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键词带《沉默的荣耀》重现谍战剧经典风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1 11:37 1

摘要:谍战剧是我国最具国民性的影视剧类型之一,诞生过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真实的历史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无数可信可感的素材。保家卫国的英雄豪情穿越时空而来,总能让无数观众深受感染。

谍战剧是我国最具国民性的影视剧类型之一,诞生过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真实的历史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无数可信可感的素材。保家卫国的英雄豪情穿越时空而来,总能让无数观众深受感染。

近些年,受市场审美影响,不少谍战剧在尝试融合一些年轻化元素。可惜大多不太成功,因为总是青春感有余而厚重感不足,由此丢失了谍战剧“国民性”的根基。

于是,当以真实历史为基石的《沉默的荣耀》昨日在CCTV-8、爱奇艺、咪咕视频同步开播,一种久违的观剧体验扑面而来。虽然首播4集仅为全剧的十分之一,但它让观众们重拾了当年经典谍战剧带来过的紧张感与厚重感。

本剧由中央电视台、爱奇艺、慈文传媒联合出品,杨亚洲执导,卢敏担任总编剧,于和伟、吴越、魏晨、曾黎领衔主演,余皑磊、隆妮、那志东等主演,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电视剧。

开播前,“内娱终于又拍真实谍战了”便冲上微博热搜。开播后的全年龄段追剧现象,让谍战剧的国民性再度显现。

首播四集虽未展开“东海情报小组”的全貌,但已奠定了本剧兼具艺术质感与思想分量的基调,并在题材、人物、故事三个维度都呈现出新的看点,为当下的谍战剧创作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题材:非一般的“首部”

很多影视作品喜欢冠以“首部XXX作品”的名号。以至于网友调侃,只要定语够多,谁都可以是“首部”。而《沉默的荣耀》的“首部”之名则非同一般。它无须定语修饰,是名副其实地填补了题材空白。

本剧首次以1949年-1950年的台湾为时间空间背景。这个时期台湾隐蔽战线的人物和事迹,在过往的影视作品里几乎从未涉及。哪怕是侧面描写、改编创作,都极为少见。

此外,由于时代和地域的特殊性,这里的隐蔽战线斗争,与其它时代、地域相比,在敌我对比上、社会氛围上、方式方法上、成败影响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这落实到谍战剧的创作上,故事架构、人物塑造、戏剧张力、对抗节奏等,就都有着全新的、更为极致的演绎空间。即便你看过很多经典的谍战剧,也不会觉得《沉默的荣耀》似曾相识。

比如很多谍战剧里都有主人公与组织暂时失去联络的情况出现。出现在台湾这座岛上,就会比出现在其它任何一个地方都更让人感到绝望。毕竟,内地在交通上是通的,地理上没有绝对的限制。而台湾是岛,会天然限制空间上的可选项。

因此,当交通员为了不让吴石(于和伟 饰)的身份暴露而选择牺牲后,观众的脑中会立即把很多可用来恢复与组织联系的方式瞬间“灭灯”。编剧和导演压根儿就无须多费口舌去描述事态的严重性。这客观上促使主人公斗争的难度提升了。

还有这段历史的跨度和终点,观众是已经提前知晓的。1950年,由于叛徒出卖,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不幸被捕,牺牲在台北西马场町。这就决定了《沉默的荣耀》无法使用大跨度叙事和胜利叙事。

不能像改编型谍战剧那样去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地堆叠,主创就必须找到新的叙事结构,也必须为悲剧结尾做好足够的铺垫。这就意味着,在特定题材下,观众一定会看到新的叙事结构,以及一条罕见的通往悲剧终点的路。

这,还怎么似曾相识?

而这些题材“逼着”主创做出的创新、改变、求索,又很显然会提升谍战剧最让人着迷的紧张窒息氛围。这正是“首部”的最大价值——苦了主创,爽了观众。

人物:可感知的“真实”

《沉默的荣耀》不仅取材自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迹,且绝大多数出场人物均使用了真实姓名。剧中人物身上的“真”,大到社会氛围,小到一言一行,都能够赢得观众的信任。

虽然严谨地还原历史会给观众带来一点小门槛,比如许多同事、好友与吴石交谈时更喜欢称呼他的字——虞薰,但是这点小门槛,对于现代观众而言只需看上个一两集就能跨过去,而它带来的真实感却可以陪伴观众长达四十集。

在素材真实之上,主创的艺术加工更是进一步拉近了这份“真实”与观众的距离。

剧中非常重视刻画人物在做出选择前的心理活动。比如第一集里单一场景最长的一段戏,便是吴石与好友交流要不要赴台工作。这个场景在历史上肯定发生过,但两人具体说了哪几句话,应该是没有详细记载的。

那么,通过两位好友坦诚的交流,把吴石面临赴台选择时的真实内心状态呈现出来,就是编剧、导演、演员在艺术层面的加工了。

在这场戏里,观众能意识到,吴石是有选择权的。组织上不会强行左右他的选择。即便好友不帮他分析利弊,他也很清楚做出选择后,前方会有什么等着他。

于和伟本来就很擅长表演这种表情上波澜不惊,内心里波涛翻涌的戏。因此,吴石告知好友自己的选择时,越是看似轻描淡写,越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剧中还特别注意对历史人物个体完整形象的还原,而非只还原他的工作内容。吴石是文武全才,剧中经常被同事称作“吴状元”。他有两类著作,代表了他两方面的突出才华。

