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阎锡山在督军府里转磨磨。他盯着墙上的军事地图,手指把"太原"两个字戳得发白。日本人要破城了,可他不想担"丢山西"的名声,又舍不得让晋绥军主力拼光——毕竟打光了,他阎某人在山西的日子也不好过。
太原城破前夜:傅作义被阎锡山列"死罪",卫立煌一封电报救回抗日名将
1937年深秋,山西的冷风裹着黄土,刮得太原城城墙上的青砖直掉渣。城外远处,日军炮声一阵紧过一阵,像敲在每个山西人心尖上。
阎锡山在督军府里转磨磨。他盯着墙上的军事地图,手指把"太原"两个字戳得发白。日本人要破城了,可他不想担"丢山西"的名声,又舍不得让晋绥军主力拼光——毕竟打光了,他阎某人在山西的日子也不好过。
第二天天刚亮,阎锡山把各路将领喊到省政府礼堂开会。黑压压坐了一屋子,却没一个人说话。老阎清了清嗓子:"咱要'保卫太原,倚城野战'!"停顿半天,突然问,"谁愿当守城总指挥?"
底下针落可闻。谁不清楚这活儿?守城就是填坑,赢了是应该的,输了就是"贻误战机"。阎锡山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傅作义身上:"宜生(傅作义字),你最善守城,这担子你来挑?"
傅作义心里一沉。他和阎锡山不算铁板一块,自己带的35军也不是晋绥军嫡系。可大敌当前,他不能当逃兵。起身敬了个礼:"卑职愿往。"
出了礼堂,傅作义直奔太原城防司令部。城墙上,士兵正往沙袋后躲炮弹,他踩着瓦砾走了一圈,攥紧拳头——工事太薄,弹药不够,守城就是硬扛。
11月5日,日军第5师团摸到太原城北。傅作义站在城楼上,看着日军坦克碾过护城河,机枪扫倒一排士兵。他攥着望远镜的手直抖,下令:"把预备队顶上去!"
血战七天七夜,太原城成了火海。11月8日拂晓,日军从东北角炸开城墙,潮水般涌进来。傅作义带着卫队巷战,子弹擦着耳朵飞,最后退到省政府,身边只剩百来号人。
"突围!"傅作义咬着牙下令。残兵顺着汾河西撤,他骑匹黑马断后,身后枪声像炒豆子。等杀出包围圈,他胡子拉碴,军装浸透血,第一句话是:"报阎长官,我军尽力了。"
可阎锡山不这么想。太原丢了,他正愁没处甩锅。没两天,军法会的人就到了傅作义指挥部:"阎长官有令,说你失守太原,要押解太原受审。"
傅作义手下的军官急了:"我们打了七天七夜,弹药打光了才撤的!"可命令下来,还是得收拾行李。傅作义倒冷静,在屋里坐了半宿,写了份作战详报,托人送出去——他知道,得有人替他说句公道话。
这时候,卫立煌在晋南前线接到消息。他和傅作义打过交道,知道这人能打仗,肯拼命。连夜翻出作战记录:傅作义守城时,日军投入三个师团,炮火是守军的十倍;突围时,他还带走了三百多伤员。
卫立煌铺开信纸,给蒋介石发电报。字写得重:"傅宜生守太原,已竭尽所能。日军势盛,非战之罪。若治其罪,恐寒将士心。"电报里还附了日军伤亡数字、弹药消耗清单。
蒋介石收到电报,看了卫立煌的签名,犹豫起来。卫立煌是他的嫡系,不会随便说话。再想想傅作义确实在绥远抗战时立过功,就这么杀了,其他将领寒心。
没几天,军法会的命令变了:"傅作义暂留西安,听候调遣。"傅作义松了口气,可也明白,阎锡山心里头的疙瘩还在。
后来,傅作义去了绥西抗日,带着部队打了五原战役,收复失地。再提起这段往事,他只说:"打日本,死都不怕,还怕担个虚名?"
历史记住了傅作义在绥远的"五原大捷",记住了他在北平和平解放的选择,可少有人提,1937年那个秋夜,他差点成了内斗的牺牲品。
卫立煌那封电报,救的不只是傅作义一条命,更是抗战时期难得的一点公道——不让拼命的人寒心,才能让更多人敢拼命。
文献来源:《傅作义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卫立煌日记》(台湾"国史馆"藏)
来源:穿越时空的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