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家们早已敲响警钟。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生物学教授斯科特·贝尔彻(Scott Belcher)直言:“这些化学物质,是本世纪最让人忧虑的污染问题!”PFAS能在人体器官内滞留数年甚至数十年,而在非粘锅高温下更可能释放有毒气体,涂层磨损时则直接渗入食物。研究显示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争论愈演愈烈!加州“永久化学物质”禁令已点燃各方怒火,但非粘锅究竟有多危险?媒体、专家、行业大佬轮番登场,现场气氛一度剑拔弩张。
科学家们早已敲响警钟。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生物学教授斯科特·贝尔彻(Scott Belcher)直言:“这些化学物质,是本世纪最让人忧虑的污染问题!”PFAS能在人体器官内滞留数年甚至数十年,而在非粘锅高温下更可能释放有毒气体,涂层磨损时则直接渗入食物。研究显示,PFAS已广泛存在于美国人的体内,与癌症、激素失调、不孕不育等健康危机紧密相关。
然而,锅具行业与明星厨师们却拼命打“安全牌”。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专家托马斯·西马特(Thomas Simat)认为,PTFE(特氟龙)本身“非常惰性”,只有在超过500华氏度(约260摄氏度)高温时才会释放有害气体,而普通家庭烹饪很少达到如此高温。他还指出,相比锅具,人们从食物(如鱼类)中摄入的PFAS可能更高。
更令人寒心的是,非粘锅生产过程才是“污染大户”。过去PTFE生产用到另一种PFAS——PFOA(全氟辛酸),已被证实致癌、影响生育与激素,但美国约十年前已淘汰。但谁也说不准,新替代的化学品是否比PFOA更安全。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埃琳·贝克(Erin Baker)感慨:“行业总是切换新的PFAS,风险分析总是滞后——这就像打地鼠,每用一种新化学品,风险就冒出来。”
尽管如此,锅具联盟和大厨们依然摆出“我们很清楚”的架势。雷切尔·雷(Rachael Ray)和David Chang(大卫·昌)分别在公开信中表示:“PTFE只要生产得当,完全安全。非粘锅耐用、易清洁又省油,给家庭和餐厅都带来极大便利。”
行业协会主席史蒂夫·伯恩斯(Steve Burns)更是激愤地称:“这项禁令纯属政治作秀,不是科学决策。化工企业才该为污染负责,立法却完全没把他们列入责任名单。”他警告说,禁令会让普通家庭承担更高的锅具成本,影响数百万人的饮食生活。
真相究竟在哪?一边是科学警告,一边是行业自信,法案能否最终落地,已成为美国社会窥探的热门话题。谁能想到,厨房锅具竟牵动如此复杂的利益与公共健康谜团。
加州 PFAS 禁令引发的激烈对峙,本质是风险预判与利益维护的尖锐碰撞。这场争论的核心错位在于:科学家锚定的是 “全生命周期风险”,而行业固守的是 “使用端安全”,双方对 “安全” 的定义从根源上便南辕北辙。
行业抛出的 “260 摄氏度阈值论” 看似有理,却巧妙回避了两个关键隐患。其一,生产端的污染从未真正消散 —— 即便 PFOA 被淘汰,替代的短链 PFAS 因水溶性更强、迁移性更高,反而加剧了环境扩散风险,这种 “打地鼠式” 的替代游戏,让风险始终领先于监管。其二,涂层磨损带来的摄入风险被刻意淡化,当 PFAS 随食物进入人体,其长达数十年的累积效应,绝非 “偶尔摄入” 就能一笔带过。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的叙事陷阱:用 “易清洁、省油” 的便利性绑架日常需求,以 “成本上涨” 恐吓普通家庭,却对化工企业的污染责任避而不谈。正如 SB 682 法案争议所暴露的,行业反对的不仅是禁令本身,更是对 “有意添加” 的宽泛定义切断了其模糊操作的空间。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公共政策是否该坚守 “预防性原则”。14000 余种 PFAS 构成的复杂家族,意味着任何单一物质的 “安全证明” 都无法覆盖整体风险。当科学家敲响警钟时,真正的理性选择不是纠结于 “是否绝对有害”,而是追问 “是否必要存在”。不粘锅的便利终究可被替代,但 “永久化学物质” 对健康的侵蚀不可逆。加州禁令的价值,正在于倒逼行业走出 “先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让公共健康真正优先于商业利益。
来源:世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