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花钱少,广东应如何与江苏较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5:30 1

摘要:2024年底,广东常住人口1.28亿,江苏0.85亿,广东比江苏多约4300万人。具体到城镇和农村,广东城镇人口9701万,江苏6398万,广东多3300万,广东乡村人口3079万,江苏2128万,广东多950万,也就是说,广东比江苏多出来的人口,75%分布在

泓睿达原创389,本文6300字。

2024年底,广东常住人口1.28亿,江苏0.85亿,广东比江苏多约4300万人。具体到城镇和农村,广东城镇人口9701万,江苏6398万,广东多3300万,广东乡村人口3079万,江苏2128万,广东多950万,也就是说,广东比江苏多出来的人口,75%分布在城镇,而广东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江苏低约2500元,比起乡村人均约4000元的差距,要小得多。

然而,2024年,广东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4.50万亿元,增长0.8%,江苏4.49万亿,增速4.6%。比江苏多了4300万人的广东,在消费总量上被江苏逼近到差距仅107亿。

到今年上半年,广东社消零总额2.29万亿,增速3.5%,江苏2.39万亿,增速5.0%,江苏已经反超广东1000亿。

虽然到8月广东一度将差距又缩小到500亿,但依然没有扭转江苏消费总额领先的状况。1-8月广东3.04万亿,增长3.2%,江苏3.09万亿,增长4.1%。

经济第一大省叠加人口第一大省,应该在消费力上也是顶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相比江苏,咱们人多却花钱少?

01

提振消费是国家命题,2024年,包括消费在内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由2020年的74.7%提高到超85%,发改委在《“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中指出“总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特别是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偏低,近年来居民消费占比有所下降。”

评估报告进一步指出,居民消费主要与可支配收入、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状况、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等相关,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居民收入水平。

我概括了几个关键词。

第一,提高可支配收入,这是根本。怎么提高呢?一是按照对象。国民收入体系中居民收入的比例还比较低,要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分构成的国民收入体系中将更多的蛋糕切给居民。二是按照来源。在初次分配中除了劳动报酬外,还有资本报酬,常见的是炒股票、存款等以钱生钱,出租出售土地和劳作获得的土地报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以及知识产权产生的收益等,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上述收入来源中的比重。三是按照层级。劳动报酬在第一次分配中就要有更高的占比,而不能等到再分配时通过发放消费券、社会保障、补贴救助等方式撒胡椒面分配。

说白了,让劳动者每个月领到更多的工资,这是提高消费的王道。

第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短板让居民倾向于“预防性储蓄”,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对教育、医疗、养老支出的担忧,直接制约消费能力释放。

第三,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这里既包括“职业之间”“城乡之间”,还包括“城市之间”,以一座城市为单元,如果不同工作种类收入差距过大,就会对低收入者产生消费抑制,所以要用最低工资标准来兜底,缩小收入差异。“城乡之间”是另一种收入差距,我们提升城区首位度,并不是提高城区收入优势,而是提高资源品质,使之能吸引周边区域人群,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抑制乡村消费。还有一种是毗邻城市的收入差距,城市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会拉高物价,对本地消费产生抑制。

第四,供给适应和供给引领。我们的产品还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搞清楚群众需要哪些产品,刺激群众消费需求。比如传统的中心城区商业正走向没落,几个大型购物中心各自为战,业态同质化严重,内卷式竞争,消费者除了目的明确的购物外没有停留的理由,这就是供给适应不了消费需求。又如江苏的“苏超”,一场本来很平常的省级足球联赛,凭借“10元门票”的亲民价格和“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痞子口号,撬动六城文旅消费激增14.63%,连带景区的预定量激增300%,这就是供给引领了消费需求。

第五,信心。有信心则多消费,低信心则多储蓄,物价被周边地区拉高,收入处于劣势会削弱信心。靠资本、土地、房产收益暴富会增长赌徒心态,削弱信心。教医养的过度市场化,也会削弱信心。要让居民有消费的信心,说到底,就是上面所说的提高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小收入分配差距。

