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印控列城地区爆发大规模抗议,5000名年轻人走上街头支持绝食活动家。
9月24日,印控列城地区爆发大规模抗议,5000名年轻人走上街头支持绝食活动家。
冲突迅速升级,印人党办公室被焚烧,军警开火镇压,最终造成5人死亡、近70人受伤,活动家旺楚克被捕。
乍看这似乎只是地方骚乱,但实际上,列城只是火星,真正的火药桶是整个印度。
这场血腥冲突的种子,早在6年前就埋下了。
2019年8月5日,莫迪政府在议会强推一项极具争议的法案,正式撤销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宪法地位。
这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是把原本享有高度自治的地区,直接变成了中央直辖区,包括列城在内全都被纳入了新设的拉达克直辖区。
意思很明确:从此以后,地方不再有话语权,一切听中央的。
当时列城人还挺高兴,觉得终于不用再附属于克什米尔,能挺直腰杆了。
可这好日子没过上几天,麻烦就找上门了。特殊地位一取消,外来人跟潮水似的涌进来,大肆买地、开矿。
更气人的是,在中央直辖区体制下,地方权力全攥在准邦长手里,当地的政治势力连边都摸不着,利益被扒得一干二净。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过去12个月内,列城地区新增公务岗位87个,外省录用者占比高达78%。
当地年轻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土地变成了别人的房地产项目,矿产资源也被大公司开采走。
自己却连个像样的工作岗位都捞不到,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忍了6年,列城的政治活动家终于忍不住了,代表民众提了四个硬要求:把列城改成有完整权力的邦,给弱势部落特殊待遇保住土地。
给年轻人找工作,还要在中央议会多占两个席位。
可莫迪政府哪儿能同意啊?列城这地方太关键了,东边连着中国新疆、西藏,西北边挨着巴控克什米尔。
这是印度跟中巴交锋的第一线,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就在这附近,20名印军丧命的教训还没忘呢。
要是改成普通邦,中央管控力一弱,万一出点岔子根本兜不住。
大批人群涌入市政广场
两边就这么僵着,谈判谈了无数次,每次都是不了了之。
今年9月上旬,旺楚克带着15名活动家宣布绝食35天,这下算是把火药桶点着了。
列城冲突看似突然,实际上是三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第一重矛盾,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根本冲突。
莫迪政府一门心思想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像列城这样的战略要地,更要牢牢抓在手里。
但问题是,安全逻辑和地方诉求往往水火不容。你派兵驻扎、派官员管理,也许稳住了边境,却激起了本地人对被殖民的感觉。
安全和自治,成了一个难解的悖论。
第二重矛盾,是经济发展与族群利益的失衡。
中央主导的开发模式喜欢搞大项目、吸引投资,但这些发展红利往往没落到当地人头上。
反而是外来人买地、开矿、赚走利润,当地人却被边缘化,甚至连生态环境也受到破坏。
一个度假村项目,占地超过四十亩,旁边曾是本地牧民代际使用的夏季放牧地。
项目通过审批的速度罕见,仅用三个月就从地皮征用到动工动员。当地村委提出异议,要求审查土地来源,遭到回绝。
于是,原本发展的承诺,变成了掠夺的现实。
第三重矛盾,是宗教政策与多元文化的张力。
列城多数是佛教徒,和印度教主导的国家主流有文化差异。
在印人党推行印度教优先政策的背景下,像列城这样的非主流地区很容易感觉被边缘化。
不是因为被攻击,而是因为被忽视、被同化。语言、教育、节日、资源分配,处处都透露出你得变得像我们一样的压力。
当地几所学校发起的我们从哪里来系列讲座活动,引发热烈反响。
但到了年底,校方突然接到禁令,所有讲座活动暂停,理由是避免引发不适当的区域争议。
讲座讲的是拉达克传统放牧文化与游牧地权,这样一来,多元社会的根基自然就被撼动了。
当这三重矛盾叠加在一起,再遇上年轻人就业无门、前途无望的现实困境。
爆发,就成了必然。
尼泊尔推翻总理后这场抗议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背景。
几个月前,尼泊尔的年轻人刚刚通过街头抗议推翻了总理,现在轮到印度的Z世代了。
旺楚克自己都承认,这是一场Z世代革命。这些年轻人从小就接触互联网,消息灵通得很,又没工作没盼头。
最容易被点燃,也最懂得如何组织和传播。
与传统的政治抗议不同,这一代年轻人的行动模式呈现出全新特征。
首先是跨国传播效应。尼泊尔的成功案例,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到印度,成了可学习、可复制的模板。
从组织方式到口号设计,从媒体策略到国际关注,几乎是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手册。
其次是网络动员的便利性。不需要传统的政党机构,不需要复杂的层级关系。
几个微信群、几条短视频,就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5000人的抗议队伍。
更重要的是,这种动员方式很难被传统的政治控制手段有效管理。
再次是直接行动的果断性。不像老一辈那样习惯于请愿、谈判、妥协,年轻人更倾向于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
从和平绝食到街头冲突,从抗议示威到焚烧办公室,行动升级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这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对传统治理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印控克什米尔已经有动静了,首席部长奥马尔·阿卜杜拉直接喊话,说拉达克只是没被承诺邦地位就这么闹。
他们这些一直被许诺却没兑现的更失望,言外之意就是要跟着行动。
印度东北部的几个邦也早憋着气,过去几年就没少因为民族政策闹动乱。
现在有了列城这个由头,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炸了。卡尔吉尔地区已经号召罢工抗议列城的杀戮事件。
这种示范效应,比任何政治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当年轻人发现,原来推翻权威、改变现状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下一个爆发点在哪里,就成了未知数。
列城的硝烟暂时散去,但火种远未熄灭。
目前来看,印度政府在当地驻有重兵,短期内不太可能演变成更大规模的骚乱。
但小范围的对抗、抗议和不满情绪,恐怕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更大的问题是,这场风波已经震动了全国政治,列城的火光,很可能被其他边缘地区看在眼里。
如果出现示范效应,那将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国治理体系的挑战。
从深层次看,列城事件暴露的是莫迪政府治理逻辑的根本缺陷。
中央一门心思抓权,把地方的自治权剥得一干二净,这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外来者抢资源,当地人没工作,经济发展的好处全被少数人占了,这是经济和族群利益的失衡。
印人党一门心思搞印度教民族主义,把其他族群的利益踩在脚下,这是在毁印度社会的多元根基。
说到底,这是一个多元社会如何实现有效治理的根本问题。
强制统一看似简单有效,但当它与地方特殊性发生冲突时,往往会激发更强烈的反弹。
历史告诉我们,最成功的多元社会治理,往往不是依靠强制同化,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利益。
加拿大对魁北克的处理、西班牙对加泰罗尼亚的政策调整,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包容性治理并不意味着放任分离,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让不同群体都能在统一的框架内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印度来说,这可能意味着需要重新思考联邦制的真正含义。
不是中央说了算的伪联邦,而是真正能够平衡统一与多元、集权与分权的制度安排。
当然,这样的转型不会一帆风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民族主义情绪的干扰,地缘政治的压力,都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但如果不主动调整,被动应对只会让矛盾越积越深。
列城事件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多元社会的治理智慧,远比简单的强力控制更重要。
列城的硝烟散去,但问题远未结束。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地方骚乱,而是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刻拷问。
类似冲突可能在其他边境地区重演,传统的强制统一模式正面临系统性挑战。
多元社会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印度的选择将为世界提供重要启示。你怎么看?
来源:安珈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