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是广西第一大航空枢纽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所在地,临空产业园里机器高效运转,甘蔗田、稻田连成绿色海洋——蓬勃的发展图景中,吴圩法庭如同一座坚实的法治灯塔,闪耀着护航临空经济、守护基层和谐的公平正义之光。
吴圩法庭法官在调解纠纷。
□本报记者 韦成 通讯员 李想
蓝天上,“银燕”起落;大地上,商机涌动。在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这片“空港热土”上,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吴圩人民法庭的干警们,每天伴着飞机引擎声开始工作。
这里是广西第一大航空枢纽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所在地,临空产业园里机器高效运转,甘蔗田、稻田连成绿色海洋——蓬勃的发展图景中,吴圩法庭如同一座坚实的法治灯塔,闪耀着护航临空经济、守护基层和谐的公平正义之光。
为临空经济“清障护航”
“矛盾纠纷不应该‘过夜’。”吴圩法庭庭长韦益情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这个日均航班起降超300架次、企业密布的空港小镇,商事纠纷若处置不当,很可能像航班延误一样,引发连锁反应。
2022年末,某机场管理集团及某国际机场将一纸诉状递到法庭,被告是拖欠租金的某科技公司及两家分租企业,1800万余元的诉求标的额,牵扯着多方利益。时间回溯至2016年,科技公司与机场集团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后又分租给其他企业,却因经营不善从2021年起拖欠租金。2022年6月双方解除合同,却在结算金额上陷入僵局。
“涉案租赁物里有装修和设备,硬判只会两败俱伤。”韦益情翻阅卷宗时发现,双方虽有争执,但都希望尽快了结纠纷。他带着干警们一次次穿梭于机场办公楼与科技公司之间,像“航班调度员”般梳理分歧:先算清租赁物现值,再核减拖欠费用,最后敲定差价补齐方案。“你们保留装修和设备能快速重新招商,他们也能卸下债务包袱,这才是‘双赢航线’。”一番法理与情理的疏导,双方终于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机场方以5303万元接收涉案资产,抵扣欠款后由科技公司补齐差价,一场可能拖垮企业的纠纷,很快画上圆满句号。
这不是个例。2023年以来,吴圩法庭受理的3814件民商事案件中,涉企纠纷占比近六成。
“现在企业经营得怎么样?有哪些困难?”日前,吴圩法庭干警走进广西机场管理集团建设工程指挥部调研,围绕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所需解决的法律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研判,并对企业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如今,吴圩法庭联合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建立“涉企纠纷预警机制”,提前介入企业经营中的苗头性问题,近年来,涉企案件调撤率达63.5%,为临空经济示范区筑起了坚实法治屏障。
法庭搬到百姓“家门口”
“都是姐妹,血浓于水,先喝口水消消气。”在吴圩镇某村村委会办公室里,吴圩法庭法官接过调解员罗国庆递来的凉茶后,转递给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五姐妹。这场因父母宅基地和承包地引发的纠纷,已闹了4年。
老三家认为自己常年照顾父母,理应独占老房子和土地;其他四姐妹则坚持“遗产平分”,甚至要对簿公堂。法官翻看卷宗时了解到,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继承,老房子和开荒地未进行权属登记,轻易判决只会加深情感裂痕。法官和镇司法所调解员决定用“背靠背”调解法:先跟老三算“赡养账”,肯定她的付出;再跟另外四姐妹讲“亲情账”,回忆姐妹几人儿时共同生活的点滴。
“法律规定土地不能分,但姐妹情分能续。”法官和五姐妹共同商量:老房子由老三居住,将来拆迁补偿款由5人平分;承包地由老三继续耕种,每年给其他姐妹一定补偿。从正午到黄昏,当五姐妹在和解协议上按下红手印时,窗外的甘蔗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场破冰喝彩。
吴圩法庭将解纷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引入法律援助律师、人民调解员等力量与立案团队“无缝对接”,加大调解力度,提高案件办理效率。今年以来,法庭共调解成功民事案件455件,调解率55.9%。
商事纠纷化解首选地
“没想到5天就解决了150万元的纠纷,还保住了合作情分!”今年7月,南宁某商贸公司代理律师握着法官蒋环宇的手连连道谢。这场借款合同纠纷的化解,正是吴圩法庭“法庭+商会”联动机制的生动实践。
事情还得从2024年2月说起。广东某能源公司向南宁某商贸公司借款200万元,到期后仅归还50万元,剩余150万元拖欠不还。商贸公司催讨时,能源公司对逾期违约金计算标准提出异议,双方僵持不下。蒋环宇梳理案情时发现,能源公司是经开区商会会员,这正好符合“法庭+商会”调解的适用条件。
蒋环宇当即联系南宁市经开区商会,一场“法律+商会”的线上调解随即展开。屏幕里,蒋环宇详解民法典中违约金调整规则:“约定违约金过分高于损失的,法院可兼顾实际损失和履行情况适当减少。”南宁市经开区商会会长王世雄则从行业惯例入手劝导:“能源贸易靠的是长期互信,真闹到判决,以后行业聚会都尴尬。”
法理划清边界,情理架起桥梁。最终,能源公司承诺分6期还款,商贸公司自愿将违约金下调30%。这场纠纷的化解,比传统诉讼程序节省了近两个月时间。
“法官懂法律,商会懂行业,联手才能奏出‘和谐音’。”江南区法院院长农峰介绍道。
近年来,在“法庭+商会”机制加持下,该院涉企民商事纠纷平均调解时长较传统调解模式缩短25%,大量涉企纠纷在诉前、诉中得以化解,既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与诉讼开支,更以柔性方式修复了商事关系,实现双赢多赢共赢,为辖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暖色调”。
从商事纠纷的“速解”,到乡邻矛盾的“巧化”,再到“法庭+商会”的“联动”,吴圩法庭就像空港的“法治灯塔”,既守护着临空经济的“起飞跑道”,也呵护着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来源:南宁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