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农村的“害兽”,农民对它恨之入骨,如今骨头能卖300一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7:08 1

摘要:黑夜里,一片麦地突然倒下一排嫩苗,谁也没看见凶手,只剩松土不断往外鼓。

黑夜里,一片麦地突然倒下一排嫩苗,谁也没看见凶手,只剩松土不断往外鼓。

农户摸黑去看,手电扫过,只看到拱起来的土堆连成一线,一直延到视线尽头,远远的还在晃动。

不用猜,甘肃乡里流传多年的祸首又来了,本地人喊它中华鼢鼠。

这动物不爱露面,只爱钻土,爪子一划就能打出手臂粗的通道,深度直达冻层。

它盯的是根,玉米的、地瓜的、小麦的,全都被咬断,幼苗很快枯黄。

更糟的是收成前夜,成熟穗粒被拖进地下仓库,几亩田只剩空壳。

五十年代起,青海湖周围、陇东塬区、关中平原先后报过大面积减产。

公社记账本写得清,一年忙到头,缺苗率接近作物总数的百分之十五。

牧民也苦,草根被咬断后,草皮松散,春风一起,黄沙走得比羊群快。

有一年,青海湖北岸折腿的马匹超过一千头,洞口遍布草甸,走几步就能踩到软塌陷坑,马蹄无处落稳,牧人胆战。

乡干部领着人撒药,可鼢鼠闻到怪味就退到底层,过几天又冒头。

铁笼子放洞口也不灵,夜里听到轻响,第二天只见封实的泥塞。

长年斗智斗力,队里花钱买药、修田埂,还得填洞,光人工就发愁。

那时没人想到,这种害兽的骨头会进药柜,更没想到会贴着三百元的标签。

事情得从七十年代说起,西北高原生物所组了一个冻土动物课题,张宝琛带队。

研究员挖开鼢鼠的洞道,测呼吸、取组织,最后顺手把骨骼也拿回实验室。

有人比对成分,发现胶原蛋白和虎骨接近,氨基酸排列也相差不多。

可那时虎骨已禁用,医馆缺原料,风湿方子一下子断了药链了。

高原所把数据递上去,卫生部审核两轮,一九九零年五月同意把塞隆骨列进药材目录。

通知一到,北京几家老字号药厂立刻派人去西北收骨,价格从四十元窜到一百。

短时间内,市场价格和态度都变了,仓库里有干骨就成了资源。

农民对这事心情复杂,白天还在田里堵洞,晚上却清理骨头卖钱。

有人干脆和科研站签长期合同,一人守几百亩地,地面保产,地下供骨。

价格一路走高,二十多年后,干骨均价接近三百元,还要排队过检验。

不过要取得量,不靠药物根本抓不到,传统投毒又怕误伤牛羊,这成了新难题。

后来推广气压捕捉,钢管插洞,瞬间吸出活体,既能保证骨完整,也避免毒素残留。

牧区也有分歧,有人说捕得太狠会破坏食物网,也有人担心不捕草场难恢复,争论不停。

直到今天,田里洞堆还是能见到,差别只是农民掂着锹时多了一笔额外收益。

老陈是榆中县的种粮大户,他回忆七八十年代,春播时要专门留下几亩地当“牺牲区”。

做法简单,把较差的种子撒那块地,任鼢鼠折腾,好地块就能逃过一劫。

现在他改行收购塞隆骨,货源就在昔日的牺牲区,心里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科研人员把记录整理成表格,等同于给地下储藏做一份盘点。

洞道并非随意挖,一只成年鼢鼠会依据坡度、湿度设主道、侧道、储藏室,条理分明。

主道多在距地表二十厘米处,这一层氧气不断,土质松软,方便进出。

深层则放粮种,温度稳定,老鼠冬天缩在里面,耗费的热量减少不少。

这套构造被生态学者形容为“地下迷宫”,用小型探地雷达能画出清晰网格。

高原所曾在青海试点控制密度,原则是不清场,只把种群压在每公顷五十只以下。

实验区三年后,草本覆盖率回升到七成,牛羊折腿事件下降一半,牧民愿意配合。

但旁边未试点的地块,却因骨价上涨被捕过度,留下泥沙坑,效果各异。

药厂方面也开始设收购限额,每年公告收多少吨,其余时间停止入库,避免刺激捕捉。

塞隆骨真能替代虎骨吗?研究还在继续,动物药新政也一年比一年严。

药效试验涉及关节炎模型、骨细胞培养,还要做三期临床,资金和时间都消耗很大。

对普通庄稼人而言,药理远不如眼前账本直观,一袋骨头能换化肥,这就够了。

批发商进村时开着冷柜车,骨头要先脱脂再烘干,水分不得超过百分之七。

乡里卫生站临时借出烘房,晚上灯火通明,轰隆声把狗都吓得不敢叫。

折筋骨这一挂老方子,又因塞隆骨的加入得以重配,药铺里贴着新说明。

说明强调来源合法,产地检测重金属、农药残留合格,消费者看得心安。

可老兽医赵师傅悄声提醒,外用泡酒姑且可试,口服还得留神个体差异。

有青年问他何时能完全替代虎骨,他只说等报告写完,再问动物。

张宝琛后来回到现场,看着翻新的草坡,他低头拾起一块干骨,没说话。

山风掠过,洞口旁的土轻轻塌落,这景象提醒人和鼠的角力仍然继续。

来源:海岛中惬意吹海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