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与八卦:《周易》符号体系的源流、内涵与文化延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23:53 1

摘要:《周易》之“卦”,是象征自然现象与人事变化的系统性符号,其构建基础为两种核心元素:阳爻(—)与阴爻(--)。爻者,效也,“效天下之动者也”(《系辞上》),阴阳二爻分别模拟天地间刚健与柔婉的两类基本属性,为整个符号体系赋予了对立统一的内在张力。

一、卦与八卦的核心定义及符号本源

《周易》之“卦”,是象征自然现象与人事变化的系统性符号,其构建基础为两种核心元素:阳爻(—)与阴爻(--)。爻者,效也,“效天下之动者也”(《系辞上》),阴阳二爻分别模拟天地间刚健与柔婉的两类基本属性,为整个符号体系赋予了对立统一的内在张力。

依据爻数组合的差异,卦分为两大基本形态。《周礼》明确记载:“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三爻相叠而成的“经卦”,通称“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基本图形。六爻相叠(即两经卦上下相重)而成的“别卦”,共计六十四种,涵盖了天地万物的演化图景与人事变迁的各类情境。古时“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卦的核心功能是通过符号解读占断吉凶,成为先民认识世界、决策行为的重要工具。

八卦作为经卦的核心形态,其符号组合蕴含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初步认知。《易传·系辞下》称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一说法为八卦赋予了神圣的起源属性。从符号构成来看,每卦三爻的排列并非随意组合,而是遵循“阴阳相错”的基本法则,如乾卦三阳爻象征纯粹的刚健之气,坤卦三阴爻代表极致的柔顺之性,其余六卦则通过阴阳爻的不同配比,呈现出刚柔杂糅的中间状态,形成了完整的符号谱系。

二、八卦起源的学术考辨与考古实证

关于八卦的起源,传统文献与现代学术研究形成了多元阐释,而考古发现的新资料持续推动着认知的深化。

(一)传统文献中的起源叙事

《易传》确立的“伏羲作卦说”成为后世主流认知,《系辞下》详细描述其功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一叙事将八卦的起源与先民对自然的观察、对神明的敬畏紧密结合,赋予其“类万物之情”的认知功能。

另一重要传统观点与“河图洛书”相关,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文字的灵龟,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这一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却反映了先民将八卦视为宇宙秩序具象化的认知倾向,为八卦符号赋予了贯通天人的神圣性。

(二)现代学术的争议焦点

现代学界对八卦起源的探讨围绕“占卜起源说”展开激烈争论。主流观点认为八卦源于上古占卜实践,冯友兰提出八卦由模仿占卜龟兆而来,是标准化的“兆”;高亨认为阴阳爻象征占筮用的两种竹棍,八卦是竹棍的不同排列方式;李镜池则主张阴爻和阳爻源于结绳记事中的小结和大结,为记录占筮之数而衍化为八卦。

张政烺基于殷周数字卦的研究提出突破性观点,他统计周初32例数字卦发现,一、六两字出现次数最多,奇数与偶数数量大体平衡,推测二、三、四因书写易混而分别归并于一和六,认为“占卦实际使用的是八个数字,而记录出来的只有五个数字,说明当时观象重视阴阳”,提出八卦由数字卦演化而来的假说。这一观点得到唐明邦、郑万耕等学者支持,认为其“具有相当的考古文献上的根据,为我们探讨卦爻画的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

但反对者指出该假说存在逻辑缺陷,认为“数字卦中的所有数字都被区分为阴阳二性,必然意味着阴、阳爻画的三爻八卦、六爻六十四卦的存在,而且它们是先于数字卦的存在而存在,而数字卦只是用阴阳爻画的八卦、六十四卦进行占筮而得到的筮数”,实则颠倒了二者关系。朱伯昆等学者则从功能角度指出,“八卦所以演为六十四卦,看来是出于占筮的需要。随着占筮的发展,八种卦象不足以包括所占之事,于是加以推衍”,从实用需求角度解释了卦体的演化。

(三)考古发现的新证

近年考古发现为八卦起源研究提供了实物支撑。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距今8500年的彩陶上,纹饰与八卦符号高度吻合,其中蕴含六爻卦“雷地豫”的信息,这一发现将卦符的出现时间大幅提前,远早于《周易》六十四卦形成的三千年前,提示八卦符号可能源于更早的先民符号系统。

清华简《筮法》的面世进一步拓展了认知维度,其只用八经卦、由两组重卦组成(实为四经卦)、所用筮数是四、五、六、七、八、九,与《周易》的六爻重卦、九六之变形成显著差异,证明先秦时期并非只有三易,而是多种筮法并存,八卦符号在不同筮法体系中存在多元发展形态。马王堆帛书《周易》则呈现出特殊的卦画形态,阴爻画作“∧”而不作“--”,印证了卦符在流传中的变异特性。

