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三晋大地的山河褶皱里,藏着无数生灵的诗意栖居。从灵丘的清溪映照黑鹳飞羽,到中条山的林海托举飞鸟翅尖,从太原上空掠过迁徙候鸟划出季节的弧线,到庞泉沟密林中褐马鸡的尾羽点缀山间,散落于各地的保护实践,不仅是对单个物种的守护,更是对表里山河生态肌理的珍视。这些
灵丘黑鹳。
太原市野生鸟类放归行动现场。
中条林局护林员安装鸟巢。
编者按
三晋大地的山河褶皱里,藏着无数生灵的诗意栖居。从灵丘的清溪映照黑鹳飞羽,到中条山的林海托举飞鸟翅尖,从太原上空掠过迁徙候鸟划出季节的弧线,到庞泉沟密林中褐马鸡的尾羽点缀山间,散落于各地的保护实践,不仅是对单个物种的守护,更是对表里山河生态肌理的珍视。
这些扎根于不同地域的行动,共同勾勒出山西鸟类保护的鲜活图景。晋北的湿地、晋南的山林、晋东南的峡谷、晋西北的丘陵,多样地貌本就为鸟类构筑了天然的“生存家园”,而每一次栖息地修复、每一项科研监测、每一轮迁飞护航,都在为鸟类家园添砖加瓦,更让山西作为华北鸟类迁徙关键通道与繁殖胜地的价值愈发清晰。
愿这些文字能成为一扇窗,让更多人看见山西大地上鸟类的灵动身影,看见局部守护与全省生态间的紧密联结,也看见我们为留住这份自然之美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省鸟”栖泉美家园
9月27日,晨光穿透云杉林的缝隙,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赵战合已背着装有相机、望远镜和红外相机存储卡的巡护包,踏上了林间小路。这里86%的森林覆盖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筑起家园,一代代守护者用科技与坚守,让这一中国特有珍禽实现种群“逆袭”。
作为以保护山西省“省鸟”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在褐马鸡保护上有着清晰的“双线策略”。在就地保护中,科学监测是核心。“见实体、听鸣声才算数,痕迹只能定区域。”与褐马鸡打了35年交道的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杨向明介绍。为此,保护区将有褐马鸡报告的区域划定为70个100平方公里的样区,在重点样区内均匀布设15条左右、每条长3公里至5公里的抽样线路。工作人员每年分秋冬季和春夏季,对线路进行两次实地观测,仅统计看到实体、听到鸣声的个体,再结合羽毛、爪印等痕迹排除重复区域,最终依据重点样区密度平均值和分布范围,精准测算褐马鸡数量。如今,红外相机、卫星追踪器、无人机已取代部分传统的徒步肉眼观察。2024年底公布的由庞泉沟保护区牵头组织开展的全省专项调查显示,褐马鸡种群数量已从1990年的逾5000只增至1.9万只左右,分布范围从28个县、3个保护区扩展到45个县、20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1900平方公里。
迁地保护则为褐马鸡筑起“安全备份”。在保护区核心区八道沟的褐马鸡救助繁育中心,饲养棚舍按褐马鸡生活习性划分区域,一侧的步道还能让游客近距离了解这一珍禽。工作人员攻克繁殖难题,掌握“家鸡代孵褐马鸡人工繁殖技术”,并通过半野生环境野化训练,减少人工饲养带来的家化现象。截至目前,庞泉沟已累计人工繁育褐马鸡300多只。
“保护从不是单打独斗。”保护区局长韩进斌的话,道出了科研突破的关键。保护区主动对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以“产学研”深度协同模式攻克技术难题。同时,保护区还通过样线法、红外相机法等手段,完成生物多样性和文峪河流域候鸟专项调查,发现19种区域鸟类新记录,为生态保护提供扎实数据支撑。
从徒步巡护到智慧监测,从分散保护到协同攻坚,庞泉沟以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为核心,守护着褐马鸡的生存家园。如今,这片“绿色明珠”正朝着国家级示范保护区与科普基地的目标迈进,让褐马鸡的“安居故事”在黄土高原上持续书写。
汾畔飞鸟不思迁
9月22日,太原市杏花岭区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内草木丰茂,一场野生鸟类放归行动在此举行。随着工作人员缓缓打开鸟笼,红喉歌鸲、红嘴山鸦等13种48只野生鸟类振翅而起,掠过林间树梢融入蓝天。从前期工作人员对每一只鸟类健康状况、飞行能力、觅食技能等进行严格评估,到实地勘察公园的生态环境、分析食物链结构等,这场科学放归的背后是太原市用立体化守护让候鸟“过客”变“常客”的生动实践,一幅人鸟和谐的画卷正在汾河之畔徐徐展开。
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太原市构建起“林长制牵头、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保护体系,为鸟类撑起安全屏障。在林长制牵引下,候鸟保护被纳入考核清单,明确各级林长为辖区内鸟类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市、县、乡、村”四级责任链条层层压实。作为林长,阳曲县东山国有林场场长孙志刚常年穿梭在林区,他带领巡护队员每月开展4次以上全覆盖巡查,重点排查捕鸟网具与栖息隐患。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整改鸟类栖息地安全隐患30余处,织就了坚实的防护网。
