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游张公洞图并引》手卷,为明代沈周游历宜兴张公洞后所作诗、文、画合一之纪游精品。三百余年后,为晚清鉴藏家吴大澂珍获,吴氏不仅倾心临摹全卷,更原文抄录沈周1200余字长文,足见其推崇之至。卷后汇集翁同龢、江标、吴郁生、顾澐等多家题跋,流传有序,文脉深厚。此卷曾
此《游张公洞图并引》手卷,为明代沈周游历宜兴张公洞后所作诗、文、画合一之纪游精品。三百余年后,为晚清鉴藏家吴大澂珍获,吴氏不仅倾心临摹全卷,更原文抄录沈周1200余字长文,足见其推崇之至。卷后汇集翁同龢、江标、吴郁生、顾澐等多家题跋,流传有序,文脉深厚。此卷曾为吴氏秘藏,后经其孙吴湖帆于1927年重加装池,并亲绘繁密梅枝于裱边,清雅别致,堪称文人鉴藏史上诗、书、画、跋、装池五美兼具的合璧珍品。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沈周 1427-1509
游张公洞图并引
手卷 设色纸本
引首:49×109 cm. 约4.8 平尺
画芯:45×252 cm. 约10.2 平尺
书法:45×305 cm. 约12.4 平尺
吴大澂临本:27×388 cm. 约9.4 平尺
诸贤题跋:29×373 cm. 约9.7 平尺
说明:
1.吴湖帆(1894-1968)题签
2.吴征(1878-1949)题引首
出版及著录:
1.《支那南画大成•卷16》,图版第2199号,日本兴文社,1935年版。
2.《支那南画大成•补遗题跋卷》,图版第39-41号,日本兴文社,1935年版。
3.《梅景书画记•卷三目录》,见《吴湖帆文稿》第386-387页。
上款:吴大澂临本中上款人:「翰卿世五兄」即徐熙,生年不确,长州(江苏苏州)人。徐康之子。一作徐煦,字翰卿,号斗庐。克承家学,精鉴别,工刻印。被吴大澂视为文物鉴藏知音。
说明:
1.是卷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沈周《游张公洞图》,为诗、文、画一体的纪游图。有翁同龢(1830-1904)、江标 (1860-1899)、吴郁生(1854-1940)题跋;第二部分为吴大澂临本,有顾肇熙(1841-1910)、翁同龢、顾澐(1835- 1896)等诸家题跋。后入藏梅景书屋,经吴湖帆(1894-1968)于1927年重新装池,并于裱边亲绘繁密梅枝相映衬,别有意趣。
2.引首题者为吴征(1878-1949),字待秋,名征,以字行。别号抱鋗居士、疏林仲子、春晖外史、鹭丝湾人、栝苍亭长、晚署老鋗。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3.「郭氏权宛廔藏」、「志权审定」、「权宛珍藏」为郭志权鉴藏印,三印皆冯康侯(1901-1983)刊印。郭志权(b.1938)SBS,JP,广东中山人。永安百货创办人郭泉之孙、李佩材外孙、李树培女婿,永安国际集团执行董事(已退任)。「权宛楼」 为郭志权、其妻李宛群其取名一字而成。所藏颇富,多为明清名家作品,如香港艺术馆筹划、香港市政局及敏求精舍联合主办「清朝瑰宝」展上展出的黄易《钱塘观潮图》,上即钤此印。
4.江标(1860-1899),字建霞,号师鄦,清末官员、诗人、学者,维新派人物。江苏元和县(今属苏州市)人。
5.吴郁生(1854-1940),字蔚若,号钟斋、钝斋,晚号钝叟,江苏苏州人。清末重臣,1910年末代军机大臣。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四川学政、广东主考、礼部侍郎、军机大臣。康有为(1858-1927)出其门下。辛亥国变后侨居当时德国殖民地青岛,寄情诗词书法绘画。卒謚文安。
6. 顾澐(1835-1896)字若波,号云壶、壶隐、壶翁、云壶外史、浚川、颂墨、病鹤,室名自在室、小游仙馆。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布衣。工画山水,清丽疏古,得「四王」、吴、恽诸家之长。
7.顾肇熙(1841-1910),字皞民,号缉庭,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朝政治人物,举人出身。工诗文、书法,诗宗北宋,书效苏轼。有日记多种。
8.费念慈(1855-1905),字屺怀、峐怀,号西蠡、艺风老人。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人,清朝文人、书法家,进士出身。盛宣怀怀(1844-1916)表弟。
9.此部分由吴湖帆重新装裱,裱边上梅花即为其所绘。
沈周游张公洞图并引手卷部份
吴大澂临张公洞图卷部份
是卷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沈周《游张公洞图》,为诗、文、画一体的纪游图。有翁同龢(1830-1904)、江标(1860-1899)、吴郁生(1854-1940)题跋;第二部分为吴大澂临本,有顾肇熙(1841-1910)、翁同龢、顾澐(1835-1896)等诸家题跋。后入藏梅景书屋,经吴湖帆重新装池,以其所绘繁密梅枝相映衬,别有意趣。
1499年3月,沈周往游宜兴,宿友人吴大本所。吴大本,即吴纶。《宜兴县志》中记载:其「不乐仕进,雅志山水,日与骚人墨士往来唱酬,其中有陶然自得之趣。」沈、吴往游的张公洞在盂峰山南麓,又名庚桑洞,老子的徒弟庚桑楚,据说就隐居在此洞中,而其后张道龄,和八仙中的张果老,据传相继在此修真。