三、卦与八卦的符号系统及逻辑架构

卦与八卦的符号体系并非简单的爻画组合,而是蕴含着严密的数理逻辑与哲学思维,其结构形态与排列秩序共同构成了《周易》的核心框架。

(一)经卦与别卦的构成逻辑

经卦作为八卦的基本形态,三爻的位置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自上而下分别对应“天、地、人”三才之道,《系辞上》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即六爻别卦同样遵循三才原则,上二爻为天位,中二爻为人位,下二爻为地位。这种结构设计使卦符天然具备“通贯天人”的认知功能,成为连接自然秩序与人事活动的符号中介。

别卦由两经卦相重而成,上下经卦分别称为“上卦”(外卦)与“下卦”(内卦),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别卦的核心语义基础。如“地水师”(䷆)下坎(水)上坤(地),“水聚于地中或行于地下,象征兵众聚集或行军,生动地描绘了出师征战的场景”;泰卦(地天泰,䷊)下乾上坤,象征“天地交而万物通”,否卦(天地否,䷋)下坤上乾,象征“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二者通过上下卦的位置颠倒形成对立,揭示了“物极必反”的辩证法则。

(二)六十四卦的排序法则

通行本六十四卦的排序遵循“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的核心原则,这一特征由唐代孔颖达首次明确概括:“每两卦相偶,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若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若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之类是也。”所谓“覆”,指一卦倒置而成另一卦,如屯卦倒置为蒙卦;所谓“变”,指一卦的阴阳爻全部反转而成另一卦,如乾卦变坤卦。

清代崔东壁首次系统解析了卦序架构,提出“纯卦统八”“交卦统一十有六”的骨构理论;现代学者沈有鼎则从逻辑学角度揭示其建构原则,指出卦序生成包含“规划、建构、赋序”三个环节:规划确立分篇与主卦布局,建构以阴阳平衡为核心模拟万物,赋序基于图形逻辑与言定规则形成对称次序。这种排序并非随意安排,而是融合易平方图数理根基、三轴幻方空间转换及五例律动变例动态演化,体现了数理逻辑与哲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三)京氏八宫卦的分类体系

西汉京房突破传统卦序,创立八宫卦系统,将六十四卦按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八宫分类,每宫以一经卦为首卦(本宫卦),统领七卦,依次为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游魂卦、归魂卦。其生成规则为从八宫的首卦出发,逐步改变每一爻,每改变一爻,出现一个新的卦,如乾宫首卦为乾,初爻变而为姤(一世卦),二爻变而为遯(二世卦),直至五爻变而为剥(五世卦),再返变四爻而为晋(游魂卦),下卦三爻全变而为大有(归魂卦)。

京房八宫卦系统将天干、五行、星宿融入卦爻,建立天人对应的象数模型,与“卦气说”相结合,以六十四卦配四时节气物候,使卦符系统与历法、天文形成严密关联,为汉代象数易学奠定了基础。这一体系虽被后世部分学者斥为异端,却“深刻影响虞翻、干宝等后世易学家,在易学哲学史与占卜实践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四、八卦的象征系统与阐释传统

八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类万物之情”的象征功能,《易传·说卦传》系统构建了八卦的象征体系,后世学者则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阐释维度,形成了绵延不绝的解卦传统。

(一)《说卦传》的核心象征体系

《易传·说卦传》对八卦的象征意义作了全面总结,确立了以自然现象为基础、涵盖多领域的取象系统。其中,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泽为兑,这八种自然现象构成了八卦象征的核心根基。在此基础上,每卦进一步延伸出对人事、器物、动物、人体等的象征:

1.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2.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3.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

4.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

5.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

6.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干卦;

7.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

8.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这种多维度的取象并非随意附会,而是基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类比逻辑,如乾卦以“天”为核心,延伸出“君”“父”等具有刚健统领属性的事物;坤卦以“地”为核心,延伸出“母”“众”等具有承载包容属性的事物,体现了先民“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

(二)乾坤两卦的核心地位

在八卦体系中,乾、坤两卦占据“万物之始”的核心地位,《系辞上》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系辞下》则强调“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将乾坤视为理解《周易》的门户。

