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阜阳的液氢工厂里,一套完全自主研制的5吨/天液氢制取装备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68小时,标志着中国液氢产业正式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安徽阜阳的液氢工厂里,一套完全自主研制的5吨/天液氢制取装备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68小时,标志着中国液氢产业正式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宣布,其研制的5吨/天液氢制取装备的核心设备在安徽阜阳民用液氢工厂实现示范应用。这项历时四年技术攻关的成果,突破了大规模高效氢气液化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正仲氢转化及换热一体化、重载氢气透平膨胀机等关键核心技术。
该装备的液化能力达到5.27吨/天,生产每千克液氢能耗为11.8千瓦时,关键部件透平膨胀机绝热效率达83.52%,换热器换热效能达96.77%。
01 技术突破:四大核心创新点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此次液氢制取装备的突破集中在四个关键技术领域。
团队突破了大规模高效氢气液化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技术。这项技术是液氢生产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液氢的产量、能耗和经济性。
氢气液化需要将氢气冷却到零下253℃的极低温度,对工艺流程要求极高。
项目团队开发的正仲氢转化及换热一体化技术,实现了96.77%的最高换热效能。这一数字接近理论极限,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
团队攻克了重载氢气透平膨胀机技术,达到83.52%的最高绝热效率。该设备是氢气液化系统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液化系统的效率。
整套系统的集成与调控技术同样实现了自主可控。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开发的液氢制取装备系统集成与调控工艺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自主可控发展。
02 产业链影响:从制取到应用的全链条变革
液氢制取技术的突破正带动储运、加注等环节的协同发展。
在储运环节,国内企业已取得显著进展。中集安瑞科、国富氢能、航天晨光等企业已在固定式储罐、运输槽车和车载燃料系统等细分市场形成专业化分工。
2024年以来,海油工程研发的“低温液氢储罐”获得中国船级社原则性批准证书,其采用夹层高真空多层绝热结构,实现日蒸发率≤0.5% 的行业领先指标。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发华威公司也成功研制20m³液氢储罐,通过专业机构性能检测。
加注环节同样不容忽视。中科富海牵头的项目成功建设了国内首座液氢储存型加氢站,站内液氢储量1136.4kg,峰值加氢能力1024.2kg/天,氢气加注能耗达到0.6kWh/kg-H2的低水平。
应用端,一汽解放、北汽福田等车企已推出液氢燃料电池重卡。国内甚至完成了首架吨级液氢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的试飞,为液氢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03 行业价值: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意义
液氢技术的突破对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具有战略价值。
技术自主可控意味着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将减少对外依存度。中国科学院理化所此次突破的5吨/天液氢制取装备,使中国具备了大规模高效民用液氢工厂自主研制及工程能力。
液氢技术的进步将推动氢能全产业链降本增效。目前液氢成本结构中,液化环节占比高达40%-50%。此次突破使每千克液氢能耗降至11.8千瓦时,为降低液氢成本奠定了基础。
氢燃料商用车集中运行对氢燃料制备、输配及加注的需求迫切。液态储氢具有储氢密度大、占用空间小等优点,远距离运输成本较低,适用于输送距离远、存储体积小、使用连续的场景。
这一技术突破还将推动中国在全球氢能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国际能源署预计,2025年全球氢能需求有望突破1亿吨,绿氢占比将从2023年的5%提升至2030年的30%。
04 风险挑战:技术成本与标准瓶颈待解
尽管液氢技术取得突破,但产业化仍面临多方面挑战。
核心技术国产化率仍待提高。虽然5吨/天液氢制取装备已实现突破,但一些专业组件和材料仍依赖进口。车载液氢气瓶等关键部件仍处于工程样机阶段,缺乏振动疲劳、火烧测试等安全验证平台。
成本问题是制约液氢商业化的重要因素。当前液氢工厂投资成本高,且电力成本在液化总成本中占比约7成。尽管新设备将能耗降至11.8千瓦时/千克液氢,但与传统能源相比仍偏高。
标准体系不完善也制约产业发展。尽管中国已发布三项液氢国家标准,但车载液氢气瓶、海洋运输等细分领域标准仍待完善。测试基地和认证体系尚未健全,增加了市场推广的难度。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液氢储运需应对-253℃低温环境下的材料氢脆、泄漏扩散等风险。国内尚未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安全性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
05 市场前景:万亿赛道即将启动
液氢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十年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市场规模方面,2024年中国液氢压力容器市场规模约为1.17亿元。随着氢能重卡商业化运营突破和风光制氢项目大规模建设,预计2025-2027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0%。
氢能产业整体市场规模更为可观。2030年中国氢能市场规模预计达1.2万亿元,将带动相关板块估值提升。电解槽设备商、技术壁垒高的膜电极企业、加氢站设备龙头等有望率先受益。
应用场景多元化发展。液氢应用将从当前的交通领域,逐步扩展至电力、工业、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近日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突破“富氢竖炉、掺氢/纯氢燃气轮机和大功率、高稳定性燃料电池等关键装备”。
地区发展格局方面,中国将构建“制氢工厂-储运管网-加氢终端”三位一体的液氢能源网络。西北地区凭借大型风光制氢项目优势,东部沿海则依托应用市场,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06 未来趋势:液氢产业迈向规模化与国际化
未来五年,中国液氢产业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技术迭代加速。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的研究成果已可有效支撑更大规模10吨/天-30吨/天氢液化器研制。未来电解水制氢成本预计实现40%的阶梯式下降,叠加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等核心装备的规模化应用,液氢全产业链储运成本将削减30%以上。
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随着《移动式压力容器氢能应用技术规范》《海洋制氢平台设计指南》等标准体系完善,中国液氢装备正加速融入全球技术标准生态。头部企业已启动欧盟TPED认证、美国DOT认证等全球市场准入计划,预计2027年国际市场销售额占比将突破30%。
商业模式创新。液氢压力容器企业正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国富氢能提出的“液氢数字孪生平台”,通过AIoT技术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氢储能与电网调峰、数据中心液冷等跨界融合场景,将催生新的商业机遇。
未来十年,中国液氢产业将完成从政策引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战略转型。随着“制氢工厂-储运管网-加氢终端”三位一体的液氢能源网络建成,氢能将在交通、工业、电力等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全球氢能竞争已经拉开帷幕,中国凭借此次液氢制取技术的突破,正在这场未来能源竞赛中抢占先机。
这一突破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自主可控,更代表着中国在绿色能源革命中可能引领方向的潜力。
免责声明:
1.文中图片仅用于增强阅读效果,与本文所述内容、技术、产品或研究成果无关。
2.本文基于公开搜索信息和研究报告,所涉及的企业仅为个人学习和研究之用,不代表其投资价值,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意见,据此投资的风险自负。
3.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建议您进行深入独立的研究并咨询专业的技术和财务顾问。
来源:乐安居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