上述五点是全国消费面临共性问题。

02

广东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却被江苏死追,一定有深层次原因。

第一,收入分配的差异。消费的最终支撑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广东的税收和财政净上缴额远高于江苏,但这更多反映了宏观总量。关键在于上述讲到的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的份额。若比例低,即便经济总量大,整体消费能力也会受到抑制。

第二,人口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于江苏的均衡发展,年轻人虽然也集中在南京,苏州等头部城市,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没有那么大,就导致消费能力也相对均衡。广东的“年轻”优势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等非珠地区的人口结构属于向珠三角输出型,存量人口年轻程度不如珠三角,且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在消费上对全省产生稀释效应,仅仅靠珠三角消费,就撑不起来。

第三,消费统计需要体现广东实际。广东年轻人引领的体验消费、线上消费、为兴趣和情感付费的“情绪消费”,这些新兴消费模式尚未被传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完全捕捉。比如广州“希音”这家在全球快时尚市场占据40%份额、估值高达660亿美元的巨头,为迎合体验消费,采取“小单快返”的极致柔性生产——每款只生产100-200件,却同时调动着国内成千上万的服装制造厂为其生产,这么小的订单量分散到一家家的企业里,统计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显然,广东还有自身消费特点。

03

三点建议:

一,人多力量大,力量要分part

你知道什么是Z世代吗?你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吗?

Z世代是指大约在1995-2010年出生,年纪在15-30岁的年轻人群体,广东Z世代用户数位列全国第一,尤其集中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 他们的特点是消费活跃,是内容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对数码产品、美妆、游戏、短剧等有强偏好,特点是“悦己消费”,为获得情绪价值和圈层认同,即为自己高兴买单。

比如深圳的宠物经济,Z世代既是玩家,也是服务提供者,他们可以是宠物医院的医生,也可以是宠物殡葬的引渡人,将宠物骨灰转化为钻石这样极为专业度技术由Z世代创造。当前全国宠物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宠物数量比4岁以下婴幼儿数量还多,宠物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家庭成员”。

比如广州的动漫经济,我的女儿和堂弟都是Z世代,他们会为了一次动漫发烧友聚会穿区跨市跑去广深,一套动漫人物的衣服四五百块钱,一个头套假发一二百块钱,只穿一次,下次就换造型了,今天手里拿着的可能还是把枪,明天就换成刀,所有的动漫穿戴用品都是原样复制高度仿真。他们既能取悦自己,也能提供产品满足其他Z世代,我女儿就创作漫画卖个三瓜俩枣钱,还挺受欢迎。

所以,当出政策,写报告的权力还掌握在我们X世代(45-60岁群体)手中时,不要忘记年轻人的产业正在兴起,在广东他们正在形成生态,并带动下一批Z世代,我们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要迎合他们的需求。

比如深圳建设了10个宠物友好户外公园,1000多家宠物友好餐饮门店和50多个宠物友好商场,意思是狗都可以进去。同时,还大力支持沉浸式演艺、国潮文创、城市漫步等新体验业态发展。鼓励商圈引入VR电竞、AI互动装置等科技消费场景。

另一个要关注的群体是Y世代,是指大约在1981-1994出生,年纪在31-44岁的青壮年群体,他们是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处于事业上升期和家庭组建期,消费特点是追求“质价比”,但我更愿意把他们消费主张理解为“健身房群体”,健身是一种个性与责任相结合的人生态度,Y世代所处的年龄段正是既关注自身发展又兼顾家庭的阶段,消费行为兼具自我奖励与家庭责任。

广东对Y世代的消费引导,在于一是利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推广个性化定制(C2M)模式,在家具、家电等领域满足Y世代个性化需求。二是增加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供给,并推动“双减”政策下的素质教育产品创新,缓解育儿压力,释放消费潜力。三是发展“一站式”消费,在商圈或社区中心发展融合亲子娱乐、教育培训、健康管理和社交功能的综合业态,满足其家庭综合消费需求。

还有一类X世代,大约出生于1965-1980,年龄在45-60岁之间。好消息是,这是绝对的消费实力派,坏消息是,这个群体因为事业和家庭稳定,消费欲望正在消退。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被称为“三明治一代”,特点是非常看重消费的便利性、健康性和品牌度。

