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出手了,这一次下手的不是别国企业,而是台厂捷安特:一个在全球自行车市场里响当当的品牌。
美国出手了,这一次下手的不是别国企业,而是台厂捷安特:一个在全球自行车市场里响当当的品牌。
9月24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突袭式地宣布,暂停放行捷安特母公司巨大机械在台湾生产的自行车与零组件,理由令人瞠目:“涉嫌强迫劳动”。
捷安特就这样中枪,你信吗?
美国这一纸“WRO”(暂缓放行令),来得快、来得狠。
不仅立即暂停清关,甚至有可能酿成最糟的结果:货物全数没收、品牌声誉重创、供应链全面崩盘。
美方理由是什么?“调查发现”的所谓事实如下:恶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债务劳役;扣发工资;外劳过度加班。
细究之下,这些问题很多并非捷安特独有,而是整个台湾外劳制度的结构性问题:
台湾法律规定雇工必须通过中介引入,并按月缴纳费用;中介跨国连接,费用高昂,部分压薪行为或源于中介本身;企业需代为安排外劳宿舍,品质参差不齐。
这是一套台湾自己制定并运行多年的劳工制度,是否合理有讨论空间,但要一棍子打死一家企业,理由够吗?
美国,是在制裁制度,还是在处罚竞争者?
更微妙的是这一事件发生的时机。
注意,现在正值台美关税谈判关键节点,双方围绕商品税率博弈激烈,尤其在自行车、机电等出口占比高的传统制造品类,美方阶段性让步迟迟未现。
结果突然传来美国海关动用行政手段,针对一向低调踏实的跨国品牌捷安特,冠以“强迫劳动”大帽子,直接扣货。
这像不像是一场“敲山震虎”?
个人认为,美国这一招早就不是新闻。从新疆棉花、光伏材料到广州的义乌小商品,谁抢了美国企业的市场蛋糕,谁就可能被点名“涉嫌强迫劳动”。
这一次,轮到捷安特了,仅仅因为它”太成功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项WRO命令只针对从台湾出口至美国的产品,同一家厂,在中国大陆或越南的生产并未列入。
坦率地说,捷安特目前的态度是被动的。
按照程序,捷安特如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足够证据自证清白,货物将直接进入没收程序或销毁流程。
而整个过程,美国方面不需要开庭、不需辩论,一句“合理怀疑”就足以卡住你的全球供应链。
这就是美式“行政霸凌”最危险的地方。
这不是“司法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公正申诉的灰色领域。如果没有拉关系、找游说、找说客,捷安特的问题根本无解。
很多人不知道,美国的相关法规并没有明确定义何谓“强迫劳动”标准行为,全看行政机关“认定”。
所以,捷安特未来的处理方向可能是:
第一步:立即启动对美游说,找华盛顿说客搞定事宜,小则“下不为例”,大则认亏割肉;
第二步:加速产能转向其他市场,避开美国这块雷区;
第三步:与台湾当局就外劳政策进行彻查与通盘检讨,从源头堵死“中介灰黑地带”。
类似被“强迫劳动”搞过的还有海康威视、华为、宁德时代——捷安特只是最新的受害者,不会是最后一个。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盯上捷安特?因为它做到了美国企业做不到的:高质量、低成本、全球布局。
以2019年为例,捷安特旗下产品已占全球高端自行车市场份额近20%,远超美国产牌Trek和Specialized。
它不仅代表着台湾制造,也代表着“中国制造”崛起背后的系统性能力。
而这个能力,正是美国最恐惧的。
我始终认为,所谓“强迫劳动”帽子原本就不是给“人权”准备的,而是给“市场成功者”准备的镣铐。
今天它扣住的是捷安特,明天,它可能盯上的是:出口平台拼多多;AI服务商商汤/百度;抑或是又一家光伏龙头。
结论只有一个:除非你不想在美国市场做大,否则就得随时准备被扣帽子。
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正视:制造以外,“制度输出”是美国另一个战场;行政权滥用才是真正杀伤力最大的“非关税壁垒”;“合规监管”可能成为未来对中国大陆甚至港澳台企业的新式经济武器。
所以要未雨绸缪:加快东南亚、中东、新欧亚国家产业转移布局;强化国际公关团队建设,预防性沟通、游说;建立跨台海一致的劳工政策标准,提高外劳制度透明度;最重要:坚持科技自立、通路多元,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捷安特事件不是孤例,你越强,美国越怕——怕的不只是产品,还有背后的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经月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