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走进电梯,耳边是震耳欲聋的广告语,眼前是循环播放的“你值得拥有”,低头看手机没信号,闭眼思考人生还会被人以为不舒服……你想逃,却无处可逃。
现在走进电梯,耳边是震耳欲聋的广告语,眼前是循环播放的“你值得拥有”,低头看手机没信号,闭眼思考人生还会被人以为不舒服……你想逃,却无处可逃。
这是数亿中国人每天都在经历的电梯广告“洗脑”现场。
2025年4月9日,:分众传媒宣布以83亿人民币全资收购竞争对手新潮传媒。
看到这个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完了,我们这些电梯乘客可能得听广告听到退休了。
这不是玩笑,因为分众+新潮之后,整个电梯广告市场的份额一下子冲到了71.2%,彻底一家独大。
分众是楼宇广告的老大,新潮是这十年里唯一能掀起点浪的对手。两家打了十年价格战、拼了十年屏幕数,最后联合了。
说白了,这就像滴滴收购Uber,你以后打车得选,广告也得照单全收。
很多人不知道,这门你每天只想躲开的生意,利润高得惊人。
据财报,2024年分众传媒营收123亿、净利润52亿,净利润率高达41.36%,比泡泡玛特、海底捞都狠。
为什么赚钱?
一句话:收租了、还不用操多少心。
梯媒的逻辑是这样的:向写字楼、居民楼、商场等物业租广告位;然后自己装液晶屏、海报架;再卖给广告主,一卖就是一年365天不打烊。
除去设备采购、物业分成、广告销售团队,其他几乎没什么大头开销。一旦拓点做大,那就是“批发收租”的节奏。
而且这些楼宇的物业结构极度分散,毫无议价力,分众想进哪装哪,用钱就能办事。
这门生意的本质,不是广告技术,不是创意,是——规模 + 强控场景 + 现金流滚雪球。
2003年,江南春创建分众传媒。
彼时的他刚30岁出头,却已经看穿了电梯广告的核心密码:“谁先把屏幕装满谁就赢。”
他拿着软银、鼎晖、高盛的投资,一口气在五年内干了60多起收购、砸出16亿美元,直接从1线干到全国。
2005年,分众就在纳斯达克敲钟,成就“中国最赚钱的广告IPO”。
2006年,他用3.25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聚众传媒,彻底打通电梯广告的垄断帝国。
截至目前,分众掌控屏幕数量超250万块,是国内户外广告之最。2018年甚至引来阿里巴巴以150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
看懂了吧?分众不止是一个公司,它是资本催熟的一棵摇钱树。
分众独大不是永恒。
2018年,看到阿里投了分众,百度和京东立刻坐不住了,“你有春哥,我就扶一个新兄弟”。
百度先投下21亿;京东2019年又补上10亿人民币;2021年给出了4亿美元的新融资。
一瞬间,新潮从一个7万屏幕的小弟,膨胀到两年内超70万块,直追老大分众。
于是马路上、电梯里、高铁旁,广告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TGIF变成“Thank God It’s 广告 Day”。
谁都想“疆域扩大”多装屏,但价格战连续打了三年——结果很明显:两败俱伤。分众的毛利率从73%掉到45%;新潮更是连亏七年,撑不住了。
2025年,新潮终于认输,以83亿被分众收购,估值暴跌60%。
人们调侃说:这是一次资本刷分的“广告届全明星合作”。
但躺着挨收割的,是你我这样的普通用户。
你回想一下,现在的广告啥时候最烦?
不是你刷短视频时看到的软广,也不是朋友圈那些精致的投放,而是那群用扬声器跟你对话的电梯屏!
刷短视频,你能划走;看电视剧,你能跳过贴片;地铁广场,你可以视而不见;但电梯,你别无选择!
尤其现在5G普及,手机反而在电梯里段段段信号,你真的是被“逼着听完”全过程。
从影院映前,到电梯里,从地铁广告到小区门禁,分众用两百多万个屏幕构建了个信息“围城”。
你我成了囚徒。
你以为广告是在卖东西?
其实他们卖的是注意力,卖的是你的潜意识记忆。
还记得“九品官职”“谁说我不行”“就是这个feel倍儿爽”吗?你可能并没有购买意愿,但这些品牌早就强行在你脑子里刷了存在感。
广告主们太知道这点了:“能够硬控你注意力的渠道,值千金。”
而分众这门生意的最大护城河就是——“谁都能装个广告屏,只有我们能做到强制收看。”
你也许讨厌,但你必须得看。你不愿意,但你逃不掉。
于是资本笑了,江南春也笑了。
不少人问,这玩意有未来吗?
看现状还在扩张也就罢了,但未来比谁都狠。
升级感应系统:刷人即播,根据楼层和住户结构定制广告?人脸识别用户画像:直接投你爱看的?5G屏幕+语音交互:来点AI互动?
别以为是科幻,分众早就在搞影院映前广告植入互动弹幕技术了。
再过几年,谁说电梯广告不能有“元宇宙味儿”?
你以为你在等电梯,其实你在参加一场线下专属“演唱会广告”。
而你付出的,不是钱,是注意力,是生活的私密时间。
很多人忘了,其实按规定,电梯广告屏进社区,物业应该征求业主或租户同意。
但你有被咨询过吗?没有。
广告收益是千万元级,物业给你减过一块物业费没?也没有。
最后被代表的是我们,赚钱的是他们,退场的是我们,站桩的是他们。
这盘棋,谁的人生被“广告外包”得最狠,谁最无力发声,答案不言而喻。
电梯广告绝非原罪。
广告可以有,但不能永远成为粗暴渗透用户的工具。
当“注意力经济”卷到极致,用户的舒适权、选择权就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
如果每一家物业、每家广告公司更在乎一丁点居民的感受,或许我们不会连等电梯都得习惯“被营销”。
这门生意最后的赢家,也许不是利润最高的公司,而是最懂用户尊重的企业。
说到底,人也是品牌。但愿当无处不在的广告将我们逼进极限时,总有人能为“人”这个标签,留下一条喘息的出口。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经月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