广东对X世代的消费引导,一是强化品牌信任,特别是服务业品牌,突出历史、口碑和品质保障。二是提供极致便利,X世代要么不买,要么大买,要优化线上线下全渠道购物体验,提供清晰的产品信息和贴心的售后服务。三是融合性服务,X世代往往不屑于瞎逛,更在乎在喧嚣中独享时光,如果你不能把他们“勾”到商圈里,他们宁愿待在私人会所和家里,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中要规划既能满足Z世代和Y世代社交打卡需求,又能为X世代提供舒适休息区的混合空间。

还有一类是60岁以上的银发族,参见《银发经济,别让医院成为父母最后的消费》一文,加快推进交通出行、商场超市、旅游景区等场所的适老化改造。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穿戴设备、在线课程和旅游产品,并支持大型商超设立银发消费专区。

二,新消费入统

“新消费”已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成长方向。与上一轮消费升级不同,本轮新消费呈现鲜明特点是“悦己经济”,高频情绪消费需求显著,宠物、潮玩等领域快速崛起,旅游、娱乐等体验型服务受青睐。

比如潮玩市场高速增长。盲盒、国潮、谷子等周边产品激活年轻群体高频消费。2023年全球盲盒市场规模达66.9亿美元,中国达172.5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24.2%。2022年潮玩市场全球规模312亿美元,中国478亿元,2024年分别增至448亿美元和764亿元。2024年谷子经济规模1689亿元,同比增长41%。

为什么要比较中国和全球市场数据?因为Z世代的潮玩市场是世界市场,Z世代最集聚的广东可以凭借新消费引领国内潮流,更重要的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链接世界潮流。当我们的家电,新能源车,东风快递把全球市场揍得没脾气时,原来世界还有可以让我们感兴趣的东西,而这种潮流,哪怕你在邪修的魔都、在妖娆的重庆、在巴适的成都,在五行缺睡的长沙感受过,但没来广深,你不敢说站在世界潮头。

这就是新消费,新势力,新的消费势力。

然而,要重视新消费的入统。原因有:

一是分散式消费面临统计难。深度沉浸与数字文娱,沉浸式演艺、超高清视频、5G+XR体验、AI做菜互动多为跨界融合体验,价值难以从门票等传统科目中精确剥离,部分线上虚拟消费(如直播打赏)未被完全覆盖。

二是业态跨界导致统计界限模糊。比如智慧生活,无人机外卖投放、AI教练智能健身房、智慧商圈,街区,景区的服务价值嵌入商品或技术方案中,传统统计难以区分,新兴消费未纳入标准分类。

三是市场主体量大体小。“微需求”与垂直社群服务,包括专业整理收纳、深度保洁、宠物殡葬、小众运动规划多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抽样调查覆盖和频率有限,数据易遗漏。

不妨借鉴上海和杭州在识别和统计新业态、新兴消费行业方面的做法。他们关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领域的个体工商户,将其视为新消费的“探头”。与电商平台、行业协会合作,获取线上交易、品牌出海等数据。建设“消费在线”等数字化监测平台,整合支付、商圈、企业等多方数据。监测“夜间消费”、“外来消费”等特色指标,为消费新场景画像。将新消费品牌发展纳入整体战略,推出“小店帮”、“平台帮”等数字化政策工具,精准服务新兴市场主体。

广东还可以一是动态调整“三新”行业范围,增加规下样本数量,加密抽样频次。二是将纳入AI应用、ESG等作为新兴领域的前瞻性指标,反映新消费的发展程度。三是与本地电商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物流平台建立更深入的数据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能反映新消费特征的统计指标和测算方法。四是选取一批典型的新消费场景、街区或企业作为“统计观察点”,进行跟踪监测,以期率先在局部突破新业态统计瓶颈。

三,服务消费,周五休半天

当前,来自周边省份、省内,港澳地区,以及通过港澳入境广东这四类人口短途游引发的消费,是广东甩开江苏最大的潜力。

相较于产品消费,服务消费频次高、乘数效应强、增长可持续,能与就业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改善区域经济失衡。产品消费最大的问题在于耐用消费品多为一次性消费,一旦财政补贴结束,增速即刻回落,而电商平台提升的是产品消费的流通,但也对本地零售造成侵蚀。服务消费本地化和即时性特征却能够很好的抵御电商冲击。

