获得直接胜选的过半选票,只能参加第二轮投票角逐。彼时桑杜和执政党意识到亲俄派的支持基础,同时指责俄罗斯“收买选票”、“散布虚假信息”、“操纵选举”。其间摩检察部门、公安部门查处了涉嫌俄罗斯“非法现金流入”、“银行汇款”多起案件。

正是在前述背景下,进入2025议会选举年后,“俄罗斯”势必再度成为摩政坛绕不开的热词。今年1月,俄罗斯对德左地区暂停天然气供应引发摩全国性能源危机,摩政府旋即指责俄方以能源为武器打击执政党和亲欧路线的支持率,意在影响议会选举结果。进入竞选周期后,一年前“俄罗斯介入”的类似争议场景更是加码重演。

例如,按照摩政府部门和媒体的说法,俄罗斯实施资金收买、传播虚假信息、网络攻击、策划街头骚乱等“混合战”;摩执法部门在首都基希纳乌查出选票舞弊(重复投票)的证据,并在选前多次突袭,宣称破坏了数起阴谋活动;意大利、罗马尼亚、西班牙、美国等国多个海外投票点曝出炸弹威胁或暴力破坏,以干扰海外选民投票意愿(78.61%的海外选民支持执政党,与去年入欧公投数据相当)。

最引人注目的消息,莫过于选前警方逮捕了上百名据称前往塞尔维亚接受特殊培训的“强壮男子”,而培训科目包括突破警方封锁线、抢夺并使用武器;塞尔维亚警方也在同期逮捕两名男子,因为他们涉嫌为大约170人组织此类培训。摩政府认定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格鲁乌)参与其中,不过俄方对所有指控矢口否认,称摩政府在传播反俄论调。

反过来也有人指出执政党过度利用俄罗斯叙事,将选举抬高到“欧/俄国运抉择”的高度,以打压反对党。不仅亲俄派强调这一点,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EIP)亦提出质疑:前者指出执政党刻意限制其它亲欧派政党的发展机会;后者认为“亲俄”标签已被迅速工具化,用来作有利于政府、打压反对党的政治动员。

选前两天亲俄派阵营的共和党“摩尔多瓦之心”(PRIM)、大摩尔多瓦党(PMM)被取消参选资格,德左地区选民投票不便(如排长队、临时搬迁投票站)、选民数量持续下降等事实,也被亲俄派视为政府打压的证据。

然而从结果看,行动和团结党获得101个议席中的55席,可单独组阁,亲俄派未能实现狙击亲欧派的目标,且二者得票率差距明显大于选前预期,似乎表明执政党主打“俄罗斯威胁”竞选策略依然奏效。

路线之争不息、入欧之路不易

投票前高度紧张的氛围和选情,与选后结果形成明显反差,摩国内各派和外界的反应自然大不相同。德国、法国、波兰领导人在8月共同前往摩首都基希纳乌,力挺摩尔多瓦加入欧盟,警告俄罗斯不要干预选举,支持亲欧派的意味浓厚。选后次日,法、德、波三国又发表联合声明,就选举结果向摩方表示祝贺。欧盟和乌克兰领导人也作出相似的表态。

亲俄派的反应则与之针锋相对。计票结果尚未出炉时,爱国选举集团领导人、摩前总统伊戈尔·多东就宣布胜选,并呼吁支持者于9月29日在议会大楼外举行抗议。29日当天,一些亲俄派支持者聚集在议会外喊出抗议口号,不过规模和激烈程度有限,甚至没有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

正是由于亲欧派以较大优势胜选,行动和团结党组建政府、亲欧派主导新一届议会的结果难以逆转,在此背景下亲俄派即便不接受也难以采取更激烈的动作并阻挡对手执政。从国内局势的角度看,这有利于在短期内保持摩政治与社会稳定,以免出现暴力、激进的大规模骚乱。此外现政府延续执政,也可暂时避免国内动乱、德左问题激化、俄摩领土争端升级,避免给地区局势增添额外变数。

国际媒体尤其是欧盟各国普遍将此次议会选举结果视为摩尔多瓦选择“欧盟未来”、告别“俄罗斯过去”的态度,自然有其判断依据。进入议会的5个政党和联盟中,2个亲俄派政党得票率只有三成,议席不足三分之一(32席),可见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在该国影响力和好感度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且不像亲欧派那般公开呼吁“入欧”,亲俄派在竞选时主打平衡外交和民生议题,与俄罗斯保持一定距离,也从侧面体现了这一点。

但这不意味着此类判断准确反映了当前事实和未来趋势。议会选举结束了,可亲欧、亲俄路线之争没有结束,双方的分歧与对立在当前俄摩关系下愈发尖锐。

首先,亲欧路线并没有在摩各地区和群体中全面占据上风。根据美国智库国际共和研究所(IRI)今年5月的报告,48%的摩尔多瓦人认为国家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在多选问题中,认为俄罗斯是摩最重要的经济与政治伙伴的民众分别占56%和52%(如此看待欧盟的民众分别占78%和75%)。

从地域分野看,本次选举行动和团结党赢得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多数议席,并几乎包揽海外选民选票;而爱国选举集团在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得票率最高,三个分离运动活跃的地区(德左、以加告兹人为主体的加告兹自治区、以保加利亚族为主体的塔拉克利亚区)尤其支持亲俄派,担心加入欧盟会被有历史宿怨的欧盟国家罗马尼亚吞并,甚至力挺被摩政府定罪通缉的亲俄派寡头伊兰·绍尔。

除了俄罗斯虽然衰退但依旧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摩政府亲欧路线更大的阻碍,在于本国发展的困境,及其与加入欧盟程序和标准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2024年人均GDP刚过7600美元的摩尔多瓦与战前的乌克兰同为欧洲最穷的国家,贫困率冠绝欧洲。作为传统农业国家,摩独立后经济基础薄弱,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的先后打击下雪上加霜,难民涌入、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乏力(9月30日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仅1.1%),桑杜政府的改革承诺难以兑现,正在消磨民众的耐心。

共和研究所的同一份民调显示,只有24%的摩尔多瓦人认为过去12个月经济状况有改善,多数人认为经济原地踏步或有所恶化;当被问及国家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时,通胀、低收入、腐败、失业是首选答案。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不善是亲俄派抨击执政党的首要武器。

在与欧盟发展水平存在显著落差的情况下,2023年成为欧盟候选国、2024年正式启动欧盟“入盟”谈判的摩尔多瓦才刚进入申请“深水区”。欧盟对候选国“转正”制定了严格的“哥本哈根标准”——国家机构稳定,能维护民主、法治、人权,市场经济运作良好,能应对欧盟内部的竞争压力,履行欧盟义务。为此摩政府要签署一系列保证,并接受欧盟一年一度的综合审查。

摩尔多瓦尚不能有效治理其全部主权领土,政治稳定性和安全前景在当前亦不明朗,经济和民生水平难言“达标”,批量关停电视、网络媒体备受批评,司法改革进程不尽如人意,摩尔多瓦要想实现2028年加入欧盟,难度不可谓不大。

摩尔多瓦议会选举的结果看似传递了明确了亲欧信号,但其国内和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远比纸面上的投票结果复杂。不管国内政坛各派和民间的主观意愿如何,这个欧洲小国早已身不由己地成为俄欧地缘争夺的又一个咽喉要塞。其国家命运、未来道路乃至中东欧地区局势将如何变化,恐怕也由不得基希纳乌当政者纯粹的主观意愿。

(胡毓堃,国际政治专栏作家、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胡毓堃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