乾卦的核心德性为“健”,卦辞“元亨利贞”概括了其“创始、通达、和谐、贞固”的本质属性,爻辞则通过“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的演进,展现了阳刚之气从积蓄到鼎盛再到衰退的过程,揭示了“与时偕行”的处世智慧。坤卦的核心德性为“顺”,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强调其“柔顺守正”的属性,爻辞“履霜,坚冰至”则警示“防微杜渐”的道理,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乾坤两卦的关系是“阴阳合德”的典范,乾卦象征主动性的创造,坤卦象征被动性的承载,二者“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共同构成了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本源动力,正如《系辞上》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三)占筮实践中的象征应用

在古代占筮实践中,八卦的象征意义是解读吉凶的核心依据,《左传》《国语》中保留了大量此类案例。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成季之将生,卜士之,遇大有之乾”,占者解读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其依据在于:大有卦六五爻变而为乾卦九五爻,乾卦象征天与父亲,九五为“至尊之位”,从大有卦的离卦变成乾为天的乾卦,一个是后天八卦的南方,一个是后天八卦的南方,故推断此子和他父亲一样尊贵,虽然不是国君,但是他的地位和国君无异。

这类占筮解读遵循“卦象为本,爻变为用”的原则,首先依据本卦与变卦的卦象确定基本情境,再结合变爻的位置与爻辞细化判断。清华简《筮法》则呈现出不同的解读模式,其占断吉凶休咎,不用卦辞、爻辞,主要依据特殊数字以及上下左右四卦之间的位置关系,且侧重爻象,以乾坤运转、四季吉凶、干支变化作为占断祸福的征兆,反映了先秦时期不同筮法体系中象征应用的多样性。

五、卦与八卦的哲学升华及历史演进

卦与八卦的符号体系从最初的占筮工具,逐步演变为承载中国哲学核心思想的载体,其间经历了多次重要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易学流派。

(一)先秦:《易传》的哲学奠基

《易传》(又称《十翼》)的成书标志着八卦符号从占筮工具向哲学体系的转变,孔子及其弟子通过对卦爻辞的阐释,注入了儒家伦理思想与道家阴阳观念,使《周易》具备了“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哲学高度。

《易传》的哲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确立“阴阳之道”为核心思想,《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将阴阳爻的对立统一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其二,强调“变易”精神,《系辞下》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将卦爻的变化特性提炼为处世治国的基本原则;其三,构建“天人合一”的认知框架,通过八卦象征系统将天、地、人贯通为一体,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乾文言》)的理想人格。

(二)汉代:象数易学的体系化

汉代易学以象数派为主流,京房是其代表人物,他突破传统象数体系,构建八宫卦系统,首创纳甲法,将天干、五行、星宿融入卦爻,建立天人对应的象数模型,同时提出“卦气说”,以六十四卦配四时节气,为历法提供哲学依据。

汉代象数易学的特点是构建了精密繁复的符号宇宙模型,将卦爻符号与天文、历法、五行、灾异等紧密结合,形成了“天人感应”的阐释体系。如京房通过“七政二十八舍”的观测,将“八方八风”与八宫卦对应,“北方广莫风行令时,季节为冬季,于天象,太阳居于虚宿女宿,于历为十二月,于支为子” ,使卦符系统成为解读天人关系的工具。这种体系化的努力虽丰富了八卦的阐释维度,但也逐渐陷入繁琐附会的困境。

(三)魏晋:玄理易学的革新

魏晋时期,王弼以“玄风解易”,对汉代象数易学进行了彻底革新,提出“得意忘象”的著名主张。他批判汉代易学执着于具体的卦象、爻辰、纳甲等推演技术细节(象),反而遮蔽了《周易》所蕴含的根本哲学精神和玄妙义理(意),主张“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

王弼的贡献在于将易学从占卜技术提升到本体论哲学的高度,以“无”“本末”等玄学概念解读卦爻符号,认为八卦的本质是“显道神德行”(《系辞上》),其价值不在于具体的象数推演,而在于彰显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的关系。这种“扫象显理”的诠释路径,使《周易》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经典。

(四)宋明:义理与象数的融合

宋明理学时期,易学发展呈现出融合义理与象数的趋势,代表人物有邵雍、程颐、朱熹等。邵雍传承“河图洛书”传统,提出“先天之学”,其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展现了严密的数理逻辑和宇宙时空模式,将八卦的排列与宇宙生成次序相联系,认为“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构建了完整的宇宙论体系。

程颐著《程氏易传》,以“理”解易,认为六十四卦是“天理”在不同时空条件和情境(时位)下的具体显现,读《易》的关键在于“随时取义”,即根据具体的卦爻时位来体认和践行天理,特别强调《易》对道德实践的指导作用。朱熹则作为宋易的集大成者,著《周易本义》《易学启蒙》,采取调和态度:承认河洛图书的价值,重视《易》起源于占卜的本义(“《易》本卜筮之书”),但其哲学阐释充满浓厚的理学色彩,用“理气论”“心性论”来解读卦爻辞和《易传》,其经传分离的定本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近现代:易学的实证化与多元化

