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河,被称作“中国第二大”的内流河,一度枯竭43年之久,如今居然碧水悠悠,并创下了21年不断流的奇迹。
“死亡之海”居然“满血复活”了!
黑河,被称作“中国第二大”的内流河,一度枯竭43年之久,如今居然碧水悠悠,并创下了21年不断流的奇迹。
背后的真相,和我们国家一项大工程有关。
黑河,是从祁连山“闯”出的一条内流河,全长近930千米。
从海拔4828米的八一冰川出发,顺着祁连山北麓奔涌而下,穿过甘肃张掖,经正义峡进入酒泉后穿越河西走廊,最终回归内蒙古额济纳旗一个叫居延海的湖泊。
然而,自古以来,黑河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它的命运多舛。
黑河的主干流河谷上宽下窄,导致黑河水越走越窄。流经合黎山后水量明显不足,经常形成季节性断流。
同时,黑河流域日照充足而降水稀少,下游河道区域大部分为沙漠戈壁,年降水量仅有47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250毫米。
尽管如此,也正是因为黑河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成就了它不俗的战略地位。
黑河流域的上游祁连县物产富足,早在元朝就以“八宝”闻名天下,素有“高源明珠”之称。
中间的张掖,那可是古时中原去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享有“金张掖”之美誉。
下游额济纳旗的绿色长廊是北方牧民族与中原地区交往的重要通道。
汉代在居延一带驻兵,东汉后成为匈奴的牧场,居延海更是彼时匈奴人眼中的“圣洁之地”,是他们用于祭祀供奉的“天池”。
历史上,这个“天池”最丰裕时面积阔达2600多平方公里,哪怕到了秦汉,依然有720多平方公里。在它的滋养下,成就了举世瞩目的居延辉煌。
先民们在这里乐享大自然的馈赠,物产、美景应有尽有。他们一定想不到有一天这一片福泽之地会变成无水沙漠。
早在西汉时期,黑河所处流域就开始大量开荒,良田垦溉,地表植被不断遭到破坏。
唐朝更是屯田兴修水利,硬是把戈壁发展成了粮仓,同时也使黑河流域生态渐渐失衡。元末明初,战事对水源的破坏进一步让古居延文明走到了终点。
历经数朝代的“雕琢”,黑河水流开始慢慢变化,加上中上游的截流影响,居延海湖面逐渐萎缩,最终分流成东、西两个湖泊,形成了相距30公里的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
而张掖,地处黑河中段,得益于天然的生态环境,可农,可牧,那可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宝藏之地。
可惜的是,张掖年均降水量才1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400毫米以上,属于中度缺水地区。
而黑河作为张掖的水源命脉,农业灌溉需要它,生活用水需要它。中游水用多了,下游水量就少,争水纷争不可避免。
早在清朝雍正四年,总督年羹尧就制定了“均水制”,解决了黑河流域彼时因人口膨胀引发的上下游争水冲突。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人口的暴涨,河西走廊发展迅速,曾经50万亩的灌溉面积彼时扩增至400万亩,水利设施更是遍地开花。
截至1999年,黑河流域建成的大大小小水库就有58座,固定引水渠66个,万亩以上灌区19个。
下游的水量从50年代的12亿立方米立马缩减到2亿立方米都不到,断流早已是“家常便饭”,打底就是100天起步。
1961年,西居延海终于“熬”不住了,率先干涸;东居延海也于1992年彻底消失。
额济纳旗曾经近7000平方公里的绿洲面积锐减至3328平方公里,沙漠化进程开始加速。
相关数据显示,额济纳旗40万亩胡杨、沙枣和红柳彻底干枯,草场植被日益减少,沙漠每天以5米左右的距离向绿洲覆盖。
沙尘暴成了额济纳旗的“常客”,一年时间内就能“光顾”27次,居民们苦不堪言。
21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沙尘暴更是一路北上,直冲北京城。
为了溯源,考察专家随着风源一路追到了内蒙古最西端的额济纳旗。他们才发现,绿洲不见,入眼尽是黄沙。
从此,生态保卫战一炮打响。
2000年,专属黑河流域的管理局成立,本着“97分水方案”,按不同的水量时节动态合理配置黑河中下游水资源。
可连跨三省的黑河,水量该如何分配?既要让黑河水稳稳地流入下游居延海,又要保障中上游能有合理使用水量,这谈何容易?
最后,黑河管理局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封闭所有端口,集中下泄”。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统筹协调上下游合理用水。自此,黑河开始走上复活之路。
历时两年时间,按照上游来水15.8亿立方米时,下游须接水9.5亿立方米的标准。东居延海终于在2002年迎来了干涸十多年后的首次甘露。
次年,干涸43年的西居延海也开始过流,第三年后水量调度开始常态化。同时黑河中段和上游区域试点护坡、封育,搞植被恢复。
刚开始过流的时候,由于地表干涸太久,水流怎么都填不满,黑河水进入东居延海后总是很快消失不见,每次调水之后不久又会干涸。
黑河管理局升级措施,通过计划配水、限制引水、集中下泄、适时补水层层推进。
2005年,东居延海终于做到全年过水不干涸,这也意味着内河人工调水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没有调蓄环节,全靠天然来水,一旦遇到干旱年份或者枯水期,这个调度过程就很被动。
2017年,作为黑河治理规划之一的重量级水利工程--“黄藏寺水利工程”正式启动,2023年真正开始投入蓄水。
次年就展现了其惊人的泄水效率,妥妥1秒钟能做到下泄水量300立方米。从此,黑河调水不仅科学,效率还贼高。
如今,东居延海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35万平方千米左右,周边的胡杨林早已复活,芦苇等水生植被面积扩达3万多亩。
生物品种也越来越多,分布动植物达200余种,候鸟高峰期数量更是高达10万多只。曾经的“死亡之海”如今成了“候鸟的天堂”。
每逢秋季,这里的胡杨林尽显秋色魅力,宁静而唯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这里的旅游业早已风生水起。
仅2016年,额济纳旗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16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多亿元。
前不久,黑河的尾闾湖再次生态补水,至今整整21载,东居延海的水位再也没降低过,曾经的“弱水三千”又回来了。
黑河的故事也警醒着我们,生态资源务必取之有度,合理利用,否则与大自然拉锯,教训会很惨痛。
来源:鬼谷子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