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二里头文化玉器——中国古代玉器管窥(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23:55 2

摘要:夏代玉器主要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二里头遗址年限大致在1735B.C.~1530B.C.,是夏晚期的都城。

(二)夏商周玉器

1、夏代二里头文化

夏代玉器主要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二里头遗址年限大致在1735B.C.~1530B.C.,是夏晚期的都城。

二里头玉器主要为两类,一类是礼玉,如玉圭、玉璋、玉柄形器、玉钺、玉璧、玉戈、玉刀等;一类为佩饰玉,如玉镯、玉管、玉珠、还有绿松石龙、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等。

二里头文化玉牙璋

“璋”字最早见于西周,战国成书的《周礼》中璋是祭祀南方的玉礼器,东汉《说文》中说:“剡yǎn上为圭,半圭为璋”,剡yǎn是尖、锐利的意思,圭有一类尖首圭,把尖首圭纵向从中剖开,就可以得到两件斜尖形的璋。

二里头遗址墓葬中共出土玉牙璋4件,是二里头文化辐射性的代表。

牙璋其总体特征是扁平长条形,前端较宽,有内凹形的弧刃,后端较窄,有扉牙装饰。

一般认为牙璋起源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后传入中原。近年陕西石峁遗址有大量牙璋的发现,也可能与二里头有传播继承关系。进入二里头文化时代,牙璋又从中原地区向长江中上游、甚至岭南一带传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大量玉(石)牙璋,也扩散到福建、广东,甚至香港、越南也有玉牙璋出土,彰显了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的影响力。

七孔玉刀 (禁出文物)

夏 1975 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VIIKM7出土

现藏: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通长65厘米,刀面上有七个等距的圆孔,因而得名,刀刃厚度仅0.1厘米,是二里头出土的形制最大、最精美的有刃玉器之一。

通体抛光细腻,玉料为墨绿色,两端有对称的锯齿,刀面近两端处有明显的网状斜线装饰。

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刀4件,均见于大中型墓,这件VIIKM7:3的七孔玉刀器型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多孔石刀,没有使用痕迹,应该是用于祭祀的礼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夏代1984年二里头遗址Ⅵ区M11:7

现藏: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长16.5里,宽8~10厘米,出土于墓主人胸前,铜牌饰西侧为铜铃,墓葬时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目前共发现了约30件,二里头遗址出土了3件,分别为二里头遗址1981V区M4:5一件,

1984Ⅵ区M11:7一件,

1987Ⅵ区M57:4一件,均出土于随葬品丰富的墓葬。

这种铜牌饰流行于夏代前后,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物品,开我国“金镶玉”工艺的先河,是当时制作工艺最复杂的青铜器种类之一。

铜牌饰的功能和纹饰含义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来源:蹉跎笑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