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广州的陈阿姨在电话里听到“公安局”三个字时,右手不自觉攥紧了手机。对方说她涉嫌洗钱,要立即转移资金到“安全账户”,否则就会冻结所有财产。半小时后,她看着银行卡余额从18万变成37元,突然瘫坐在地——这是她半年内第二次被骗,第一次是“高息理财”,
2025年3月,广州的陈阿姨在电话里听到“公安局”三个字时,右手不自觉攥紧了手机。对方说她涉嫌洗钱,要立即转移资金到“安全账户”,否则就会冻结所有财产。半小时后,她看着银行卡余额从18万变成37元,突然瘫坐在地——这是她半年内第二次被骗,第一次是“高息理财”,第二次是“公检法办案”,毕生积蓄化为乌有。
这样的故事正在每天发生。根据2025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的心理创伤、应激反应及干预应对研究》显示,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案金额从2018年的1526.2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5769.6亿元,而69%的受害者会出现长期心理创伤,其中36%会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反复闪回被骗场景、失眠、对他人极度不信任,甚至像陈阿姨那样,“听到电话铃声就浑身发抖”。
更隐蔽的伤害藏在心理层面。澳门城市大学的研究指出,诈骗本质是“针对人性弱点的精密设计”——骗子利用权威效应(冒充公检法)、稀缺性(限时转账)、社会认同(伪造成功案例),让受害者在恐惧与侥幸中一步步放弃理性。当骗局揭穿,受害者不仅要面对经济损失,更会陷入“自我攻击”的怪圈:“我怎么这么蠢?”“为什么偏偏是我?”这种羞耻感像藤蔓缠绕心脏,让他们不敢告诉家人,甚至拒绝报警,生怕被贴上“愚蠢”的标签。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跨越疫情 心理重塑》中提出:“人类大脑有个‘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我们对损失的痛苦感受,是获得快乐的2.5倍。”这解释了为什么被骗者会反复咀嚼痛苦:损失1万元的心理冲击,需要赚2.5万元才能弥补。而接连被骗时,这种痛苦会叠加,形成“习得性无助”——就像实验中被反复电击的狗,最终放弃挣扎,哪怕门是开着的。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诈骗会直接破坏大脑的信任机制。当我们相信他人时,大脑会分泌催产素,带来安全感;而被骗后,杏仁核(负责恐惧反应)会过度激活,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判断)功能下降,导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025年《“冒充公检法”诈骗中被害人心理分析及防控》研究发现,受害者在骗局中经历的“急性应激”,会改变大脑神经连接,让他们对类似场景(如官方来电、转账要求)产生本能恐惧,甚至影响正常社交。
更棘手的是“自我污名化”。香港城市大学的调查显示,83%的被骗者会认为“是自己的错”,这种认知偏差会加剧羞耻感。52岁的王先生被骗后拒绝参加同学聚会,“怕别人问起工作,更怕他们知道我被骗——那比没钱更丢人。”这种沉默让心理创伤无法释放,像未处理的伤口,慢慢发炎、溃烂。
但人生从不是“非赢即输”的单选题。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于最深的绝望。清代文学家蒲松龄,19岁考中秀才后接连四次乡试落第,46岁时妻子病逝,生活困顿到“家徒四壁,甑中无烟”。但他在破壁上写下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后20年,他在大树下设茶摊,听路人讲民间故事,最终写成“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聊斋志异》。
当代也有这样的“重生者”。J.K.罗琳在写出《哈利·波特》前,是个靠救济金生活的单身母亲,住在老鼠横行的公寓里,抑郁症让她多次想过自杀。她的手稿被12家出版社拒绝,直到一家小出版社的编辑给女儿读了章节,孩子吵着要看后续,才勉强出版。如今,她的故事被翻译成80种语言,告诉全球读者:“失败意味着剥离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我不再伪装自己,开始把所有精力放在唯一重要的事情上。”
普通人的故事同样动人。25岁的王枚遭遇“杀猪盘”被骗200万元后,曾把自己锁在房间三天不吃不喝。直到看到反诈纪录片里和她相似的受害者,才鼓起勇气报警。现在她成了“反诈志愿者”,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经历,“我不想让别人重复我的痛苦。”她的账号已有5万粉丝,有人留言:“谢谢你,我差点转钱给‘军官男友’,看到你的视频立刻停了。”王枚说:“现在的我比被骗前更强大——我知道自己能从废墟里站起来。”
心理学中有个“情绪急救”原则:伤口需要先清理再包扎。被诈骗后的羞耻、愤怒、自责都是正常反应,就像被烫伤会痛一样,压抑情绪只会让伤口感染。陈沽嘉博士建议:“每天花10分钟写‘情绪日记’,把‘我真傻’换成‘我当时害怕被抓,所以相信了他们’——用事实描述替代自我攻击。”
