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06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3岁的李阿姨最近总觉得嘴巴不舒服。牙龈动不动就肿,有时候还会隐隐作痛。一开始她以为是吃了辣的、上火了,就自己煮了点金银花水降火。可几天过去,不但没好,牙龈反而越来越肿,甚至开始出血。
“是不是火太大了?”她问邻居。邻居劝她赶紧去口腔科看看。结果医生一检查,摇了摇头:“这不是上火,可能是牙周炎。”这让李阿姨大吃一惊。原来,牙龈肿痛不一定是“上火”,反而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早期信号。
很多人一出现牙龈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上火了”。口腔溃疡、牙龈红肿、出血,统统归结为“火气大”。但医学上并没有“上火”这个明确诊断。口腔症状背后往往是慢性炎症、感染,甚至系统性疾病作祟。
中华口腔医学会在《口腔健康白皮书》中指出,我国超八成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问题,其中大部分并非一时上火,而是长期忽视口腔健康的结果。
1. 牙周炎:最常见的“隐形杀手”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堆积引起的慢性炎症,会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甚至牙齿松动脱落。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疼痛,容易被误认为是“火气大”。
随着病情加重,牙槽骨逐渐被破坏,牙龈开始萎缩,牙缝变大,牙齿“越刷越长”。如果此时还不治疗,很可能导致牙齿无法保留。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口腔健康指导手册》指出,牙周炎是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
2. 糖尿病:牙龈问题可能是首发信号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口腔就已经出现异常。因为血糖升高会削弱免疫系统,让牙龈更容易感染。反过来,牙周感染也会导致血糖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表明,患有Ⅱ型糖尿病的人群中,牙周炎的患病率高达86%。如果你发现自己牙龈总是反复肿痛、出血,又伴有口干、口臭、体重下降等情况,一定要尽快检查血糖。
3. 白血病:牙龈异常可能是罕见病信号
虽然少见,但牙龈肿痛也可能是白血病的早期表现之一,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常伴有牙龈红肿、增生、出血不止。
白血病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使牙龈轻微刺激就出血,且难以止住。如果你近期牙龈肿胀剧烈、刷牙就出血,同时还伴有皮肤淤青、乏力、发热等症状,务必尽快就医排查。
想要远离牙龈问题,光靠“降火”是远远不够的。日常生活中,有些细节做不好,就可能埋下隐患。
1. 不刷牙、不洗牙,牙龈迟早出“事”
很多人不重视牙齿清洁,一天只刷一次牙、从不使用牙线,更别提定期洗牙了。时间久了,牙菌斑变成牙结石,刺激牙龈,引发慢性炎症。
权威建议:每天早晚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缝+每年洗牙1~2次,才能有效预防牙周病。
2. 吃太甜、太黏的食物,牙菌斑越积越厚
高糖饮食会加速细菌代谢,产生更多酸性物质,腐蚀牙龈。尤其是喜欢吃甜食、饮料、糯米类食物的人,更易形成牙菌斑。建议减少糖分摄入,餐后及时漱口,减少菌斑附着时间。
3. 熬夜、压力大、免疫力差,也是“帮凶”
当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免疫系统下降,口腔局部的微生态也会失衡,牙龈更容易“闹情绪”。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多喝水,能提升整体免疫力,让牙龈更有“抵抗力”。
不是所有的牙龈问题都能“自愈”,有些症状一旦出现,就要提高警惕,尽快就诊。
牙龈持续红肿超过一周不缓解
刷牙或咀嚼时经常出血
牙齿松动、牙缝突然变大
口腔异味严重,普通漱口无效
伴有全身乏力、发热、消瘦等异常
这可能意味着炎症已经扩散,或是身体某个系统已经发出“求救信号”。及时就医检查,不仅可以保护牙齿,更可能“揪出”潜在的系统性疾病。
别小看牙龈问题,它不仅影响吃饭、说话、笑容,甚至还可能牵连到心脏、肾脏、脑部等重要器官。《柳叶刀》曾发表研究指出,严重牙周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中风的风险显著升高。
这是因为慢性炎症会通过血液影响全身,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所以,牙龈不是“小问题”,它是身体健康的“风向标”。
牙龈肿痛不是上火那么简单,它可能是牙周炎、糖尿病、白血病等疾病的前兆。与其盲目吃药、喝凉茶,不如从根源上找问题。
定期口腔检查
养成良好刷牙习惯
控制饮食、调节情绪
一旦异常,及时就医
别等到牙齿掉了,才想起保护牙龈。健康,从“齿”开始。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居民口腔健康指导手册》. 2022年版
[2] 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口腔健康白皮书》. 2021年
[3] The Lancet.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Systemic Health. 202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