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让百年易俗“上新”,带千年秦腔“破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7:39 1

摘要:秋分既过,风起青萍。在西安易俗社的二楼上,一阵高亢悠扬的戏腔划破午后的宁静——那便是秦腔青年演员练声时发出的清音,这嗓音如同时光的弦,倏然将人牵回百年前秦腔响彻三秦大地的鎏金岁月。

一声清嗓破空来
水袖翻飞见真功

“老戏骨”言传身教、“新传人”躬身力行

一招一式,一颦一笑

千年秦腔之魂

便在这铿锵音律之间

声声不绝

秋分既过,风起青萍。在西安易俗社的二楼上,一阵高亢悠扬的戏腔划破午后的宁静——那便是秦腔青年演员练声时发出的清音,这嗓音如同时光的弦,倏然将人牵回百年前秦腔响彻三秦大地的鎏金岁月。

自1912年创立以来,百年易俗社便始终弦歌不辍、名家辈出。“不同于传统戏班,易俗社从创立之初就以新思想甄别旧戏,并以‘学府’形式免费招生、培养人才。”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如此介绍道。

作为这一悠久历史的

当代接棒者

惠敏莉对易俗社的传统与革新

有着深刻的理解

走进易俗社古色古香的庭院内,便见惠敏莉静立于“古调独弹”的鎏金牌匾之下。她一袭素雅白裙,身姿挺拔如松;当开口谈起秦腔之时,眼神瞬间变得坚定炽热——俨然化身为舞台上那个叱咤风云的剧中人。

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遗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自11岁学戏至今,已与秦腔结缘四十三载。2005年,她凭借《柳河湾的新娘》中的精湛表演摘得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也将易俗社的秦腔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如今

身为西安易俗社第十八任社长

她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然而那份

对秦腔的炽热初心与执着坚守

却始终如一,未曾褪色

“秦腔的唱腔风格流派,时而慷慨激昂、荡气回肠,时而委婉缠绵、行云流水。”惠敏莉向小布介绍:“宽音大嗓,直起直落,表现着地域特色。"

嗓音流转

时而是如泣如诉人生况味
忽而又化作明快的少女心绪
这穿越千年的声腔艺术
在惠敏莉的唇齿间
焕发新生

秦腔艺术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也是我国梆子腔体系的鼻祖。其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历经千年演变,终成蔚为大观之态。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秦腔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艺术正式进入国家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

秦腔以其“唱腔透亮,动人魂魄”的艺术魅力闻名于世。正如惠敏莉在现场演示时所言:“我们秦腔有两大腔体——欢音与苦音。苦音腔深沉哀婉、凄楚苍凉,擅于表现悲剧与压抑之情。代表唱段如《三滴血·路遇》中“祖籍陕西韩城县”的唱段,旋律低沉迂回,如泣如诉,令人动容;而欢音腔则明快活泼、节奏鲜明,多用于抒发喜悦、轻快之情,如《火焰驹·赏花》中黄桂英所唱的一段,清新爽朗、灵动跳跃,生动勾勒出少女的烂漫心绪。一悲一喜,一张一弛,正是秦腔动人心魄的关键所在。”

说话间

惠敏莉即兴展示了一段

秦腔水袖功

她信步走来,白衣飘飘

双袖倏然荡出

如流云舒卷

起落之间情意流转

水袖功

是秦腔旦角的必修技艺。通过手腕的巧劲控制长袖的走势,既能表现欢快轻盈,亦可抒发悲怆哀怨。

水袖在惠敏莉手中收放自如,时而如波涛翻滚,时而如弱柳扶风,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厚功底。

稍作停顿

惠敏莉又示范起一项特技绝活

只见她手腕一抖

枪出如龙,寒光乍起

顷刻间尽显武将英姿

单枪花

单枪花是秦腔武戏的高难度动作,通过手腕的快速旋转使长枪在身体四周形成保护圈,既显武将之威,又具防守之实。

惠敏莉的枪花密集如雨,步伐稳健,丝毫不见喘促,展现出举重若轻的掌控力。

秦腔千年韵,绝艺百年功

易俗社之可贵

不仅在“口传心授”承古法

更在其敢开风气之先

立科班、设学制

将秦腔纳入现代教学体系之中

正是这般

传薪不止、守正出新

才令秦腔艺术血脉不断、代代相传

青年学员王凤芸的手帕功如彩蝶翩跹,收放自如;高宁宁的水袖一起一落似流云舒卷,刚柔相济。两人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间,不仅展现出扎实的功底,更透出秦腔新生代传承者的朝气与自信。

王凤芸介绍:“我们是易俗社第二十期传承班学员。社里面向全国招收有戏曲功底的学员,经严格选拔后才能进入系统学习。”小布了解到,2015年,易俗社第二十期学员班招收了30名来自全国的年轻人。他们大多从小习戏,怀揣扎实功底与对秦腔的热爱来到这座百年剧社,在社内老艺术家口传身授下,全面学习唱腔、念白、做功和身段,接受原汁原味的秦腔传承。

如今,王凤芸已在秦腔经典剧目《还我河山》中饰演春桃,展示水袖功的高宁宁也挑起了岳夫人这一角色。虽仍年轻,她们却已频频亮相易俗社的舞台,在实践中锤炼技艺、积累经验,正稳步成长为秦腔艺术坚实的新生代传承力量。

秦腔《还我河山》剧照

排练间隙

惠敏莉信步走上舞台

披戏服、起云手

与青年学员同步侧身、抖腕

四道水袖霎时凌空齐舞

身影交错间

两代人的动作如出一辙

这一刻

秦腔的传承不在言教,而在身承

不囿于师徒,更归于心契

从台前“梅花奖”到幕后“摆渡人”,惠敏莉始终致力于为秦腔艺术寻找新的航向。“我们既要坚守传统根脉,更要做新时代的‘摆渡人’,让秦腔渡过时光之河,抵达更广阔的观众。”她清唱一曲,嗓音中满含对秦腔的深情与传承的信念。

在惠敏莉的带领下,易俗社既复排《三滴血》《双锦衣》等经典老戏,恪守传统技艺精髓;也积极推动秦腔与时代同行。近年来,社内大胆创新,推出秦腔3D电影、4K数字电影及动画片,并借助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单场演出吸引超百万人在线观看,真正让百年秦腔“活”在当下、“声”入人心。

“秦腔艺人,不忘初心。”在易俗社古朴的庭院中,惠敏莉驻足于那棵百年海棠下,环视这座承载了百年梨园春秋的院落,目光悠远而坚定。“易俗社始终在追梦、寻梦、圆梦——我们希望通过梨园之声,让更多角色打动更多观众,让秦腔的艺术价值传遍大千世界。”她继续说道,“秦腔不仅是过去的艺术,更是正在生长的新声——它应当被听见、被理解、被热爱!期待更多人走近戏曲、了解戏曲、珍视戏曲,在这份独一无二的中华美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回响。”

策划:马悦 程雨萌丨文:记者 王梦凡 实习生 刘竹暄丨统筹:程雨萌 白素素丨视频:周伟 祁小童丨图:记者 尚洪涛丨海报制作:钟佳慧丨编辑:党美容 廖辉 武庆丨校对:王军望丨审核:韩东辰 马悦丨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西安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