画作中山峰层层堆栈升起,视点较高,山体变长披麻为短披麻,同时加牛毛皴,并以明暗墨色强调山体凹凸,近景山体多渲染,少皴擦,凹凸分明,山体的层叠与皴点之运用,既显出早年师法王蒙的痕迹,又可见沈周对吴镇画风的熟稔。引文结体瘦硬有神,书风刚健清奇。
细看会发现,在画作上画家以小字标注了「洞口」、「天窗」,(在愙斋临本中更为清楚)这些清晰的指示,凸显了绘画纯粹的纪实性。虽然有文士一人,策杖行吟,但该文士所处的位置,以及仰观洞顶的姿势,都让人觉得,画家的用意实是将其身量,与溶洞中石笋大小对比,凸显雄奇的自然景象。
引文中沈周用「巨者、么者、长者、缩者、锐者、截然而平者」,形容张公洞中石笋如「廉牙利齿」,「参差不侔」的奇景。
而在绘画中,他采取的手法,其一,是将洞内景致移植到洞外,如在洞内所见「青绿可爱」的石椔,在绘画中于洞外排开;其二是利用仰观的视角和透视关系,将层层叠叠密布的石笋,用错落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三是放大了洞口于山体中的比例,使之类似于一个山体的剖面,以便更详细的刻画洞内的景致。在石涛同一母题的《游张公洞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同样的洞口比例和视角,唯独不见石椔,石笋的密度和大小均有缩减。但从山石的动势与题识中「此洞抑郁如奇人,兀傲直逼天下士」之句,皆可见石涛是在体现自己的艺术思想,而沈周是将所见之奇景一一铺陈,与引文相互对应。
无论是清晰的指示,还是画家所作的有意变更,皆是为了清晰地表述张公洞实际的情态,和纪游引文产生紧密的关联。访幽探胜是吴中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且多以诗歌书画纪之。吴宽在《跋沈启南画卷》中说:「吴中多湖山之胜,予数与沈君启南往游。其间尤胜处,辄有诗纪之,然不若启南纪之于画之似也。」
沈周所绘纪游图,在「物」与「我」的分割中,所刻画的既不是一种定式,也不是自我情愫的写照与宣泄。而是一种纯粹的讲述与刻画,是纯粹的山水之乐。
目前,已知沈周《游张公洞图》有三个版本。包括上海博物馆,与翁同龢后人所藏两个版本。
但事实上,除却这两个版本外,吴大澂也藏有一本沈周《游张公洞图》,收录于《南画大成》的,即是愙斋所藏。而翁、吴两人之间关于这幅画的故事,被翁同龢记在他的日记里。这段故事在《翁同龢的古书画收藏与晚清北京的古董商》(《文物天地》2009年第三期)一文中有清晰的阐述。现摘录于兹:(翁、吴)各藏有一本沈周的《游张公洞图卷》。翁同龢是在1888年1月买进的,在这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见沈石田《游张公洞画卷》,题诗并序凡千余言,奇迹也,索八十金,便拟买之矣,为之破颜。」……不过,没成想到当他在第二年八月份请假回常熟的时候,竟然有一位叫做徐翰卿的苏州古董商拿来一卷吴大澂所临的《沈周张公洞图卷》请他题跋。翁同龢这才知道吴大澂也收有一本沈周《游张公洞图卷》。而吴大澂大概也因此知道翁同龢的藏本。在1892年8月16日,吴大澂把自己所藏的这本带到北京,请翁同龢题跋。
翁同龢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对吴大澂所藏《张公洞》卷的评价,虽然不像在题跋中确凿称吴所藏为「真虎」,但也感叹「清卿(吴大澂)所藏,较余远胜。」(《翁同龢日记》)至此处,也基本解释了翁同龢题跋两次,以及题诗的版本问题。此卷的确有翁同龢的步石田韵的两次题诗,两次题诗前后相差四年,大意相近,但用词有修改。根据翁氏题跋中所述:己丑(1889年)八月假归,饮赵次公北墅,吴县徐翰卿示我愙斋临本,草草题一诗于后。今年六月,愙斋携示真本相与叹赏,嘱录旧诗入卷,殊愧荒率,即乞教正。壬辰(1892年)闰月廿四日常熟弟翁同龢呈稿。
不难看出,翁氏是先题诗于1889年所见的愙斋临本,后题诗于1892年所见的愙斋藏本。
当我们翻看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临本,吴大澂「好之尤笃」的追和,石涛的个人及宗教情节,翁同龢的应和中所折射出的官场文化,文人的不断临摹、仿作、追和,构成了《游张公洞图》流传过程中的文化现象,错综复杂,又颇有趣味。
至1927年,吴大澂孙、著名鉴藏家吴湖帆特将临本与沈周本重新装池,裱成一卷,并亲于裱边绘制梅花绘梅花中,以示对此卷的珍爱。并著录于《梅景书屋书画记·卷三》。50年代,吴湖帆也曾以张公洞入画,红叶鲜妍,石笋森然,又是全然不同的风光。
中国嘉德香港2025秋季拍卖会
拍卖:10月6日
10am|观想——中国书画四海集珍
预展:10月3-5日丨10am-8pm
拍卖:10月7日
10am|庄士敦道186号:李国强博士旧藏文人墨迹11am|锦幔霞影:沈维经程锦霞伉俪藏珍预展:10月3-5日丨10am-8pm
10月6日丨10am-6pm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 展览厅3DE
中国嘉德(香港)联系方式
中国嘉德(香港)
电邮: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北京总公司
电邮:mail@cguardian.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各地办事处联络
上海
———
广州
———
南京
———
杭州
———
厦门
———
台湾
———
日本
———
美国
来源:中国嘉德拍卖一点号1