数据显示,85%的诈骗受害者在6个月后会逐渐恢复,关键是别把自己当“罪人”。记住:骗子是专业的,他们研究人性弱点就像医生研究病理,被骗不是你的错,而是犯罪者的成功。就像你不会责怪自己被流感病毒感染,也不该责怪自己落入精心设计的骗局。
彭凯平教授提出“心理韧性三境界”:复原力、抗逆力、创伤后成长。其中“认知重构”是核心——把“我永远不能相信别人”转化为“我学会了如何识别骗局”。具体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是事实还是感受?(“我被骗了”是事实,“我一无是处”是感受)我能控制什么?(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报警、冻结账户、告诉家人)这件事教会我什么?(比如“官方不会电话要求转账”“高回报必是陷阱”)2025年《走出诈骗阴影:如何重建生活的信心与方向》研究显示,完成这三步认知重构的受害者,PTSD症状缓解率提高40%。
神经科学发现,完成一个小目标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帮大脑重建“掌控感”。可以从最简单的事开始:
身体锚定:每天早上深呼吸3次(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研究显示这能降低杏仁核活跃度,缓解焦虑;财务重建:制定“微储蓄计划”,哪怕每天存10元,看着余额增加会带来安全感;社交重启:给信任的朋友发一条消息,不必说被骗的事,哪怕只是“今天天气真好”,慢慢重建社交连接。58岁的张阿姨被骗后,通过每天学一道菜找回生活节奏:“当番茄炒蛋的香味飘出来,我突然觉得‘我还能照顾自己’。”
孤独是创伤的催化剂。英国 Lloyds 银行调查显示,拥有3个以上深度社交支持的受害者,恢复速度是孤立者的2.3倍。可以:
专业帮助: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如全国24小时心理危机咨询热线400-161-9995),或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获取心理干预资源;同伴支持:加入诈骗受害者互助小组(如“星星回家计划”),听别人说“我也曾想过自杀,但现在我好了”,会发现“我不是异类”;家人沟通:别怕让亲人知道,真正的爱不会因“犯错”而消失。就像一位父亲对被骗的女儿说:“钱没了可以再赚,你没事比什么都重要。”心理学家发现,20%的创伤受害者会经历“创伤后成长”——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是“伤疤让我更清楚哪里需要保护”。可以尝试:
知识转化:把被骗经历写成防骗攻略,教父母识别“杀猪盘”话术,当你帮助别人时,痛苦会转化为价值感;技能升级:学习反诈知识(如“三不一多”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把“受害者”身份变成“反诈卫士”;意义重建:问问自己“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还会这样活吗?”很多人在被骗后重新审视生活,辞职创业、开始健身、修复亲情,把“失去”变成“重新选择”的机会。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的27年里,用木炭在报纸上写日记:“当我走出囚室,穿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生活中的“骗局”或许不同,但本质都是对心灵的囚禁——是选择让羞耻感把自己锁在过去,还是带着伤疤走向未来?
蒲松龄71岁才成为贡生,却留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不朽著作;J.K.罗琳32岁靠救济金过活,却创造了价值250亿美元的魔法世界;王枚被骗后一度想跳江,如今却成了5万人的“反诈灯塔”。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韧性,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跌倒后能看清方向——那些摔碎的信任,可以用真诚重建;失去的财富,可以用智慧赚回;而经历创伤后长出的“心理铠甲”,会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
如果你此刻正经历这种痛苦,请记住:你不是愚蠢,只是善良;不是软弱,只是暂时被黑暗遮住了眼睛。就像贝多芬在失聪后写下《欢乐颂》,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让我们听见生命更辽阔的声响。
最后,把曼德拉的话送给你:“生命最大的荣耀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爬起来。” 现在,该你爬起来了——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走向那个“经历风雨却依然相信彩虹”的自己。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