广东的服务消费着力点在于一是提升省内居民闲暇时间,二是匹配港澳和外国消费者休假时间。若无时间匹配,仍难转化为实际服务消费。

先说港澳游客和外国游客通过港澳辐射广东游。首先,240小时免签+通关便利+物流全球是必然的。其次,要借“假期差”延长消费窗口,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是国外游客重要的商贸和旅游目的地。可以利用内地与港澳、欧美假期时间不同步的特点,创造更长的消费窗口期。例如,在内地黄金周结束后和欧美圣诞购物季开始前的时间段,联合港澳推广面向国际游客的旅游线路促销,平滑消费的波峰波谷,避免旅游淡旺季冰火两重天。

广东游客,周五半天假。

然后,是省内居民如何延长“闲暇时间”。重要的不在供给端,而在需求端,制约我们短途出行的有孩子要上学,公司要加班,外出要报备三种。

不含拼周六日,我们的公众假期现在是11天,比香港的17天少,与其把重阳节,七夕节这些节气拼头拼尾凑三天,不如做好“周五半天假”这篇文章。每周五都有半天假,就能大大扩展短途游出行半径,关键是周五周六两顿晚饭和两晚住宿是短途出行的消费大头。每周都有小长假,能够缓解节假日扎堆出游,景点提价宰客问题。

怎么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第一,孩子上学。主要指初中和高一二年级,很多周六上半天课,周日傍晚提前回校。等于给孩子休一天。以学校为单位,每个年级一个月里轮流有四分之一的班级周末不补课,比如20个班,第一周1-5班周五中午放学,第二周6-10班周五中午放学,以此类推。遇法定节假日所在周,以及中段考和期末考所在月不轮休。周五下午的课调到周日晚上上,也别自愿申请留校自习,但凡自愿必然内卷到全体留校。

这样一来,一年9个月的上学月减去四个段考月,还剩5个月*4=20周,再减去五一,端午,国庆,中秋,元旦5个节日所在周,也就15个周末执行4.5天放假,再轮到四分之一班级,一年里每个家庭也就4个周末,满打满算4次可以带娃出去短途游,对学业影响并不大。但是一家人2.5天的消费按2000元算,消费潜力巨大。

第二,公司加班。《劳动法》每周工作时间是40小时,要把周五下午4个小时抠出来,就要摊到周一至周四里,但不能算加班,算弹性上班,如果周五不给放假,那平日多出来的一小时算加班。

这里需要强调,企业周一到周四延长了员工上班时间,政府企事业部门特别是政务服务、银行等窗口和后台审批部门也要相应延长工作时间,不然企业延长了政府却下班了,企业也办不了事,相应的,加班的政府部门也调到周五下午轮流放假。

第三,外出报备。不少地方政府部门执行跨市报备制度,本意是控制外出规模,遇到紧急事件可以快速集结。建议省出台规定跨相邻市,或虽不相邻但该市全境距离在100公里以内的,无需报备(到港澳地区和跨省除外)。比如东莞和深圳,广州,惠州挨着,不用报备;汕尾虽然不挨着但全境在100公里范围内,不用报备。最大程度释放周边短途游消费。

总结一下,广东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应该支撑更优秀的消费表现,当前问题或在分配,或在供给,或在纳统。一共8方面建议改进,从全国共性看,主要是信心、提升收入、提高保障、缩小差距、供给适应并引领需求5方面,从省情看,则还要解决新消费支持、新消费统计、推动服务消费3方面。

延伸阅读:

1.银发经济,别让医院成为父母最后的消费

2.我为什么买了一台洗碗机?

参考资料:

1.《破局居民消费率偏低难题:“十五五”三大核心抓手和四大落地路径》

2.《猜想 “十五五”规划:提振内需,扩大消费》

3.《Labubu,苏超,城市最需要哪种消费?》

4.《民银研究:扩大服务消费的现状、问题与应对》

来源:泓睿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