多部门联动执法筑牢法治防线。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将打击行动延伸至栖息地、花鸟市场、物流站点等全链条。如今,100余块“鸟类保护禁猎区”标识牌遍布重点区域,24小时举报电话畅通民意,专业执法与群众监督形成合力。
秋日的太原植物园好问湖,工作人员忙着修剪岸边芦苇,为即将迁徙而来的候鸟清理栖息空间。“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都会有大量候鸟来这里停歇,我们会提前投喂谷物、维护水质,还会在园区玻璃建筑上贴防撞贴,避免鸟儿受伤。”太原植物园科研科普部部长吕剑南说。汾河景区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专项护鸟方案,安排专人每日巡查,提醒游客文明观鸟,不惊扰鸟类栖息;太原市野生动物救助站还开通24小时救助热线,近年接听求助线索近800起,成功救助褐马鸡、大鸨等珍稀鸟类并放归自然。
不仅如此,森林公园里志愿者带孩子们观察鸟类习性,省图书馆内防鸟撞科普长廊引人驻足,短视频平台上“太原鸟类科普”内容广为传播,全社会参与让爱鸟护鸟蔚然成风。
如今,太原鸟类种类已增至249种,仅汾河景区就有165种。白鹭数量逐年递增,红嘴鸥从百余只增至数千只且转为留鸟,黑鹳从汾河上游向市区公园扩散。这都是太原以制度为纲、以执法为盾、以民心为基,持续为候鸟打造安心家园的生动实践。当迁徙的鸟儿纷纷选择停留,这座城市的生态底色愈发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在三晋大地上悠扬奏响。
禽恋中条筑暖巢
9月28日7时,山西省涑水河源头省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助理工程师解翔背着鸟类救护和监测设备,与同事李晗、张继元开始新一天的巡护。“局里刚更新了巡护责任清单,今天不仅要沿固定样线记录鸟类活动,还得检查林区水源水质——这些都是鸟类生境的关键指标。”解翔边看手机里的巡护任务表边说。为全面推进爱鸟护鸟工作,中条林局要求各林场结合自身林区特点,将林区内涉及的候鸟迁徙通道、自然保护地、农林结合部、郊野林地等鸟类高频活动区域列为核心巡护区,制订针对性保护方案,细化巡护值守责任清单、重点任务时间节点,建立“责任到人、分片包干”的巡护机制,确保每一项工作有抓手、有监督、有成效。
“看!环颈雉!”顺着李晗指的方向,只见3只色彩斑斓的环颈雉正低头啄食草籽,察觉到动静后,扑棱着翅膀钻进了侧柏林。解翔迅速掏出巡护日志,在“鸟类活动台账”上勾选——本周第三次在这片区域发现。“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它们愿意来,就说明咱们的保护没白费。”说话间,他发现一棵树的枝丫间挂着半张破旧的尼龙网,立刻拿出剪刀小心清理,“这种网最容易缠住候鸟,必须及时清除。”
这份细致,源于中条林局“压实责任、强化联动、精准施策”的工作核心。为给鸟类营造安全家园,林局要求各有林单位每日安排专人沿固定路线开展巡护,重点排查张网捕鸟、设置陷阱、捡拾鸟蛋等违法行为,及时清理捕鸟网、毒饵等禁用猎捕工具,确保“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下午2时,巡护队抵达鸟类固定监测点。解翔拿出望远镜,很快在油松林上方发现5只大嘴乌鸦:“它们对环境敏感,能在这里稳定活动,说明林区生态持续向好。听说去年咱们救助的3只鸟已经成功放归野外。”中条林局专门指定救护机构,从接收、诊疗到康复放归都有规范记录,配齐了诊疗室、康复笼舍等设施,并主动对接属地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联合开展“网盾”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排查林区周边花鸟市场、物流站点,严厉打击非法收购、出售、寄递鸟类及其制品的行为。
如今,中条林局正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护鸟举措,通过“进山、进村、进校、进社区”的宣传活动,让“全民护飞”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山林里,像解翔一样的守护者们正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守护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鹳留灵丘享安居
9月26日8时,山西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白崖台工作站站长支向军已备好干粮与导航仪,循着规划路线踏上巡护路。他的脚步轻缓却坚定,相机镜头对准保护区的特殊“居民”黑鹳等,也记录下野外施工作业现场的细节;遇到村民,他又化身“宣传员”,把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揉进家常话里。这样周而复始的户外巡护,支向军和同事们多年来从未间断。“看着它们平安长大,再累也值!”他话语里满是欣慰。
