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一线 延军农场多种经营结硕果:对接“小”农户 实现“大”营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22:22 1

摘要:九月的延军农场,秋风裹着玉米的清香掠过田野。记者走进延军农场跃进河管理区单地块联合体的秋收现场,大型收割机正轰鸣着穿梭田间,种植户毕京玉站在地头,看着金黄的玉米粒源源不断卸入运粮车,脸上笑开了花:“跟着联合体干了10年,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咱种粮越来

九月的延军农场,秋风裹着玉米的清香掠过田野。记者走进延军农场跃进河管理区单地块联合体的秋收现场,大型收割机正轰鸣着穿梭田间,种植户毕京玉站在地头,看着金黄的玉米粒源源不断卸入运粮车,脸上笑开了花:“跟着联合体干了10年,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咱种粮越来越省心,收入一年比一年稳定!这不收粮车直接到地头,粮食立马变现,省时省力。

”从“愁技术”到“有靠山”,老种植户告别“瞎琢磨”。毕京玉种了20多年地,想起早年“单打独斗”的日子直摇头。2015年,他加入管理区单地块联合体后,第一件事就是“告别瞎琢磨”——联合体每年开春都会组织农技人员上门指导,从选种、播种到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每一步都有“技术靠山”。

“以前自己种玉米,选种、施肥全凭老经验,遇到问题就慌神。今年看着产量,亩产又提高了200多斤,这都是‘抱团’的好处,单打独斗哪能扛住那些风险?”毕京玉指着自家90亩玉米地说道。

十年相伴:从“各自为战”到“拧成一股绳”。“2015年刚听说要搞联合体,我心里还犯嘀咕——把地凑一块儿种,能比自己管得好?”赵龙海是联合体的“元老”,回忆起最初的犹豫,他忍不住笑了。那时,农场里不少种植户和他一样,要么缺技术、要么愁销路,50亩地的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

随着联合体逐步整合资源,情况慢慢变了。“第一年购买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和机车作业费就节省15%;管理区服务做得又好,派农技人员服务,玉米、大豆防病治得又快又好。”赵龙海说,年底算账时,亩产比往年多了200多斤,“从那以后,我就认准了‘抱团’这条路。”如今,延军农场跃进河管理区联合体中30多户职工,合作种植的997亩作物,由最初的亩产1200斤增产到现在每亩2000斤,实现综合效益提升20%。

“单地块联合体不是简单的‘凑份子’,而是彻底改变以往,农场部分地块存在种植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技术标准不统一、市场议价能力弱等难题,并让小农户能够迅速、深度地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桥梁。

下一步,农场也将继续优化联合体运行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模式,让更多种植户享受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红利,以‘小块地’ 的集约化发展,推动农场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延军农场农业发展部总经理白洪波介绍道。

离开跃进河管理区联合体地块,在去往兴北管理区的路上,落日余晖漫过最美331国道的路面,将柏油路晕染成暖融融的金色绸带。车窗外,两侧良田丰收的图景与漫天霞光交相辉映。此刻才懂,有一种惊艳的色彩,名叫“秋收”。

兴北管理区副主任牟鹏飞告诉我们,在兴北工作的这些年,他见证过 331 国道四季流转的景致,可唯独这秋日风光最让他魂牵梦萦。这份留恋,不止因秋阳染透林木、霜叶铺展画卷的纯粹韵致,更因这景致里藏着双重暖意 —— 既有职工群众望着满仓粮谷、挂满枝头的果实,眉眼间漾开的丰收喜悦,更有党员干部穿梭在田间地头、守在服务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解决难题的担当身影。

小牟说从9月初开始,管理区的所有的工作人员便都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天天驻守在管理区内为职工群众秋收做好服务。今天是管理区与职工群众合作经营地块收获的日子,看着满地丰收的果实,他高兴地说道,“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这玉米产量应该在每亩2000斤左右,合作经营的这3年里,我们坚持推进‘六统一’管理,并通过使用先进的农机具和科学种田农艺措施,每年玉米亩产量都是呈上升趋势的,今年玉米单产较去年每亩提升200斤左右。”

走进兴北管理区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合作经营的“服务清单”格外贴心:从开春的土壤检测、播种、追肥,到生长季的农作物健身防病,再到秋收时的农机调度和粮食销售,整个过程入股种植户们只需当好“监督员”提合理化建议,监督作业质量和费用使用情况,而这一本本“明细账”的背后是管理区党员干部们的辛苦付出。

3年来,兴北管理区合作经营的机动地由最初的1722亩增至到今年的5842亩,为入股职工群众增收253万元,实现企业增效402万元。与此同时,合作经营模式示范引领效应的持续释放,既加速了管理区农业标准化的全域覆盖与品质升级,也为大面积单边提升起到了有力支撑。

踏着星辰从管理区离开,我们记录的不仅仅是“多种经营” 的鲜活故事,更是这片黑土地上涌动的蓬勃生机—— 是让每一寸耕地更有活力、让每一位职工群众更有盼头、让延军农场的发展更有奔头的 “乘法效应”。而这份效应的背后,始终有延军农场融创先锋党建领航的坚实身影:它像一束光,以“党建 + 产业” 的融合思路点亮合作路径,用“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 的组织温度凝聚起发展合力,让党建的“红色基因” 深度融入农场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化作“强场有我、富民有我” 的扎实行动,让这片土地的未来,在星光与晨光的交替里,愈发清晰明亮。

【记者手记】蹲点“单地块”“合作经营” 的这些天,脚步从田间地头的垄沟延伸到管理区办公室的台账前,对话从握着农具的职工群众延续到熬夜改方案的管理区带头人。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典型场景”,这里的故事都藏在实实在在的细节里—— 是职工群众说起今年收成时,指尖沾着泥土却笑得发亮的模样;是“联合体”和“合作经营”成员坚持“六统一”管理,省时省力的高效渠道;是管理区干部带着技术人员逐户指导,裤脚沾满泥土却顾不上擦的忙碌。

我们常说“多种经营”是发展的“金钥匙”,但直到走进“单地块”“合作经营”才真正明白,这把“钥匙” 能打开增收致富的门,靠的从不是一纸协议的“纸面力量”。它是职工群众、管理区、农场拧成“一股绳” 的信任:职工群众愿意把土地交给合作经营统一管理,是看到了年底保底收益加分红的变现;管理区投入服务和技术,是因为认准了“多种经营模式”能激发土地增产潜力和职工群众的干劲;农场当好“中间人”,是因为心里装着“让每一户都不落下” 的念想。(周伟 牟长瑞 张万林)

来源:外向龙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