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伊通丨以文明之光照亮振兴之路——吉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暨移风易俗交流活动侧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1 00:01 1

摘要:9月29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暨移风易俗交流活动在伊通满族自治县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宣传文化战线工作者齐聚这片被誉为“七星福地”的热土,共同探寻新时代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的路径,为吉林全面振兴注入精神动力与实践活力。

九月的伊通,层林尽染,硕果飘香。伊通河畔,一场关于文明与发展的深度对话正在展开。

9月29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暨移风易俗交流活动在伊通满族自治县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宣传文化战线工作者齐聚这片被誉为“七星福地”的热土,共同探寻新时代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的路径,为吉林全面振兴注入精神动力与实践活力。

一个样本:让“德者有得”从理念变为现实

“文明促进经济,经济支撑文明!”这句朴素而有力的口号,道出了伊通县“文明经济”项目的核心要义。

在永宁街道福康社区,每周末的“群众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活动吸引着数百名群众。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移风易俗主题二人转赢得阵阵掌声;舞台下,文明经济产品展销区人头攒动,商家自愿拿出销售额的10%支持文艺演出。文明实践在这里不是说教,而是一场群众自发参与的文化盛宴,一次经济与精神的双向奔赴。

在马鞍山镇北岗子村,“文明七姐妹”的故事更让人动容。这七位普通农村妇女因制作满族黏豆包走到一起,在“文明经济”项目帮扶下,她们获得了产品包装设计、品牌打造、非遗传承人申请等全方位支持。从贫困户到文明户,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她们用双手改变了命运,也为“好人好报、德者有得”写下生动注脚。

在永春米业的生产车间,市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牌匾熠熠生辉。这家年销售额达1.2亿元的企业,在“文明经济”推动下与河源镇吉祥村基地共建,打造出葡聚糖含量达8.06%、208项农残未检出的高端大米。企业负责人郑立梅作为“吉林好人”,带头修路、优先招聘贫困户,让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文明在这里不是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发展红利。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王颖在讲话中指出:“伊通县文明经济项目,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创新性实践样本。这一实践贯穿了‘文明为魂、实践为要、创新为径、发展为果’的核心理念,是‘小切口推动大变革’的生动范例。”

一套机制:“1341”工作流程的探索实践

如何让文明实践既“叫好”又”叫座”?伊通县用4年时间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1341”工作流程: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1个鲜明导向;推动生产者、产品、消费者3个维度的文明程度提升;提供资源、活动、队伍、阵地4个方面支撑;探索1条以人为本、一体推进、协调发展的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径。

在具体实践中,伊通县构建了“思政铸魂、产品赋能、电商拓界”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与长春工业大学共建的”大思政课创新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在直播带货中完成社会实践;以满族文化为底蕴打造的“晶格格”“福格格”品牌,让每一粒大米、每一根面条都承载着文明内涵;整合抖音、快手、百度等平台的电商联盟,让农产品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

“思想有传播、产品有市场、群众得实惠”,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效。文明经济促进会下设的“金点子”“金号角”“金把头”“金钥匙”“金嗓子”“金尺子”六支志愿服务队,为项目提供智力支持、资金保障、平台搭建;八大联盟整合100余家企业资源,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文明与经济在这里不是“两张皮”,而是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活动中,长春工业大学与伊通县共建“大思政课创新实践基地”,长春财经学院与文明经济数智电商联盟携手,10余所高校将实践基地设在伊通……校地合作为文明实践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谭建光、田丰、张祖平等专家在此设立工作室,为”文明经济”提供理论指导。

活动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文明经济”销售端、生产端、加工端的全产业链运行。从福康社区的“三维十法”到北岗子村的“家风一体化”,从永春米业的“四助四引领”到遍布城乡的文明实践站点,一幅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文明之光,照亮振兴之路;实践之力,汇聚奋进之势。经过7年探索,文明实践开创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路径、新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林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足的干劲,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书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