黑鹳有“鸟中君子”的美称,红色长喙配修长双腿,身姿优雅,鸣叫声清亮高亢。可这“君子”处境并不乐观,全球仅存约2000只,被称作“鸟中大熊猫”,还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濒危物种名录。作为候鸟,它们在北方繁殖、南方越冬,而灵丘县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与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了黑鹳的“偏爱之地”,不仅是我国黑鹳主要栖息繁殖地,更是山西黑鹳种群的集中分布区,2010年就被称为“中国黑鹳之乡”。“近年来,全县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持续加强,黑鹳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县域内有近百只,目前我们观察到的最大黑鹳种群达42只。”支向军说。
为留住这群“贵客”,灵丘县下足了功夫。2003年,灵丘黑鹳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正式设立,上寨、下关、独峪、白崖台四个基层工作站随之落地,一张“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巡护”的保护网就此铺开。常态化巡护、栖息地管护、科学调研、专业救护、疫源疫病监测……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把“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公众参与、系统治理”的思路落到了实处。
保护离不开群众的力量。各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不仅进村入户讲知识,还在庙会、村里活动时摆展板、发资料,让护鸟意识深入人心。去年8月,石家田乡温北堡村村民张海英家院子里,突然飞来一只黑鹳。“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鸟,看着就金贵!”张海英赶紧把它安置到空房,喂水喂肉,并联系了派出所和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便接走黑鹳救护,待它恢复后放归自然。这一年,保护中心救助了金雕等5只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放归成活率达100%。
让黑鹳真正“安居乐业”,还得解决它们的“后顾之忧”。每到冬季,灵丘河流封冻。保护中心便购置“口粮”定点投食,帮它们解决觅食难题。渐渐地,不少黑鹳选择留在灵丘。
从“候鸟”到“留鸟”的转变,是灵丘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注脚。“随着野生动物救护站、黑鹳精准监测等项目的推进,我们将以更智能、更全面的保护举措,持续筑牢黑鹳的‘幸福家园’。”保护中心主任解高峰目光坚定。
延伸阅读
山西鸟类资源持续扩充
作为东亚—澳大利亚迁飞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我省始终以“爱鸟护鸟”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生态保护协同,山西鸟类“家底”不断扩容。
太原科技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和观鸟记录,对山西省鸟类组成和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显示,截至2024年6月,山西省已记录鸟类21目76科457种,占全国鸟类种类总数的三分之一。与2008年出版的《山西鸟类》相比,新增12目37科127种。
我省鸟类物种数的增加原因包括:首先,鸟类分类地位调整,部分亚种被提升为物种,进一步丰富了物种统计范畴。其次,随着省内各地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以及观鸟活动的日益普及,野生动物调查力度显著加大,更多鸟种的分布新记录被发现。再者,因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相邻地区鸟类不断向山西境内扩散,如黄腿渔鸮、火冠雀等东洋界鸟类,均在山西出现新的分布记录。
在鸟类分布记录增长的同时,我省珍稀濒危鸟类保护同样成果丰硕。根据最新统计,我省有中国特有鸟类1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80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级物种(CR)3种、濒危级物种(EN)7种、易危级物种(VU)17种。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秦岭北麓放飞的朱鹮首次飞越黄河,抵达永济市伍姓湖与黑鹳、白琵鹭等鸟类混群栖息。这一现象彰显出我省生态环境对珍稀鸟类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研究团队强调,尽管此次统计已较为全面,但要实现鸟类多样性的长效保护,仍需开展长期、持续性监测并建立完善的鸟类资源数据库。未来,随着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与科研力量的持续投入,三晋大地终将成为珍稀鸟类安稳栖息的“幸福家园”。
李敏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张丽媛 郑成鑫 邢云鹏 马明清 杨盘兴提供
来源:山西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