一类著作是《近代战争与国防之本质》《兵学辞典粹编》《新战术论》等,以及自创军事期刊《国防研究》。体现在剧中,就是他的逻辑分析能力特别强,既能在后方就对前线战场的形势分析到位,也能预判保密局侦防组的部署。

另一类著作是《东游甲稿》《东游甲乙稿》中的二百多首诗。其诗学老师何振岱曾评价他:“诗骨清而语洁,览物写景皆有会心,而跃马横戈、悲歌慷慨,尤不胜其故国河山之感。”体现在剧中,就是他有时候会用戏曲、念诗等文艺行为来抒发自己的心境。

可以预见,本剧后期一定会有的一个高潮段落,便是吴石深情地念出他最著名的绝笔诗: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

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大悲。

五十七年一梦中,功业声名俱成空。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通过立体化的塑造,吴石既有台湾隐蔽战线数千英雄的集体代表性,又有他个人可感知、可触碰的历史真实性。这样外在与内在皆饱满的人物,观众更易为之动容。

虽然仅播出了4集(爱奇艺VIP可多看2集),但吴石将军的家庭生态也已经得以清晰展现——柔肠似水又情深义重的妻子、懂事又叛逆的复杂体女儿、萌娃儿子。

他们是主人公的情感所系,笑闹间更为剧集增添不少烟火气。其中吴石与夫人王碧奎(曾黎 饰)依依不舍作别却又意外需要共赴台湾的戏份,不仅戳了观众的泪点,更为之后的剧情发展延展出多重不确定性,令人揪心。

破局:难预料的“巧合”

第二集在反派人物尚未出场时,便特意在台词中提到他的名字——谷正文。无论观众是否了解历史,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难缠的角色。

余皑磊饰演的谷正文登场后,果然给吴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个人嗅觉敏锐、阴险狡猾、手段狠辣。他率领的侦防组更是一群“内卷的牛马”。他们不仅追查能力很强,还经常布下各种圈套。面对这样的对手,吴石等人不仅要藏得好、躲得掉,更要处处料敌先机才行。

估计很多观众在追剧的时候,脑子是跑不赢剧中的智斗的。因为我们不具备吴石破局的关键——利用身份制造难以预料的“巧合”。

和很多隐蔽战线的英雄是以伪装身份活动不同,吴石是有公开身份的。他是蒋介石钦点的国民党“国防部”次长。用剧中人的话说,他是不能惹的“有靠山的人”。

这就为谍战剧在故事层面的破局,提供了新思路。从前四集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戏剧张力上的新鲜玩法。不是谷正文嗅不到吴石身上的疑点,而是吴石每次险些暴露时,都能将其行为疑点转化为次长身份带来的“巧合”。

这种化危机为“巧合”的招数,一来不是谁都能用,二来也需要使用者特别精准地拿捏住尺度。

比如吴石怀疑战友遇害,想要去确认。他所拿捏的尺度,是在巡逻的过程中,以一瞥之机,从窗户是新换的、窗户下方的地面残留血迹等极为细微的线索,推断出结论。

这“巧合”的背后,是多么强的观察力和推理力啊!

而当台湾已经变成孤岛、已经找不到任何能把重要情报传递出去的路径与办法时,吴石又利用“碰巧”外派去香港公干的机会,找到了破局的突破口。观众都看明白了,这哪是“碰巧”啊,分明是他暗中推动的绝处逢生嘛。

为了把能帮助解放军避免重大伤亡的情报送出去,吴石调动了超凡的智慧来与众多无处不在的敌人周旋。他的破局之道,奇招百出。

也正因为吴石的破局之道别具一格,本剧能将言语试探的“静”与逃脱追捕的“动”有机结合、错落布局,时而互为铺垫,时而互为延续,把台湾隐蔽战线上的斗智斗勇,拍出了超预期的精彩。

除了吴石,《沉默的荣耀》还将重点涉及到三位烈士的战斗经历——朱枫(吴越 饰)、陈宝仓(那志东 饰)、聂曦(魏晨 饰)。

前四集里,聂曦主要作为吴石行动上的延伸,是其左膀右臂;朱枫虽尚未与吴石产生交集,但她的干练与八面玲珑已初见端倪;陈宝仓将军既是吴石的挚友,又是他并肩作战的搭档。后续人物关系和剧情的展开,还有很大的空间。

可以看出,凭借真实的历史和扎实的创作,本剧回归了经典谍战剧“厚度与爽感并存”的特质。这也再次证明,当谍战剧回归历史厚度与人物真实,依然会迸发强烈的艺术魅力与情绪价值。

已展现出经典气韵的《沉默的荣耀》,符合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诉求,势必将谍战剧带回“国民剧”的行业位置。

【文/满囤儿】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