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与西方学术方法的引入,易学研究呈现出实证化与多元化的趋势。张政烺、李学勤等学者利用“金文、甲骨文、汉石经、马王堆帛书以及安阳殷墟出现的数字卦等”新出土材料 ,对卦序、卦名、卦爻辞进行重新解读,推动了早期易学研究的突破。

这一时期的易学研究形成了多个流派:疑古派如顾颉刚、李镜池通过辨伪和考信,揭示卦爻辞的占卜本质;实证派如高亨著《周易大传今注》,将《易经》视为史料,将释易的目的设定为考察上古史;科学易派如薛学潜、董光壁等利用科学原理解释《周易》文本思想,或将易学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进行原理互证,试图挖掘八卦符号与现代科学的关联。同时,出土文献的研究推动了早期易学“分系”理论的形成,刘光胜等学者提出将早期易学分为《连山》《归藏》《周易》及清华简《筮法》四系,展现了多元生成、激荡融合的繁盛景象。

六、卦与八卦的文化渗透及现代价值

卦与八卦的符号体系早已超越了易学本身,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解读东方文明的重要密钥,其蕴含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一)对传统文化领域的深层渗透

在中医领域,八卦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构建理论体系的核心工具。藏象经络理论将人体视为“小宇宙”,其生理病理变化与天地阴阳消息、卦气流转相对应;五运六气学说则以卦气说为基础,通过八卦配四时、五行,预测气候变化与疾病流行,指导临床诊疗。如坎卦象征水,对应肾与膀胱,体现了“水藏于肾”的生理关联;离卦象征火,对应心与小肠,反映了“火藏于心”的脏腑关系。

在兵法领域,《孙子兵法》等经典中的“奇正、虚实、变化”思想,与《周易》的“变易、阴阳转化”哲学一脉相承。八卦的“刚柔相推”对应兵法的“刚柔兼济”,“穷则变,变则通”对应兵法的“因敌制胜”,而六十四卦的“非覆即变”则与兵法的“攻守转换”形成内在呼应。如《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暗合坎卦“隐伏”之象,“趁火打劫”则对应离卦“毁折”之性。

在道家修炼与民俗文化中,八卦符号同样具有重要地位。道家内丹修炼将“火候”的进退、阴阳的交媾用卦爻变化来比喻,如以“复卦”象征阳气初动,以“乾卦”象征阳气鼎盛;民俗中则以八卦图作为驱邪避凶的符号,广泛应用于建筑、服饰、节庆等领域,体现了“阴阳调和”的吉祥寓意。此外,八卦的方位象征(如后天八卦配八方:乾为西北,坎为正北,艮为东北,震为正东,巽为东南,离为正南,坤为西南,兑为正西)还影响了传统风水理论与环境布局观念。

(二)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在哲学层面,八卦蕴含的辩证思维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为理解事物矛盾提供了基本框架,“变易”思想提醒人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元亨利贞”的德性追求则对个人道德修养具有引导意义。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特别强调,《周易》的辩证思维对现代人处理矛盾的启发,如“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观,这一思想在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挑战时仍具有现实价值。

在科学领域,八卦符号与二进制的关联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佳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受八卦阴阳爻的启发,完善了二进制理论,认为八卦包含了所有数学的奥秘,这一发现推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尽管学界对二者的直接关联存在争议,但八卦符号所蕴含的数理逻辑与抽象思维,确与现代科学精神存在内在契合。

在文化传播领域,八卦符号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等领域。其“类万物之情”的象征特性,使其能够超越语言障碍,成为传递东方哲学智慧的载体。从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到现代设计的创意灵感,从传统易学研究到跨文化哲学对话,八卦符号始终保持着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结语

卦与八卦作为《周易》的核心符号体系,从距今八千余年的远古符号雏形,到先秦时期的哲学奠基,再到后世各朝的理论演进,形成了一部绵延不绝的诠释史。其以阳爻、阴爻为基本元素,构建了经卦与别卦的符号架构,通过“观物取象”形成了多元象征系统,蕴含着“阴阳之道”、“变易精神”、“天人合一”等核心哲学思想。

从占筮工具到哲学经典,从文化符号到思维范式,卦与八卦的演进历程折射出中国先民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智慧结晶。在现代社会,这一古老的符号体系并未过时,其辩证思维、系统观念与和谐追求,仍能为应对当代挑战、传承文化基因提供重要启示。正如《系辞上》所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卦与八卦所承载的智慧,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史哲大辞典》

来源:浮沉云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