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少人的餐桌上,花生看似只是寻常的小食:煮着吃、炒着吃,或是搭配下酒。但若从医学与营养学的角度细细解读,这颗小小的豆科果实可远比“零食”身份重要得多。
在不少人的餐桌上,花生看似只是寻常的小食:煮着吃、炒着吃,或是搭配下酒。但若从医学与营养学的角度细细解读,这颗小小的豆科果实可远比“零食”身份重要得多。
近些年的临床观察与流行病学研究不断提示,花生若被合理纳入日常饮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益处。究竟它会带来哪些改变,又为何被许多医生和营养学家推崇,不妨从科学证据出发,逐步揭开答案。
不得不提的是它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载的多项人群研究,规律摄入花生的人群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这一部分原因在于花生内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在调节血脂方面作用突出,有助于改善血清胆固醇水平。中医典籍《本草纲目》曾言花生“和胃润肺,养血通乳”,虽然语言古朴,但与现代研究发现其能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个被证实的好处与血糖控制相关。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研究提示,在均衡饮食体系中,适量花生或花生制品摄入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减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其背后的机制,在于膳食纤维与植物蛋白的协同作用,使得葡萄糖进入血液的过程更加平稳。对于处在糖尿病前期或血糖波动较大的人群,规律摄入花生或有助于降低一些代谢异常风险。这并非意味着花生可以取代医学治疗,而是作为饮食干预的辅助环节。
第三个变化体现在体重管理。很多人误以为“花生热量太高,会越来越胖”,营养学角度的分析却并非如此。花生的能量密度虽大,但其所含的优质脂肪与高饱腹感蛋白,能帮助减少过度饮食与不必要的零食摄入。
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把花生作为加餐而非高糖点心的人群,整体体重控制得更为理想。这一点在节奏紧张的都市工作人群中格外重要,因为它既能满足口腹之欲,也能避免高血糖、高血脂的饮食陷阱。
除了代谢层面的益处,花生对大脑健康同样值得关注。花生仁内含有一定量的卵磷脂和烟酸,前者是神经递质合成的重要原料,后者在维持神经系统功能中不可或缺。
《中国药房》曾报道,含烟酸饮食与认知功能衰退风险之间存在一定反比关联。岭南地区民间素有老年人常食花生“养脑益智”的说法,虽然带有一定文化色彩,却也与现代研究方向形成巧妙呼应。
第五方面则与骨骼与微量营养素供应有关。花生中富含的镁、钾及部分抗氧化物质,不仅对骨质形成与肌肉收缩功能有积极作用,还能抑制过多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
中医认为花生有“润脾养血”的功能,从现代角度理解,这与其提供的矿物质平衡和抗氧化支持有所呼应。尤其在长期缺乏蔬果摄入的人群中,花生往往能成为稳妥的微量营养补充来源。值得提醒的是,花生虽好,却并非人人皆宜。部分人对花生蛋白存在过敏反应,症状可能从皮肤瘙痒到呼吸困难不等,这需要高度警惕。
储存不当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为一类强致癌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食品安全规范均强调应避免食用霉变花生,这也是在科普时必须反复强调的重要安全点。可见,想吃出健康,挑选干净、安全的花生比盲目追求“多吃”更为关键。
一些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让“花生与健康”的话题更具趣味。南方不少地方把花生称为“长生果”,寓意吉祥长寿。其实这并非迷信,而是人们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出的饮食与寿命之间的朴素联系。
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营养学奠基者便开始注意到花生的营养价值,以至于多部早期营养教材曾以花生油作为健康脂肪的典型例子进行教学,这在医学教育史上亦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难看出,规律食用花生可能给身体带来五大方向的变化:心血管调节、血糖稳定、体重控制、大脑保护以及骨骼与营养支持。
从现代营养学到传统医学,从分子机制到人群观察,花生都证明了其多维度的价值。若能结合多样化膳食模式,合理搭配,发挥花生长处而规避安全隐患,它或许真能“立大功”,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常见而可靠的营养伙伴。
参考文献:
[1]刘力生,胡大一.均衡膳食与心血管健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4):291-296.
[2]冯庆玲.花生及其制品的营养与健康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8,29(24):3383-3387.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中医董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